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理解性默写系列练习1219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75296669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理解性默写系列练习1219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复习:理解性默写系列练习1219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复习:理解性默写系列练习1219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复习:理解性默写系列练习1219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复习:理解性默写系列练习1219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理解性默写系列练习121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理解性默写系列练习121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1)苏轼赤壁赋中由无穷的江水、永恒的明月想到“_,_”的须臾人生。(2)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诗人被贬出京,江州地处偏远,只能听到民间山歌和村笛小调。(3)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_,_”。(4) 周邦彦苏幕遮中的“_,_”两句,把小鸟清脆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表现得十分生动。(5) 在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中,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及浩瀚的作品,深受世人喜爱和重视,如:_,_。(二)(1)古诗词中常用“流水”一词,或比喻愁情,或感慨

2、物是人非,词人李煜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词句,如“_,_”。(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是王安石借盘庚迁都这一典故对自己行事准则的表达,也可把它看作历史上改革家果决精神的高度概括。(3) 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种感受,这两句是“_,_”。(4)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事物常作为含有特定意蕴的意象存在于古诗中,“秋”便是如此。诗人常借“秋”来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情绪,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请摘取教材中含“秋”的两句唐诗“_,_”。(5)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在离骚

3、中能分别体现这一传统的诗句是“_”和“_”。(三)(1)李密在陈情表中描写“祖孙二人”关系亲密、难以分离的句子是“_,_”,这也是他请辞的主要原因。(2)苏轼赤壁赋中“_,_”两句,描写了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3)师说中,士大夫们不能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自认为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的尴尬状况。(4)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们在古诗中却总能看到男儿落泪,比如唐代就有诗句“_,_”。(5)杜牧阿房宫赋中多用夸张和比较的手法突出阿房宫的奢华,“_”一句写出了钉头的突出众多,“_ ”一句强调了瓦缝的参差纷繁。(四)(1)李煜

4、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_,_”两句,以景结情,用声声鹧鸪鸣叫,呼唤词人勿忘南归的理想抱负。(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点评了几位弟子的志向,其中“_,_”表达了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4)古人多有借“雁”传情的诗句,如春江花月夜中,“_”一句,传达音讯全无、相思无着落之意;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爱人远逝,雁过伤心之余,认出与它们“_”,却无处传书,表达痛失爱人的感伤与悲痛。(5)荆轲刺秦王、李牧因谗言被杀是历史有名的事件,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如果“_,_”,燕国、赵国也许不会灭亡

5、。(五)(1)师说开篇,“_”一句指出了古人从师的风尚,文章末尾,韩愈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的行为是“_”,呼应开头。(2) 古代文人常以“樽”这一酒器指代酒,表达不同的心境,苏轼在他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各自用“_”和“_”分别表达了欢聚和祭奠之意。(3)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两句,交代出诗人由现实转入了梦境。(4)曹操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诗句“_,_”来比喻求贤若渴的心情。(5)荀子在劝学中特别强调君子并不是本性与众不同,只是能够借助外界的力量帮助自己成长,能够体现这一说法的两句是“_,_”。(六)(1)杜牧阿房宫赋中“_,_”两句直接描写了宫女娇媚的姿态。(2)王安石

6、桂枝香金陵怀古描写江边景致,以“_”,写日落之江天;以“_”,状夕夜之洲渚,真可谓“画图难足”。(3)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曾皙的志向是,在暮春三月和好友一起在沂水沐浴,然后“_,_”。(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两句系从屈原离骚(节选)中的“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脱胎而来。(5))石钟山记中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石钟山靠近深潭,“_,_”,才发出洪钟一样的声音。(七)(1)蜀道难中“_,_”两句,既以远古传说写出了蜀道的来历,又突出了蜀山的险峻与蜀道开凿的艰辛。(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愿骑千里马为君主前驱,开辟道路的两句是:“_,_!”(3

7、)“鸟”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不同的鸟,会被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短歌行中曹操表现乱世中士人向南寻找依托的彷徨的句子是“_”;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以鸟作比,表达自己对往日山林依恋的句子是“_”。(4)春江花月夜中,多情的月亮想要陪伴少妇,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_,_”。(5)苏轼的石钟山记语言灵活畅达,变化多姿。比如写鸟鸣,写栖鹘是先点鸟名,再写惊飞,最后才写其叫声“_”,写鹳鹤是先写声音“_”,然后交代是鹳鹤在叫。(八)(1)曹操短歌行中用“_,_”两句,以月喻人,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敬仰与渴慕。(2)江水是李白笔下的重要意象,他每每看到奔

8、流不息的江水,常会借江水抒发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等感慨,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无限感慨,“_“,又在将进酒中登高纵目,借江水起兴,”_”。(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4)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_,_”两句,虚写过去扬州的繁华景况,实写眼前扬州的荒败凄清,突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刘裕住过的地方如今却变成了“_,_”。(九)(1)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来论证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从而说明能否以诚相待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

9、的关键,这两句是“_,_”。(2)屈原在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中,感慨时光飞逝难以追赶,表达时不我待更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的诗句是“_,_”。(3)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锦瑟中的“_”和琵琶行并序中的“_”。(4)李白蜀道难中,不仅描写了蜀道险峻的地势,也通过“_,_”两句表达对剑阁防御的担忧。(5)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一句写晨光微弱,担心行程;“_”一句写日光黯淡,暮色将至。(十)(1)古人求学重视老师的引导,如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_”;同时也重视个人的努力,如劝学中荀子认为君子通过不断学习领悟,才能够“_”。(2)琵琶行并序中“_,_”两句,写出了

10、琵琶女年轻时才貌双全的形象。(3)在赤壁赋开头,苏轼用“_,_”两句,写自己与朋友泛舟游赤壁之下时朗诵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4)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水永恒的哲理。(5)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遥望金陵,发出物是人非的慨叹的两句是“_,_”。附:参考答案(一)(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2)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4)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5)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 大漠孤烟直

11、 长河落日圆)(二)(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2)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4)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5)扈江离与辟芷兮 / 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阰之木兰兮 / 夕揽洲之宿莽 / 恐美人之迟暮(三)(1)母孙二人 更相为命(2)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4)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5)多于在庾之粟粒 多于周身之帛缕(四)(1)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

12、颜改(2)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3)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4)鸿雁长飞光不度 却是旧时相识(5)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五)(1)古之学者必有师 能行古道(2) 举匏樽以相属 一尊还酹江月(3)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六)(1)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2)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3)风乎舞雩 咏而归(4)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5)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七)(1)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3)绕树三匝 羁鸟恋旧林(4)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5)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八)(1)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2)古来万事东流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3)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4)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5) 斜阳草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