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375073435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6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如图所反映的早期文化遗存可能是( )距今约7000至5000年之间;农业以种粟为主,主要饲养猪和狗;发现大量带有刻划符号的彩陶陶器。A.良渚文化B.仰韶文化C.河姆渡文化D.龙山文化2、据史书记载,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郑国讨伐滑国,周襄王派使者劝和,郑国却将前来劝和的王室使者囚禁了起来。这一现象反映出( )A.郑国确立霸权地位B.周王室作用丧失C.宗法观念趋于崩溃D.分封制遭到破坏3、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韩非子也提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他

2、们的共同追求是( )A.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重视先王的治理经验D.厉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4、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曾多次到各地巡视,刻石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秦始皇此举旨在( )A.建立专制皇权B.强化政治认同C.消除分裂根源D.实现文化统一5、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迁地方豪强及富资三百万以上者至京师附近的茂陵;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作左官之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上述做法的共同之处是( )A.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B.致力于打击地方豪强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导致了“七国之乱

3、”6、东汉时期,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年幼的汉质帝因不满其专权跋扈,称其为“跋扈将军”,梁冀居然命人在食物中下毒,毒死了年仅9岁的汉质帝。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专制皇权强化B.外戚实力雄厚C.儒学成为主流D.经济恢复发展7、成语“乐不思蜀”讲述了后主刘禅在一次观看有蜀地歌舞表演的宴会上喜笑自若,其随从人员却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这一成语故事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局势变化( )A.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势B.形成曹魏和东吴政权对峙的局面C.形成西晋和东吴政权对峙的局面D.标志着西晋完成统一8、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为“亞”形布局。

4、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统治者重视修建明堂,主要目的是( )A.重视国家礼仪B.喜爱明堂建筑C.彰显政权的合法性D.学习汉族文化9、隋炀帝在位14年,自恃强盛,过度役使民力,导致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隋朝最终二世而亡。但也有一件事被誉为“造福中华、利在千秋”,这是指( )A.平定陈朝,实现统一B.开通运河,沟通南北C.三征高丽,穷兵黩武D.大兴土木,营建洛阳10、唐玄宗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拓展日益紧张,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逐渐扩大(如图为唐玄宗设置边境节度

5、使分布图)。这导致( )A.民族政策开明B.外重内轻局面C.社会矛盾尖锐D.藩镇割据严重11、以下材料为唐朝四位皇帝在位期间的重要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安史之乱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文成公主入藏联合回纥灭西突厥A.B.C.D.12、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魏徵可以驳回皇帝的诏令B.魏徵负责草拟皇帝诏令C.魏徵负责处理各项具体政务D.魏徵权力扩大可限制皇帝权力13、云冈昙曜五窟开凿于460465年,其中露天大佛将拓跋鲜卑的勇敢与睿智、剽悍与豪放表现得淋漓尽致;从466年献文

6、帝即位到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石窟建设进入鼎盛阶段,有些佛龛出现了清秀端正、褒衣博带的法相。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华文化领先世界B.佛教文化占据主导C.传统文化日渐式微D.民族文化交流交融14、北宋时期,国家号令一般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但是“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此外,士大夫一再告诫君主,要依“道”而行。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A.宰相权力集中威胁皇权B.文官和士大夫地位提升C.有效避免了决策的失误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扩大15、南宋学者叶适认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

7、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这表明叶适主张( )A.扩大地方权力B.注重民生问题C.崇尚重文轻武D.加强边疆治理16、统和十五年(997年),辽圣宗下诏:“募民耕滦州荒地,免其租赋十年。”太平六年(1026年),下诏:“大小职官有贪暴残民者,立罢之,终身不录能清勤自持者,在卑位亦当荐拔。”这些改革措施( )A.维护了“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B.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C.体现出因俗而治的国家统治智慧D.加速了契丹族的封建化进程17、南宋时,江西有府州县学76所,浙江74所,福建56所,数量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至于进行童蒙教育的乡学、私塾,更是处处可见,数不胜计。这一现象反映出( )A.经济

8、发展促进文教事业的繁荣B.江西是南宋经济和文化中心C.理学在东南地区迅速发展传播D.南宋时期民众文化素养较高18、朱熹晚年以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周礼为纲,会通三礼,建立了一套前无古人的“礼学体系”。他认为,人要有“仁”的道德习惯,一切行为需遵从于“天理”,据此可知,朱熹( )A.重塑了社会道德规范B.恢复了传统礼乐制度C.推动了儒学走向分化D.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19、明初继承元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但是宰相数量大为减少,中书省相关僚属数量大为减少;后来朱元璋更是下旨:“诸司奏事不必关白(禀告、告知)中书省。”这些做法( )A.相关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B.为中央制度变革创造条件C.否定元制彰显统治

9、合理性D.表明宰相已威胁皇帝权力20、明朝洪武年间到嘉靖年间,朝贡次数如图所示,朝贡次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不断侵扰C.财政能力下降,相关政策不断调整D.国家实力下降,宗藩体系宣告瓦解21、清朝奏折制度,拥有具奏权的地方督抚,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大事,整个过程是单线联系。某个大事决定前,其实皇帝已经有了主意,所以,中央部臣讨论往往流于形式,部臣的反对意见也基本无效。由此可见,奏折制度的运行( )A.制度异化,容易任用奸佞B.加强君权,削弱部臣权力C.制度规范,政务运行通畅D.提高效率,中枢决策快捷22、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处于新

10、疆的博克达山被关外之民奉为圣山,在1759年,清乾隆皇帝举办“定西域祀典”,把博克达山与泰山等名山同列,奉为山川祭祀对象。这一做法( )A.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B.重视对边疆地区思想的控制C.有利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D.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日益严密23、明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大思想家其思想实质上是( )A.资产阶级思想的呈现B.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C.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D.儒家思想批判和继承24、徽商形象反差很大,在明清文学作品中,徽商吝啬贪财。在现实中,徽商是明清最重要的商帮之一、生活作风克勤克俭、创业精神吃苦耐

11、劳。此现象能够说明( )A.明清闭关锁国,徽商地位没落B.小农经济主体,商帮影响力有限C.传统思想观念,商人地位不高D.政府有意引导,巩固统治的需要25、明清时期,手工工场主、商人、地主,很多时候是三位一体的,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流动不受限制,工场主积累的财富,商人剩余利润,大量流向土地。此一现象反映了( )A.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无法避免B.社会转型艰难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重农抑商政策经商实业无利可图D.闭关锁国政策有实施的内部条件二、论述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研究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学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

12、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上述至少5个关键词,以“变革与争鸣”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200字左右。三、材料题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要想维护统治,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第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第二、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第三、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第四、宏观经济制度模式。摘编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二:中国古代政治史有其演变“路径”,比如宋代政治史,其演变路径可以分为五个角度:“文书性质与日常政务”“制度因革与政治理念”“地方军政与中央决策”“仪式空间与政治文化”“周边关系与内

13、政措施”。摘编整理自邓小南过程空间宋代政治史再探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统治者如何探索“全民思想控制模式”的?(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在政治制度方面,“制度因革”的表现。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

14、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隋唐时期对外交流在广度和深度上超越前代的表现,并说明原因。29、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这一主题时,搜集了以下材料。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注:1759年,苏州人徐扬完成画作盛世滋生图,表现了当时苏州的繁荣景象。画作中,有14家丝绸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楼、饭馆、珠宝、玉器、古玩等。8家烟店中有3

15、家标出“(福建)浦城建烟”的招牌,还见许多钱庄字号。城郊的木渎镇和枫桥镇在图上也被尽情描述出盛采风貌。(1)材料一可以从哪个角度来研究该主题?请分析图中所示现象产生的影响。(2)材料二能否用于该主题的研究?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仰韶文化各个部落继承了前仰韶时期各种文化的传统生产方式,农业生产仍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B项正确;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前后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排除A项;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宁波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排除C项;龙山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