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海淀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七彩****3 文档编号:374952275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北京海淀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北京海淀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3北京海淀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3北京海淀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3北京海淀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北京海淀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北京海淀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 北京海淀高一(上)期末 语 文(2023.012023.01)一、本大题共一、本大题共 2 2 小题,共小题,共 1010 分。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 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 1961 年

2、7 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可是当秧苗长高之后,袁

3、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

4、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关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袁隆平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

5、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这种方法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但袁隆平不打算退却。1964 年 7 月 5 日,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 14 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两年后,袁

6、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取材于语文必修上册第 4 课)材料二: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 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 4000 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 1/5。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 1/7 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 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枯。”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他扎根在此,

7、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2017 年 5 月的一场讲座中,钟扬曾介绍自己实验室研究过一种“长寿基因”。他们使用生命期 5 至 7天的线虫作为实验对象,当某种基因被敲除后,线虫寿命可增加 5 至 7 倍。有人问,只要敲除一个基因,人是否就可以更长寿。钟扬回答:“这个基因主管生殖,要想长寿

8、必须在一出生就去除掉,这意味着你将终身无法生育。”对于钟扬这样的植物学家来说,生命的长短成为了藏在基因里的秘密。但对于他个人来讲,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许在与千千万万种生命打交道的过程中,钟扬已经有了答案。“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在复旦大学 2012 年 7 月 6 日的校刊上,钟扬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这样

9、写道。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钟扬的身体条件是不适合长期在高原工作的。2015 年,钟扬突发脑出血,对常人来说,这应是一次生命的警告,钟扬却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计时的闹钟。2017 年 9 月 25 日,钟扬忙碌的行程在出差赴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作报告之后戛然而止。“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取材于语文必修上册第 4 课)1.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别为它们拟写一个凸显所报道人物特点的标题。不超过 10 个字。2.根

10、据以上两则材料中袁隆平、钟扬的事迹,概括科学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二、本大题共二、本大题共 6 6 小题,共小题,共 2525 分。分。(一)(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搽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

11、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

12、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有删改)【注释】黾(mn)勉:努力。驰骤:指马飞快地奔跑,这里比喻用力地追。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1)子为我志之(2)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其谁肯信之(4)先君命辙师焉。4.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苏轼“谪居儋耳”时的生活态度。5.阅读第二段,概括苏东坡追和陶渊明诗歌的原因。(二)(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13、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和陶归园田居(其一)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注释】这首诗是苏轼晚年被贬惠州所写。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乱,周公率兵东征,平定叛乱。华颠:白头,

14、指年老。6.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抒写了同样的心情:_。7.张孝先说,“(陶渊明)其诗天然不可及。余读东坡所和诗,仍是东坡本色。盖各有其佳处耳”。请结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或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对陶诗或苏诗的特色加以赏析。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古诗文常用典故表达丰富而含蓄的思想情感。短歌行中“呦呦鹿鸣,_”,借诗经中的诗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诗人借“元嘉北伐”的历史暗示南宋朝廷要汲取历史教训。(2)古人常借“月”的意象寄情悟理,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_”,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

15、_”,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_”,赤壁赋中的“_,而卒莫消长也”。(3)论说文常用对比来增强说理的力度,如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功在不舍”,拿良马和劣马作比,强调了学习中坚持的重要性。三、本大题共三、本大题共 2 2 小题,共小题,共 8 8 分。分。阅读下面论语语录,完成小题。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君子不器。”(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16、政)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9.孔子称赞子贡学习能“告诸往而知来者”。上面语录与之相反的学习情状是:“_。”10.阅读以上论语语录,写一段话来分享你阅读体会。要求:至少引用上面 2 条语录,150 字左右。四、本大题共四、本大题共 2 2 小题,共小题,共 7 7 分。分。阅读乡土中国(节选)中的文字,完成小题。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映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