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范文(8篇)

上传人:痞** 文档编号:374161369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范文(8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范文(8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范文(8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范文(8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范文(8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范文(8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范文(8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范文(8篇)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1 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学期有幸听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谈谈个人浅薄看法: 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本堂课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达

2、到了教学的目的。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善于,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已身边爱护公物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积极岁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能有话说,有真话说。 商榷

3、点: 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者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教学的形式比较单,致使蔡个课堂氛围还不够轻松、活跃。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同学的参与,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学环节不够严谨,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有重复罗嗦的地方。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2 听了张老师的学习伴

4、我成长这一课,收获很多。下面谈谈一些浅薄看法。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两年来学会的本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目标,从而鼓励学生攀登新的高峰,将自信心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三年级的小学生经过两年的学校生活,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初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这为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但是,升入三年级后,随着课程内容的加深、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学习难度逐渐加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烦恼和学习困难也会越来越多,这对刚进入中年段的学生来说面临着新的挑战。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中最艰难的一个阶段,孩子们刚刚由具体形

5、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发展的程度也不平衡。这一时期若不注意引导,有的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学,这就是为什么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对于很多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学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学习”的概念还只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是终身学习,更不明白人为什么需要终身学习。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和周围大人们的学习情况,明确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可以学习,处处可以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获得成长。 因此,本课重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懂得学习是人成长的需要,并且需要终身学习;引导学生理清学习的概念,理解并树立新的

6、学习观,懂得学习的空间、途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生活处处皆学习。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许多的心血,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唤起学生对父母由衷的爱。 2.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讨,学生切身理解、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养育之恩,并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唤起学生对父母由衷的爱。 难点:学会正确理解和接受父母的爱,并能和自己的父母正确沟通。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许多的心血,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唤起学生对父母由衷的爱。 2.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讨,学生切身理解、感受父母

7、对自己的疼爱和养育之恩,并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 重难点: 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唤起学生对父母由衷的爱。 教学过程 活动一:父母的爱是默默的 1.导入 2.学生结合课前完成“亲情树”记录,从父母为我们做的事的数量上,感受父母的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活动二:感受父母的爱 (一)感受母爱 1.教师出示照片,学生并解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读一读阅读角里妈妈爱吃鱼头思考:妈妈和外婆真的爱吃鱼头吗?她们为什么这么做呢?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3.教师小结 4.带着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朗诵妈妈的爱 (二)感受父爱 1.播放录音 2.出示爸爸照片,在你的眼里父爱像什么?和母爱有什么区别? 3.小结

8、活动三:制作亲情卡 1.在卡上写下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2.学生配乐读亲情卡。 活动四:总结本课,升华主题 板书设计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4 近日,洋县城南学校进行了名师示范课教学活动。本次活动以我校“5+25+10”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引领与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给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一次向名师学习交流的机会,提高广大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今日,展示由张静平老师执教的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1课父母多爱我教学过程。 执教教师:张静平 张静平,从教以来一直担

9、任班主任及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教学态度认真,教学基本功扎实,深受学生喜爱。多次荣获校级“优秀教师”“教学质量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教学实录 父母多爱我第一课时教案 执教教师张静平 【教学目标】 1.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许多的心血,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唤起学生对父母由衷的爱。 2.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讨,学生切身理解、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及养育之恩,并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 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唤起学生对父母由衷的爱。 教学难点: 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唤起学生对父母由衷的爱,并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唐代诗人孟郊曾经写下

10、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你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谁能站起来背一背?师出示,生齐读。 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吗?我们每个人从妈妈肚子里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再到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直到现在成为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这个过程中浸透着爸爸妈妈对我们无私的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谈父母的爱。教师板书课题 二、感受爱 1、你们觉得爸爸妈妈爱你吗?怎么知道的呢?(生交流) 2、请大家用心想一想父母每天都为我们做了什么?把他们做的事情记录在叶子上。(让学生进行交流,并将其贴在黑板的幸福树上) 3、思考:从这些事情当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4、古语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父母的爱无处不在,一些看似平常的举动

11、,一句我们常常听到的话,我们就都能体会得到。 5、出示阅读角,生自由读,小组交流讨论:外婆和妈妈真的喜欢吃鱼头吗?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三、分享爱 1.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一起交流一下。 2.的确,父母为我们做的每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里面都藏着对我们深深的爱,我们与父母之间肯定还有很多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共同书写着爱的诗篇。 3.指生配乐朗读妈妈的爱 爱的分享 四、描绘爱 1、你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妈妈的爱? 2、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有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外,还有一个人也在默默的关注着,爱着我们,你们知道是谁吗? 3、插入新闻视频父亲的背影 讨论:看了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12、是的,父亲的爱可能不像母亲的爱那样明显,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他们对我们的爱却是一样的多,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就是他们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4、插入沙画感恩父母 五回报爱 看,孩子们从小到大我们都在感受享受着父母无私的爱,你们感谢自己的父母吗?我们该如何会把他们呢?请把你想为父母做的事情写在粉色的卡片上。 生交流,并把卡片贴在幸福树上。 师在歌曲让爱住我家中进行总结:孩子们,爸爸妈妈用他们无私的爱滋润着我们,守护着我们长大,从喂我们吃饭到教会我们说话走路,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它们的关怀,父母之爱,深如大海,作为子女,我们在享受爱的同时不要忘了去回报爱,可以是为他们递上一杯热

13、茶,为他们洗洗脚,给他们捶捶背,可以帮他们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可以是一份满意的答卷,只有用爱去回报爱,才能让爱住进我们的家,我们家庭的这棵幸福树才能枝繁果硕!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5 非常荣幸听了了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听完两位学科带头人的新教材解读讲座和研修班成员的交流指导,也进一步加深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整体性把握教材核心主题 面对新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认识教材,明确教材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每一课教材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单元主题,而单元的主题也是围绕一定的教材编写理念。比如二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公共意识、培养

14、公共能力,分散到四个单元的教学中。所以在教学中,要弄清一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联系单元甚至整册教材的整体目标。比如,教师在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一开始简单地认为排好队仅仅是个人文明好习惯的培养,但在仔细读了新教材的教参解读和教学师父的指点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教学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懂得整体性架构和理解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潜润学生成长的目的。 二、灵活把握教材内容 两位学科带头人的单元教材解读与建议中,无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个版块内容使用问题,教材仅仅提供一个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学校、地区的学情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容怎么用、何时用,还取决于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比如说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补充教材内容,有的是递进深化目标,在使用时必须有目标意识。 三、清晰目标,深化体验 一堂课应明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学的目标,一堂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在备课时叫应该明确,在上课时要牢牢记住这一。“教什么”是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怎么教”的是教学的具体手段和策略。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体验,可是却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无法从视频中感同身受,也就不会对排队的意义有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活动与体验的课程,任何道德与意识的生长必须发自内心的感悟。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