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记念刘和珍君》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74948233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记念刘和珍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记念刘和珍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记念刘和珍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记念刘和珍君》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记念刘和珍君》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记念刘和珍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记念刘和珍君》(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 记念刘和珍君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长歌当哭(dn) 菲薄(fi) 寥落(lio) 赁屋(ln)B桀骜锋利 (o) 莽原(mn) 儆戒(jn) 攒射(cun)C折本(zh) 威慑(sh) 立仆(p) 惩创(chun)D抚恤(x) 山阿() 陶潜(qin) 尸骸(hi)解析:B项,“儆”读“jn”;C项,“折”读“sh”;D项“潜”读“qin”。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在火车站,一男子因多次假摔而被揭穿。他不但死不承认,而且在指责声中出离愤怒了,竟然拿出匕首威胁揭穿者。“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七个世

2、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千古。当古老的传统遇到现代社会“快速、便捷、卫生”的价值观时,国人对一次性餐具的消费更是让人惊心动魄。西方人弄不明白,面对自然灾难,中国人为什么举国支援;西方的诗人搞不清楚,面对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中国的诗人为什么痛心疾首,长歌当哭?南怀瑾先生虽屡遭磨难,却矢志不渝,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夜以继日,宵衣旰食,先后出版了三十二部专著。 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代书法,无一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直接展示。 A BC D解析:出离愤怒:指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了愤怒的程度。多指富有正义的人对待不平之事

3、极其痛恨的情形,此处褒词贬用。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使用正确。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应改为“触目惊心”。长歌当哭:指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使用正确。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不合语境。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使用正确。答案: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有人将韩寒与鲁迅做了一番对比,韩寒作为新生时代的人物,他同样有自己的方式,但鲁迅是一个时代出现的特殊人物。B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先生远道而来,为现场的观众朗诵了鲁迅先生在厦大执教期间写下的著名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庆祝厦门大学建校89周年。C“五四”新文化运动促成了一大批追求自由、平等和现代精神的中国新女

4、性,如向警予、许广平、刘和珍、丁玲等等。D许广平担任了学生会总干事,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与刘和珍等携手并肩战斗,进而写下了大量揭露和批判段祺瑞政府黑暗统治的檄文。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鲁迅是一个时代出现的特殊人物,但韩寒作为新生时代的人物,他同样有自己的方式”。C项,成分残缺,应在“新女性”后加“的产生”。D项,“进而”是“继续向前,更进一步”的意思,表递进关系,从整个句子的意思看是并列关系,因此,可把“进而”改为“并且”。答案:B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你还记得那年我们一起游桂林的情景吗?在那里你画了一幅画送给我,这么多年我一直惠存着。B赵老师,我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篇网络小

5、说,自知功力不够,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斧正,万分感激。C刘校长的话真是抛砖引玉,像刘校长这样高龄仍在为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D钱老,久闻您在瓷器鉴定方面的大名,我刚刚得到一个清代的青花瓷器,想请您钧鉴,可以吗?解析:A项,“惠存”是敬辞,表示请对方保存;C项,“抛砖引玉”“绵薄之力”都是谦辞,不能用于称述别人。D项,“钧鉴”是书信中敬请收信人阅知的敬辞。答案:B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_不同的审美对象有不同的特点,_美感中感官的感受_感情的感动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完全相同的,_一般说来,真正深刻的美感是不能只停留在感官的快感上的。选项A由于因而和但是B因为

6、所以或但是C由于因而和所以D因为所以或所以解析:本题可从第三空突破,第三空前后是并列的,因为“不同的审美对象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应用“和”进行连接,排除B、D两项。最后一句话总结,应用“所以”。答案:C6填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白部分。(1)真的猛士,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2)惨象,_;_,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_;真的猛士,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4)横眉冷对千夫指,_。(鲁迅自嘲)(5)寄意寒星荃不察,_。(鲁迅自题小像)(6)_,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无题)(7)无情未必真豪杰,_。(鲁迅答

7、客诮)(8)_,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答案:(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2)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3)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将更奋然而前行(4)俯首甘为孺子牛(5)我以我血荐轩辕(6)忍看朋辈成新鬼(7)怜子如何不丈夫(8)度尽劫波兄弟在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在鲁迅先生故居郑文燮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

8、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作“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

9、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

10、,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做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

11、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的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

12、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

13、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B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C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D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解析:A项,鲁迅先生对革命并非漠视和鄙夷,只是清醒地认识到革命的局限

14、性,感到失望。答案:A8在第二段中,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孤独者”,先生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_答案:(1)生活方面:鲁迅先生居住在北京的十余年里多次搬家,寄居寓所,没有更多的爱好和友人,兄弟反目,百无聊赖,以学术研究打发时日;(2)精神方面:鲁迅先生的精神孤独,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因此对革命感到失望,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9在游览鲁迅先生故居时,作者想起先生的文章中有“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语句。对这句话深意的理解,作者由“未曾明白”转而有所感悟。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探究这句话的深意。_答案:这句话表明了院落环境和居住生活的单调、枯燥,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