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1000字

工****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30KB
约15页
文档ID:374278505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1000字_第1页
1/15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1000字大学生劳动价值观1000字 摘要: 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呈现出价值取向功利性、价值主体本位性和价值评判多元化等新特点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尤为重要人的价值的实现与其劳动价值观密不可分劳动是人的价值产生的源泉和前提墓础人的价值的大小不是以金钱来衡量,而是以劳动作为人的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劳动是人的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 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由人们对劳动的目的、价值、意义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构成,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虽有就业岗位僧多粥少、竞争激烈、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还与他们的劳动价值观比较模糊有关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劳动价值观,人的价值,标准,手段 一、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群体与以往的大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环境中,一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往,但生活条件比以前的大学生普遍优越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两代人的溺爱,其自己意识、自己中心意识更加强烈,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他们身上滋长。

他们不仅劳动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及艰苦朴素的作风比较淡薄,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且鄙视体力劳动,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比吃比穿,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公物,浪费水电、粮食等他们在劳动价值观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功利性日益明显,物质需求日趋强烈,超过了对精神的需求,而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感淡化了那些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能很快产生效益的知识受重视,那些实惠的工作受欢迎大学生的工作选择更看重的是待遇,而不是专业对口,就业口号由原来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变成了今天的到外企去与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价值观也被大多数学生认同,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倾向曰益彰显 二是价值判断多元化上世纪50年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整齐划一的,当时的主体价值就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大学生认同的价值尺度就是社会贡献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容易诱发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出现,腐蚀人们的头脑,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到大学校园,使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判断也呈多元化:一种是盲目夸大自己价值的自己型,认为人的劳动价值在于自己奋斗,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一种是金钱型,认为金钱就是力量,人的劳动价值在于钱的多少,钱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另一种是创造型,这些大学生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创造金钱的多少不同的劳动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形成价值判断的`多重标准。

三是大学生价值主体的个体本位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是多元的,个人、企业都成为利益主体,都有着自己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作为利益主体都可以为价值目标的实现自主地做出努力这使得青年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的价值单位有着更加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再加上大学生活自身的特点,更增强了大学生的自己意识在价值观上,追求自己为中心和自己为本位表现为过多的要求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但自己为社会尽义务的观念却比较淡薄缺少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缺少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产生的原因 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他们的劳动价值观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的 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们虽能清楚地意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新旧观念的冲撞、新旧体制的更替,使一部分人不能正确地理解市场经济,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于是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想法在一些人心中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人头脑中膨胀,社会腐化现象滋生大学生们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在劳动价值观上讲奉献的少了,讲索取的多了,急功近利,以自己为中心,金钱意识急剧膨胀。

部分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显得焦躁不安,充满困惑与苦恼,在择业的知与行的矛盾中进行着痛苦的选择,甚至徘徊和迷惘 二是家庭小环境的影响家庭对子女的宠爱,导致家庭教育失范,加之隔代抚养,使父母与祖父母在孩子的管理上易产生分歧家庭教育的失衡,影响了对独生子女的劳动教育有些家长为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只要子女们愿学习,劳动方面都由自己包办,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他们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带到社会中表现为自负、自私、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三是学校的影响近年来学校逐渐淡化了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艰苦朴素精神的教育,致使青年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他们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往往只注重理论、轻实践、轻视工农、厌恶劳动、贪图安逸、不珍惜劳动果 四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是由中学毕业直接进人大学,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社会实践少,因而自己评价不够成熟,整体上心理状态还不成熟,对如何就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充满困惑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做,择业也就自然是高不成,低不就了 三、劳动在人的价值的实现中的作用 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个人的唯一途径。

劳动不仅可以使人全面发展,而且人的价值的实现与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1000字 时代的发展变化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发展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近几年,各大报刊杂志发表了许多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的文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观点:一是从价值源泉人手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提出了物化劳动(或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二是坚持价值源泉一元论,从扩大生产劳动内涵上拓宽劳动价值论的新境界我针对这两种观点谈谈自己不同的看法,并提出深化认识的思路 一、对价值创造多元论的质疑 在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方面,学术界有学者提出物化劳动(或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甚至提出如果不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有碍人们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这种观点认为:物化劳动具体表现为机器设备、厂房建筑、原材料、零配件及燃动力和各种辅助材料如果物化劳动真的不创造价值,也就是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那么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这个大命题就不能成立 我认为这种深化认识思路是值得商榷的这是因为这种深化认识的观点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这种观点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与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观点是一致的。

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的另一种比较晦涩的提法其意图是为了回避马克思已经批判了的三位一体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种观点在试图说明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时,还得借助物化劳动的载体生产要素(机器等)来说明 (二)此观点作为已破产的经济学观点从经济学说史上可以查证 麦克库洛赫就是一个代表在面对理论和现实的差距时,李嘉图的追随者麦克库洛赫一方面坚持劳动创造价值.但另一方面认为劳动包括直接劳动和积蓄的劳动即资本等生产要素这样,他表面上是维护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是否定了李嘉图认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这一科学的内核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积蓄劳动创造价值的翻版 (三)物化劳动是已经物化为价值的人类劳动,它不创造价值只能转移价值 马克思对此已有明确表述:唯一与物化劳动相对立的是非物化劳动,即活劳动前者是存在于空间中的劳动,后者是存在于时间中的劳动;前者是过去的劳动,后者现在的劳动;前者体现在使用价值中,后者作为人的活动进行着,因而还只处在物化过程中,前者是价值,后者创造价值 (四)这种观点混淆了使用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 马克思认为:土地是财富之父,劳动是财富之母。

即活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是创造物质财富或使用价值的,但不创造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不是同一个概念邓小平同志讲: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力量邓小平同志讲这段话是说明科学技术在财富的创造或使用价值的创造中的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没有讲价值的创造,这是很严谨的我们不能断章取义,以此证明物化劳动创造价值 (五)物化劳动是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是抽象的人类劳动的概念符号 这种概念化的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是根本不可能创造价值的从质上看,它根本不具有创造价值主体的性质从量上看,已物化的劳动本身不仅不能创造价值,反而其自身的价值量时时刻刻也在贬值例如,物化在机器中的劳动量,随着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原来物化在机器的劳动量相对于技术革新后的劳动量是要打折扣的这也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述的固定资本的贬值 另外,作为价值范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进行了说明和界定: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看来只有人类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离开了人类劳动的价值论就不能称之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因此,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论是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前提 二、价值一元论的前提下,扩大生产劳动内涵存在的问题 目前,理论界在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方面,在坚持价值一元论的前提下,对扩大生产劳动内涵似乎已达成共识谷书堂先生认为,解决价值之谜的办法之一就是扩大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他把社会正常劳动分为四类:物质部门的劳动、精神部门的劳动、各种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劳动、在社会主义时期为满足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管理所需要的劳动(包括党务部门、军警政法部门、基础科研和社会义务教育等事业部门)谷先生认为,前三类是创造价值的劳动部门卫兴华先生认为生产劳动应把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也加人进来胡代光先生认为,包括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的服务,商业、金融、保险等流通方面的服务,教育和新闻、广播、电视等信息方面的服务等,从总体上说来,这些部门的大部分劳动也需视为生产劳动 对这一认识思路我们同样不愿苟同,原因如下 (一)这种深化认识观点在判断何为生产劳动的标准上是不相同的 根据谷先生的观点,教育是不属于生产劳动的,而根据胡代光先生的观点,教育可以视为生产劳动。

没有同一的判断何为生产劳动的标准,不仅不能解决劳动价值之迷,反而会使劳动价值论之争更加混乱,导致人们试图把一切人类劳动和商品生产劳动相等同的趋势 (二)用扩大了的劳动范畴内涵的价值论发展马克思的价值论是不符合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的 劳动价值论是从分析两种异类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定性开始的例如,1把斧子-2只羊马克思认为决定商品这种交换比例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只能是人类的抽象劳动该等式内在的规定性是1把斧子中隐含的人类抽象劳动的消耗和2只羊中隐含的人类抽象劳动的消耗是相当的如果我们扩大了创造价值劳动的范围,那么两种不同质的抽象人类劳动如何量化?岂不是更加复杂?这是违背科学理论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的发展是沿着假设条件越少,基础条件越简单越明晰方向发展的新的科学理论不仅能解释说明新的现象,而且把旧的理论的科学内容包括在内例如,马克思。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