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感事诗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75296600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感事诗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感事诗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感事诗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感事诗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感事诗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感事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感事诗(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专题训练-感事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金桥感事吴融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注】渭北:李克用军队曾打进渭北长安。射雕:北齐斛律光曾射落大雕。伊川叹:周朝辛有曾预言戎族“不及百年,此其戎乎!”。魏绛:建议晋悼公和抚诸戎,施行后出现了“修民事、田以时”的太平局面。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极写太行景色之美,皑皑白雪覆盖了巍巍太行,红日高悬在晴朗的天空之上,色彩鲜明。B首联“尚”字巧妙地渲染出气候之寒,点明早春时令,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风呼啸,寒意料峭。C颔联用典,

2、先是暗指李克用有入侵长安的军事野心,后又赞美李克用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D颈联笔锋一转,由述古喻今转而抒感言怀,用辛有、魏绛的典故委婉地批判了唐王朝的做法。2本诗尾联中的“哀笳”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鹧鸪”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新夏感事陆游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病起兼旬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注:此诗作于孝宗即位之初,隆兴元年夏(公元1163年),时诗人自临安返山阴故里,借居云门寺。兼旬,二十来天。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立夏之时的景物之新,此时已

3、是百花已谢尽而绿树成荫,满眼一片新绿,故作者称其为新夏,既写所见之景,也写内心新的感受和感悟。B颔联二句分承“睡晚晴”与“绿阴成”,写诗人因生病已久,所以才在立夏时的四月第一次听到黄鹂的叫声。C颈联转叙时事,点明“感事”:上句指孝宗即位之初,下诏求直言事;下句是说庆幸自己有望在暮年得见天下承平的气象。D尾联紧承“近传下诏”句展开:宋孝宗即位之初,实施美政;“小儒”指自己,美政之下,自己一定会眼泪纵横。4全诗以“新夏”之景为触发点,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感事(其三)(清)张问陶弹琴击剑计全疏,风雪长安不易居。同里何人杨得意,倦游多病马相如。诛茅遥想三重

4、屋,烹鲤难逢一纸书。颇忆少游平日语,莫骑款段出乡闾。【注】该诗是张问陶二十五岁时所作。这一时期,作者为了自身的功名,常奔波于北京、四川、湖北等地。少游:是汉将马援之弟马少游,他曾说,“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弹琴还是击剑,技艺都不精。作者借此感叹无过人之计,度日艰难。B颔联用典,作者以倦游多病的司马相如自况,发出了伯乐难逢的感慨。C颈联作者笔锋一转,遥思故土,思乡情感自然流露,语言浅显直白。D诗中既写出了作者的生活境遇,也抒发了强烈的故土之思,内涵丰富,意蕴隽永。6请简要赏析尾联的作用。

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浪淘沙感事明刘基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8“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

6、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感事欧阳修故园三径久成荒,贤路胡为此坐妨。病骨瘦便花蕊暖,烦心渴喜凤团香。号弓但洒孤臣血,忧国空余两鬓霜。何日君恩悯衰朽,许从初服返耕桑。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典,含蓄地表达了“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志。B颔联表明诗人虽然病骨嶙峋,但花间品茶心中依然欢喜。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欲远离朝廷,辞官耕桑。D这首诗文字洗练,感情真挚,典雅中蕴含平实质朴之风。10赏析颈联中“忧国空余两鬓霜”的“空”字和杜甫的蜀相中“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字的艺术效果有何异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7、下面小题。沁园春丁酉岁感事陈人杰(南宋)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注】丁酉岁,即公元1237年,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后,开始对南宋的大规模入侵。青毡,指中原故土。麒麟阁,汉宣帝为颂扬霍光等有功之臣,作其画像于麒麟阁之上。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词开篇扣题,“陆沉”与“青毡未还”扣住标题中的“事”,“谁使”扣住标题中的“

8、感”,交待作者感怀之由。B“晨星残月,北州豪杰”写有志之士己寥若晨星、宛如残月;“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写统治者悠闲度日,不思进取。C“更剔残灯抽剑看”刻画了一位深夜难寐、灯下看剑的爱国志士形象,与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有异曲同工之妙。D本词沉痛激越,用典丰富,对比鲜明,比喻贴切,以问起句,又以问作结,多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本词极具艺术感染力。12清人陈廷焯在云韶集评中评价陈人杰的词“悲而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在本词中的体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感事陈与义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菊花纷

9、四野,作意为谁秋!【注】诗题“感事”,总指靖康、建炎以来的丧乱事变,诸如汴京被占,徽、钦二帝被俘,高宗南迁,以及公卿士大夫逃亡等。陈与义: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杰出爱国诗人。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一开头就指明所感之事是“丧乱”“干戈”,金人入侵,致使社会动乱,使人痛心至极,不忍诉说。B二、三两联紧扣题目,从“感”字展开,用“危”“故”“断”“移”等字眼,写出了诗人对故国倾覆的感慨。C四、五两联则从诗人自身来写,表达了诗人虽然飘浮不定,但要想尽办法来解救国家危难,为君主分忧的坚定决心。D诗的最后两句以景语作结,经历战乱,故园残破,而菊花不解人意,依旧在漫山遍野开放,抚今追昔,

10、不禁悲从中来。14有人认为此诗“逼近杜甫”,纪昀也谓这首诗“真有杜意,乃气味似,非面貌似也”。请你结合全诗,说说陈与义的这首诗与杜甫诗有哪些相似之处。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感事袁宏道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注)露布,传递军事捷报的帛制旗子。垂衣即垂衣而治,称颂帝王无为而治。边筹,安边之策。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用叠词“微微”写出湘山在晴空下隐约淡远之貌,别有韵味。B第二句叙事,叙述了诗人整日流连江头,陶醉于美景、至晚方归的情状。C颔联“两关”代边

11、疆,“三殿”代朝廷,整联表现国家内外交困的处境。D本诗以写景落笔,以写景作结,避免感情的一味直抒,增添了蕴藉之美。16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C2“哀笳”与“鹧鸪”均为听觉角度的意象,即哀伤的胡笳声和象征忧愁的鹧鸪声。这两种意象均渲染了作者悲伤哀愁的情绪。吴诗中,诗人通过胡笳声表达了其对国势的忧虑之情。辛词中,词人通过鹧鸪鸟的哀鸣,抒发了想收复失地却又无可奈何的愁苦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后又赞美李克用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错误,结合原文“射雕今欲过山东”可知,“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这里用斛律光的英勇善射,

12、暗喻实力强大的李克用将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这句是说李军正蓄谋打过太行山。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原文“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可知,夕阳西沉,长亭遥对,我正忧愁到了极点,忽然一曲哀伤的胡笳声又从戍楼的烽烟里传入我的耳中。这里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这一联以景结情,在充满凄凉的战乱之景中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发动讨伐李克用这场战争的忧愁。结合原文“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可知,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鹧鸪”这一意象鸣声悲婉凄切,略似

13、“行不得也哥哥”,听到鹧鸪的叫声,就让人联想起山河破碎,骨肉分离,从而升华了鹧鸪意象的内涵,拳拳爱国之心可见。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尾句以“江晚”“山深闻鹧鸪”景致结束词意,代替抒发情感,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3B4在新夏充满生机的一片新绿中透出日长无事的娴静之情;深山四月听到莺啼的喜悦之情;对“下诏通言路”可能带来天下太平的期待之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写诗人因生病已久,所以才在立夏时的四月第一次听到黄鹂的叫声”错,原文是“山深四月始闻莺”,自己借居之处又是深山之中藏古寺,山深林密,物候稍迟,到立夏时的四月才第

14、一次听到黄莺的叫声。是因“山深”才在四月第一次听到黄莺的叫声。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写立夏之时的景物之新,此时已是百花已谢尽而绿树成荫,满眼一片新绿。而云门寺中香烟缭绕,那缕缕炉香伴作者静卧晚起。这两句写了立夏之初景物的特色,在充满生机的一片新绿中透出了日长之中的娴静。作者高卧晚晴,更显出借居云门寺中一种平静的心态,“漠漠炉香”在静默中袅袅升起更增加了寺中平静的气氛。颔联写作者大病初愈之后,有二十多天已没有喝酒,而自己借居之处又是深山之中藏古寺,山深林密,物候稍迟,到立夏时的四月才第一次听到黄莺的叫声。作者是病愈后所见之景,刚刚恢复了健康本身就有一种喜悦之情

15、,而听到黄莺的歌唱声其喜悦会倍增。这患病后的新愈、满眼树叶的新绿,还有“始闻莺”时的新鲜感,组成了立夏节气之时的“新夏感事”。如果说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是感事的一部分,那么,他所感的时政之事才是作者的本意。“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前一句是指孝宗继位之初下诏书求直言之事。在古时皇帝广开言路往往被视为政治清明的标志。因此,作者庆幸自己在余年之时得见天下太平r。这其中也自然包含了作者对高宗时秦桧当权误国的不满之情。另外也反映出当时政治上对他的长期压抑。而此时却有一种由衷的期待与欣喜。5C6用典,作者使用少游终老乡里的典故,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流露出作者对漂泊无定生活的厌倦,对仕宦失意的无奈(答“怀才不遇的无奈”“追求功名的不易”“无人赏识,不遇伯乐”亦可);与颔联中的“倦游多病”相呼应。【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语言浅显直白”错误,“烹鲤难逢一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