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18课《动手尝试植物染》教案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74945507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18课《动手尝试植物染》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长江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18课《动手尝试植物染》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长江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18课《动手尝试植物染》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长江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18课《动手尝试植物染》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长江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18课《动手尝试植物染》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江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18课《动手尝试植物染》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18课《动手尝试植物染》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动教育五年级五单元第十八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动手尝试植物染单元第五单元学科劳动年级五年级学习目标劳动观念:认识植物染色作为一种古老艺术及其在现代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赞赏那些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门手工艺的工匠精神,以及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劳动能力:掌握植物染料的提取方法、纤维的预处理、染色技巧,以及后处理固色等基本技能。劳动习惯与品质:在植物染的过程中培养细致观察、耐心等待和精确操作的好习惯。劳动精神:培育爱护自然、乐于探索和创新的态度,将这种精神应用到植物染色和其他生活领域中。重点认识植物染色作为一种古老艺术及其在现代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赞赏那些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门手工艺的工匠精神,以及他

2、们对环境保护的贡献。难点在植物染的过程中培养细致观察、耐心等待和精确操作的好习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导入新课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植物染是只要捣碎植物就可以对布匹继续染色了吗?植物染不仅仅是简单地捣碎植物进行染色,这个过程实际上相对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看图回答问题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讲授新课动手尝试植物染 利用植物染色,需要经历收集染材,做染料和使用染料染色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要求,操作方法和一些注意要点。下面我们以最常用的煮染和生染为例,来学习植物染的基本工艺。 1、收集材料 2、生染 3、煮染一、学方法1:收集染材:根据调查,我们已经

3、知道有很多植物可以萃取颜色,用作染材。比如剪下的枝叶、被风吹落的枝干,选购的新鲜水果以及采摘的一些植物种子等。在公园、校园收集剪下的枝叶。捡拾被风吹落的花瓣。经允许采摘的野生植物。采购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有的染材收集回来就可以使用,有的染材需要做进一步处理。若是收集回来的染材暂时不用的话,最好先晾晒烘干,再用透气的袋子盛装,可以保留很长时间。处理和收藏染材的方法如下: 1.将收集来的形状较大的枝干剪切成细小的段,然后风干储存。 2.捡拾的新鲜染材,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阴干。阴干后用麻布袋或黑色袋子打包,贮藏在阴凉处。 3.新鲜的染材,用热水快速杀青后平铺在盘子或地上,勤翻动,阴干制成干材,彻底干

4、燥后再收藏。 4.未使用的根茎类染材,可置于容器中再用土埋起来,以达到保湿效果。我收集的染材收集地点:山脚下的野生草地名称:核桃(Juglans regia)树叶收集时间:2023年9月上旬收集数量: 约500克收集过程收集方法和经验使用园艺剪刀剪取健康且颜色鲜明的树叶。注意选择未被虫害影响的叶子。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期误采虫害叶子,后来更加细致检查。小雨中用塑料覆盖物保护叶子。储藏方式叶子风干后放入密封纸在收集植物染材时,请简洁地遵循以下注意事项:(1)合法采集:确保有权限在特定地点采集植物。(2)可持续性:避免破坏植物群落,尊重自然环境。(3)安全措施:穿戴适当防护装备,并使用正确的工具

5、。(4)正确识别:只收集已知且无毒的植物。(5)最佳时机:了解何时是各种植物的理想收集时间。(6)适当处理:及时清洗并妥善保存植物材料。(7)记录信息:记下采集的植物种类、地点和时间等数据。(8)规范储存:按照材料类型选择正确的储存方式。二、学方法2:生染:生染泛指利用新鲜植物的根、茎、皮、叶、花、果等在常温下经过榨汁处理,提取染液直接进行染色的方法。下面我们以用月季花瓣生染一块棉布方巾为例,了解生染工艺。 材料和工具:新鲜的月季花5朵、棉布方巾1块、食用白醋、水盆、过滤筛、乳胶手套等。 1、将棉布方巾在清水中浸泡10分钟。另取一盆,放入月季花瓣,加入食用白醋和水各100毫升。 2、戴上乳胶手

6、套,揉搓花瓣,直到液体颜色变成深红色,花瓣细碎。 3、用过滤筛过滤染液。 4、将清水中的方巾取出拧干、抖松,浸入染液中,搅拌均匀后浸泡20分钟。 5、将方巾取出,勿拧,清洗至水无色。 6、展开方巾,悬挂,阴干。可以将月季花瓣放在网袋中揉搓提取染液,也可以用榨汁机生榨。方巾需多次浸染,以取得较深的颜色。染液浓度是影响染色深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染色深度会有上限,染液浓度过大会浪费染料;染液浓度过小染出的颜色浅淡。此外,不同材质的布料染色效果也不同。纯棉、真丝类布料比其他材质的布料更容易上色。我的生染成果:名称蓝莓天然染围巾原料和工具蓝莓果汁、白色棉质围巾、不锈钢锅、筷子、漏斗等操作步骤和方法1.将

7、新鲜蓝莓压碎,提取果汁。2.用漏斗过滤蓝莓汁,去除残渣。3.将围巾浸泡在温水中。4.将过滤后的蓝莓汁加热并放入湿围巾,保持低温慢炖。5.围巾均匀吸收颜色后,用冷水冲洗,并晾干。有趣的经历在蓝莓汁准备阶段,整个厨房都弥漫着甜甜的果香。遇到的问题围巾的某些部分染色不均匀。解决的方法调整围巾位置,确保蓝莓汁能覆盖每一个部分。继续尝试下一次尝试使用结扎技法制造不同的图案效果。植物生染时需注意:(1)选择含有丰富染色成分的植物。(2)根据纤维类型调整染色方案。(3)使用合适的媒染剂固定颜色。(4)控制染料水温以得到期望的颜色效果。(5)调整染色时间以改变颜色深浅。(6)染液pH值可能影响最终颜色,适当调

8、节。(7)预处理纤维以保证染色均匀。(8)固色后彻底清洗并晾干。(9)环保处理染料废水。(10)在操作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 三、学方法3:煮染: 煮染是熟染的常用技法,也就是在高温条件下提取植物染液和染色。我们以紫甘蓝煮染围巾为例,来学习煮染的加工技艺。 材料和工具:紫甘蓝、白色棉丝围巾、切菜工具、煮锅、过滤筛、媒染剂等。 1、将紫甘蓝洗净切丝,放入煮锅,锅内加水,水没过所有紫甘蓝。大火煮10分钟。 2、用过滤筛滤出染色液。 3、将围巾浸入清水10分钟后拧干,浸入染色液,置火上中火煮15分钟,期间用筷子搅动。关火后,围巾仍浸泡在染色液中,直至完全冷却。 4、将冷却的围巾取出,移到媒染剂中

9、,轻轻搅拌,浸泡20分钟。5、将围巾重新在染液里煮开,关火。至染色液冷却后,取出围巾清洗至水无色。展开围巾,悬挂阴干。 注意事项1.影响植物手工染色效果的因素很多:即便同一地方同一种植物,采集时间不同,成分也会有变化;提取方法不同,染色过程中水质、水温、时间的差异,以及媒染剂种类、纯度、用量、使用方法不同等,都会造成染色效果差异。2.用火和烧水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必要时请求家长帮忙。我们的煮染我的煮染描述使用材料茜草根、棉质围巾印染过程将茜草根煮沸提取染液,将预处理过的围巾浸泡3小时。印染效果围巾呈现出温暖的深红色调,颜色均匀。需要改进染色后围巾有些许缩水,需要优化预处理程序。经验和收获学习了如

10、何调配茜草染液,掌握了温度和时间对颜色的影响。植物煮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简要如下:(1)材料选择:确保所选植物含有稳定天然色素。(2)纤维选择:了解不同纤维对染料的吸收能力和反应性。(3)预处理:预先清洗和浸泡纤维,提高染色均匀性。(4)媒染剂:如果需要,使用合适的媒染剂以帮助固色。(5)温度监控:保持恰当温度,避免沸腾可能损害纤维或影响颜色。(6)pH值控制:根据染料要求调整染液pH值。(7)时间掌控:染色时间长短影响颜色饱和度。(8)染液比例:确保足够的染液比例覆盖物品。(9)搅拌均匀:定期搅拌以避免色斑。(10)后处理:冲洗并正确处理来固色和软化纤维。(11)环境友好:妥善处置染料废水和残

11、渣。(12)安全操作: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避免接触皮肤或吸入蒸汽。新知讲解,了解植物染的相关步骤实践动手操作新知拓展收集植物染材时,请简洁地遵循以下注意事项。学习如何进行生染展示自己的生染成果。新知拓展植物生染时需注意的事项。学习怎么进行煮染。展示小组的煮染成果。新知拓展植物煮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简要如下。提高学生调动、整合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去学习如何进行植物染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劳动成果中收获成就感。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调动、整合知识的能力。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课堂总结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制作植物染。在尝试植物染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收集材料,随后,进行生染步骤,即将未经化学处理的植物直接用于染色,这要求对植物的染色性能有一定了解,同时可能需要使用媒染剂来增强颜色的吸附力。接下来是煮染阶段,将植物材料在水中煮沸释放出染料,再将预处理过的纤维浸入其中,通过控制煮染时间和温度来获得所需的颜色深浅。整个过程中,要注意环保与安全,并在染色完成后进行适当的固色和后处理,以保证染色效果的持久性和纤维的品质。通过这些步骤,可以体验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并亲自创作出具有自然美感的染色作品。学生总结发言小结提升感悟。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