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度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政府雇员招考聘用强化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

上传人:wd****9 文档编号:375087796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2024年度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政府雇员招考聘用强化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23-2024年度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政府雇员招考聘用强化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23-2024年度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政府雇员招考聘用强化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23-2024年度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政府雇员招考聘用强化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23-2024年度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政府雇员招考聘用强化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2024年度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政府雇员招考聘用强化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年度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政府雇员招考聘用强化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2024年度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政府雇员招考聘用强化训练试卷A卷附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1、所谓的现代化,是用高科技去保存一个民族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适得其反地将过去连根拔起,慌忙移植一个外国的东西。所有对文化的保存都不是单纯为了缅怀过去,恰恰是为了未来,因为没有过去的人必然失去未来。这段文字主要强调_。 A. 在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重塑 B. 民族文化应如何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C. 运用高科技保存民族文化的意义 D. 保护文化对民族未来发展的价值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文段主旨句为“所有对文化的保存都不是单纯为了缅怀过去,恰恰是为了未来,因为没有

2、过去的人必然失去未来”。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保存文化”。A、B项与此无关,排除。C项强调“高科技”,与文段不符。故本题答案选D。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2、下列不属于议论文本的是_。 A. 陈情表 B. 六国论 C. 原君 D. 梦溪笔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3、衡量生产力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_。A.社会形态的发展B.社会财富的增长C.社会

3、制度的合理D.人的全面发展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因此:生产力水平取决于人对社会和自然界的认知和利用水平。故本题答案选D。4、徐某在其论文中引用了严某已发表文章中的观点,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 A. 徐某可以不经严某同意引用其观点,但必须注明出处 B. 徐某必须经严某同意才能引用其观点 C. 徐某可以不经严某同意引用其观点,必须支付报酬 D. 徐某引用严某观点既不必注明出处,也无需支付报酬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

4、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故本题答案选A。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5、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是_。A.用人单位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B.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C.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一个月D.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

5、资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第2款规定: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故A选项正确。第39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故B选项正确。第72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暈低小时工资标准。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故C选项错误。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

6、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故D选项正确。6、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说明_。A.市场调节是万能的B.宏观调控完全没有必要C.深化农村改革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唯一途径D.实质是更好的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在调节过程中也会发生问题,这时候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A和B表述均存在明显错误。C项表述不准确: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7、下列关于区域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A.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

7、地理概念B.区域经济以行政区划界线为划分依据C.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区域性基础设施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D.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解析】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是有别于行政区经济的经济区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间的中观经济。可见:AD两项正确。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能源、交通、电讯、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基础性设施:C项也正确。故此题选B。8、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_的召开。A.国民党一大B.国民党

8、二大C.中共二大D.中共三大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工人运动的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也让孙中山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故本题答案选A。9、甲购买手机一部,交给同事乙,请其代为上号。乙将该手机赠与了其亲戚丙,丙受赠时并不知道手机不为乙所有,后小偷将此手机偷走,并低价卖给了丁。该手机应归_。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本题考査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情形中,所有权的归属问题。首先题目中的法律

9、关系标明如下: 乙受甲的委托代为上号,但无权处分该手机,所有权仍归甲,乙未经甲的同意将手机赠送给丙是民法上的无权处分行为,在无权处分的场合下,若丙想取得所有权只能依甲的事后追认或乙获得所有权或者依据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的条件是: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本题中的丙不符合上文法条第二个条件,故所有权仍归甲。 后该手机

10、被小偷偷走后低价卖给丁,我们只需记住善意取得的动产只适用于合法占有(租赁、借用、保管等)的情形,脱离物(遗失物、埋藏物隐藏物、盗赃物)绝对不适用善意取得,故无论丁是多少钱从小偷购得手机,都不构成善意取得,故该手机的所有权仍归甲。 故本题答案选A。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10、某国有事业单位办公室副主任王某,在担任出纳期间,私自利用公款购买股票。王某的 行为构成_。 A. 挪用公款罪 B. 滥用职权罪 C. 挪用特定款物罪 D. 玩忽职守罪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 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

11、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本题中王某属于 国家工作人员,其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挪用.款购买股票的行为,符合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故本题答案选A。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11、“对症下药:量体裁衣”:这句话在哲学上讲是指_。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是说我们对待问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哲学原理。12、“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等这些问题属于_ A. 简单问题 B. 复杂问题 C. 结构良好问题 D. 结构

12、不良问题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 本题所属考点-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3、陨石坠落发生巨响(2)许多建筑物被毁:千余人伤亡(3)道亮光出现在俄罗斯(4)媒体争相报道(5)专家解释原因_A.31245B.14532C.43125D.32154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一道亮光出现在俄罗斯:接着陨石坠落发生巨响:导致许多建筑物被毁:千余人伤亡:媒体报道此事件后:专家解释原因。故答案选A。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14、般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_A.降低温度B.隔绝氧气C.增加温度D.制造泡沫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一般灭火器的原理是物理隔绝空气的氧气防止复燃:

13、并降低物体表面温度。故本题答案选B。15、微软前技术总监纳森梅尔沃德2001年组建“智力风险”公司,雇佣一群最聪明的人_生产技术专利,迄今已申请了价值八千万美元的专利,这证明“想法”并不_,到处都是,我们以为发明所必须具备的天才、专心、灵感和机缘巧合并不是_。 依次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 A.集体 虚幻 千载难逢 B.合作 遥远 遥不可及 C.批量 稀罕 必不可少 D.专门 离奇 不可替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混搭填空 解析 此题考查选择实词和成语的混搭填空能力。 此题从第二空入手,根据语境,第二空格应填入和后文“到处都是”相对的词语,与“想法到处都是”相对应的

14、是“并不稀罕”,初步断定选C。再看第三空,通过材料提到的这个公司“迄今申请了价值八千万美元的专利”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发明并不是那么难,“天才、专心、灵感和机缘巧合”这些因素本来在发明中是“所必须具备的”,但在这个事例中,这些并没有得到体现,因此说它们并不是“必不可少”最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C。16、下列表述中未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是_。 A. 张某爱好搜集邮票,一次偶然发现邻居家的一封信件上的邮票非常漂亮,便将邮票撕下,致使信封被撕破,信纸外露 B. 李某用自己的生日试验,进人了妻子的电子邮箱,发现妻子与他人有私情,遂对该证据进行了保存 C. 郑某将其同学吴某的手机号码在学校公布,称寻求合租房,致使吴某经常接到陌生人的电话 D. 公安机关为侦破一起刑事案件,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电话监听、检査通信等措施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D解析宪法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A、B、C三项以不同的方式侵犯了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而D项是公安机关为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