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75296668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燕歌行》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燕歌行》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燕歌行》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燕歌行》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燕歌行》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燕歌行》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燕歌行》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燕 歌 行高适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2、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盛唐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

2、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二、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三、写作背景开元十五年

3、(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

4、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边塞诗的特点是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四、初读课文1、解题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 2、注 音燕国 摐金 征戍 碣石 玉箸 蓟北 塞草腓 功勋旌旆 逶迤 3、总体思路全诗以

5、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五、文本研习1、在高适笔下,边塞风光和战争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找出对应的诗句、字词并分析、讨论。(1)边塞风光: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特点:开阔、荒凉、辽远(2) 战争:敌人的凶猛,战争激烈“残贼”、胡骑凭陵杂风雨军情的紧急校尉羽书“飞”瀚海战争生活艰苦、历时久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战争失利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2、诗中哪几句是写将帅的?哪几句是写士卒的?分别反映了将帅和士卒怎样的精神面貌?(1)写将帅的:

6、 男儿本自重横行;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2) 写士卒的:战士军前半死生;力尽关山未解围;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3) 精神面貌:将帅恃勇轻敌,好大喜功,贪生怕死,贪图享受,不体恤士卒;士卒英勇顽强,奋力杀敌,视死如归,为国捐躯。3、如何理解“铁衣远戍辛勤久”至“寒声一夜传刁斗”几句?这八句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城南少妇日夜悲愁,边庭动荡不安,蓟北征人有家难回,浴血奋战,如今战败被围,白天见到的是战云密布,晚上听到的是单调的打更声。如此危急的绝境,不由得让人想知道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这是深化主题不可缺少的一段。4、诗歌的结

7、尾为什么提到古代的“李将军”?试简要分析。诗中以古代的名将来隐比现实中的将帅。诗中的“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他勇猛善战,善待部伍,与士卒同甘苦,士卒亦乐为之用,从而博得了广泛的敬重;与李将军相比,只知寻欢作乐的唐军将帅,就愈显出其面目之可鄙了。诗人提到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历经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将军,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诗人提到李将军,巧妙点明全篇主旨,又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意义。诗歌以李将军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5、诗人高适通过叙述这场失败的战争,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简

8、要分析。表达了对士兵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不图名利崇高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士兵离家远戍、流血牺牲、饱受征战之苦的同情;对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的谴责,以及对军中苦乐不均的愤慨;同时,揭示了官兵间的矛盾,表达了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6、在这首诗中, 诗人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分析: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帅纵情声色,贪图享乐。这一对比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实,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一、四句写征人,二、三句写思妇

9、,先夫妇后妇夫,错落有致,在对比中揭示了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突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伍,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这一古今对比,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 出征前“重横行”“摐金伐鼓”“旌旆逶迤”“常轻敌”,战败后“斗兵稀”“未解围”。出征前大张旗鼓、不可一世、狂妄轻敌的骄态,与战败后残兵败卒、陷入重围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而后者正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六、诗歌主题探讨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如环境、士兵、将领、战争的性质等探讨。(1

10、) 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士兵: 战士军前半死生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质朴、善良、勇敢、可悲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骄傲轻敌摐金伐鼓下榆关,

11、旌旆逶迤碣石间-贪功冒进身当恩遇常轻敌美人帐下犹歌舞-纵情声色腐败无能(5)一场正义的战争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主题: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七、诗歌艺术特色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方法指导:手法分析效果(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

12、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苦乐不均对比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士兵辛苦久战将领临战失职对比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征人思妇相互思念对

13、比摐金伐鼓下榆关孤城落日斗兵稀-出征时的狂妄、声势浩大与战败时的惨烈对比至今犹忆李将军 -古今对比,渴望良将诗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艺术特色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1、叙述完整,线条清楚,笔法变化多姿。2、语句严整,对偶工稳,押韵灵活。3、感情深沉强烈,气势悲壮豪迈。八、课外阅读 清人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

14、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背景: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九、作业练习1、比较曹丕的燕歌行与高适的燕歌行,高适与曹丕的有相同之处吗?他的诗歌究竟还有哪些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