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复习资料

上传人:送你****花 文档编号:375769129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复习资料(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背影 【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春背影绿等。2.题目解说“背影”既是课文的线索,又是课文记叙的内容。以背影为题,既表明父亲背影印象之深,又为抒写父爱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重点字词】字音字形。(27个)1.差使(chi shi);2.交卸(xi);3.祸不单行;4.奔丧(sng);5.狼藉(j);6.簌簌(s)7.典质;8.亏空(kng)9.惨淡;10.赋闲;11.游逛(gung);12.勾留(g u);13.妥帖(tu ti);14.颇(p);15.踌躇(chu ch);16.迂(y);1

2、7.栅栏(zh);18.马褂(gu);19.蹒跚(pn shn);20.拭(sh);21.光景;22.颓唐(tu );23.触目伤怀;24.情不能自已;25.情郁于中(y);26.琐屑(su xi);27.惦记(din);28.举箸提笔(zh);29.晶莹;词语释义1.交卸:卸去职务交付于后任。2.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连发生。3.狼藉:杂乱不堪;乱七八糟。4.簌簌: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5.典质:以物为抵押换钱,可在限期内赎回。6.亏空:支出超过收入,因而欠人财物。7.赋闲:没有职业在家闲着。8.勾留:停留;耽搁。9.踌躇:犹豫;停留。10.迂:拘泥保守、不切实际的。11.蹒跚:腿脚不灵

3、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12.光景:境况;状况;情景。13.颓唐:颓丧;精神萎靡不振。14.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15.情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16.情郁于中:指浓郁的情感,积聚于心里或文章里或图画里。17.举箸提笔:拿筷子和提笔。【课文重点】(一)主题归纳文章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二)写作特色1.构思巧妙,结构精美课文抓住人物形象的“背影”来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感情:开篇点题难忘“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别惜别“背影”;别

4、后思念再现“背影”。“背影”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都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2.语言朴实,饱含深情本文全用白描手法记叙事实,不做任何修饰、渲染。但修补的语言中却饱含深情。如父亲回去的时候,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的时候,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有。”这里父亲的话语虽然简单,却饱含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3.精心剪裁,突出重点文中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跟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分主次,买橘子的过程写得较详细,写背景的笔墨也特别详细。(三)教材课后习题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5、。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进行赏析,对课文有整体印象,并直接切入对关键段落的理解。参考答案1.写背影的文字有四处:第一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处: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处: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

6、影。从内容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上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2.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进行外貌描写,写父亲的衣帽,然后进行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描写背影的镜头是一个“慢镜头”,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动作确实不利索,一方面也是详细描写、展现形象的需要。这个“慢镜头”到父亲爬上月台就停止了,父亲的背影也就定格在了那里,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爱,所以写得非常详

7、细。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体会课文的情感,理解本文叙事中的情感变化。参考答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就文中着力记述的车站送别这件事的角度来看,可以这样理解“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不耐烦处,一是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二是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

8、有深情,内心的强烈震撼是很容易发生的,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就文章整体的回忆往事的角度来看,作者其实在文章开头和最后一段隐约透露出父子之间曾有过隔阂,许多背景资料也佐证了父子之间曾有过相当尖锐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方境遇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怨怼,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思念。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设计意图揣摩课文中具体的描写,理解父亲心理活动的过程。参考答案父亲先嘱咐茶房“陪我同去”,可又“终于不放心”,还是“自己送我去”。从文意的表层来看,通过这些言行

9、,能看出父亲是个细致之人,同时还能感觉到父亲对“我”非常爱护,甚至有点爱护过头了。还有一些具体描写,如父亲的“再三嘱咐”“踌躇”“终于不放心”“终于决定”,把握其犹豫反复的心理过程。父亲“去不去送儿子”这件事上行为方式的“反常”之处:一个“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的人,平时做事会这样犹豫拖沓吗?一个易怒,总是见着“我的不好”的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儿子?父子连心,父亲在犹豫的过程中真的感受不到儿子的不以为然和内心窃笑吗?如果感受得到,他为什么还是要去送儿子?归根到底,主要有二:其一,父亲对儿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其二,父亲爱子之情的表露方式是间接的、含蓄的、带涩的。父亲既不放心儿子,

10、想与儿子多待一会儿,又放不下“言出如山”的父亲(特别是那个时代的父亲)架子,丢不开父子之间的隔膜与龃龉,所以从“说定不去”到“决定自己去”的转变才那样充满踌躇与犹豫,最后以一个不成理由的理由完成了转变。【积累拓展】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

11、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设计意图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赏析散文语言的能力。参考答案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看

12、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烦冗,因为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其中写“我”用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的视角,消减了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可能存在的单调感。作者使用的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画出父亲的形象。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并不平静的感情。这几句话的书面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

13、“我”对父亲的理解。 课文第 5 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说出来大家交流。设计意图阐发文意,并从课文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参考答案此处表达了作者的自悔心理。“过分”说明不是一般的自悔,是发自内心的强烈自悔。这种自悔的心理是从反思中来的,与看到父亲背影时的感动伤怀不同。它没有后者强烈,因此不适宜作为文章情感的“爆破点”,但它比后者深刻而绵长,所以反而成为文章的某种底色。所谓自悔,实际上是一种理解,当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眼光看父亲“拿自己当小孩”的琐屑迂

14、腐,觉得可笑;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行事所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可以从“理解他人的行事逻辑”的角度思考,不要简单地局限在“长辈其实很多时候是对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样范围内,不要脱离课文空谈。(四)重点问题掌握1.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从而吸引读者。这段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略带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中心内容,突出“背影”。2.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

15、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3.“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说说这里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有什么表达效果。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写出了父亲矛盾的心理,父亲虽然事忙,但又对“我”不放心,更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4.“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包含父亲怎样的情感?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的心目中重于一切,他唯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由自己亲自送。5.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在描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作者通过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行动来描写父亲的背影。作者用了“探”“穿”“攀”“缩”“倾”等动词,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描写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让人想象父亲爬时的吃力;“缩”点明了他爬时的困难;“倾” 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