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73243010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叙州区二中高2022级高二上期半期考试地理试题第1卷选择题(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图甲)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乙),完成下面小题。1. 图甲所示日期在图乙中对应的点是 ( )A. B. C. D. 2. 下列有关图甲中C、D、O、E四点昼长的排序,正确的是 ( )A. CDOEB. C=DOEC. CDOED. C=DOE3. 图乙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的时段是 ( )A. B. C. D. 【答案】1. C 2. B 3. A【解析】【分析】【1题详解】图甲中,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表

2、示冬至日。图乙中,分别表示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夏至。所以图甲所示日期在图乙中对应的点是,故选C。【2题详解】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昼夜平分。E位于北半球,昼短夜长。O位于赤道,昼夜平分。CD位于南半球,昼长夜短,且两点纬度相同,CD昼夜长短相同。所以四点昼长的排序为CDOE,故选B。【3题详解】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的时段,即是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时段。图乙中,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A正确;和期间,北半球先昼渐短,夜渐长,后昼渐长,夜渐短。期间,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故选A。【点睛】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

3、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六角岩柱在地质学上称作六边形节理柱,是火山熔岩冷却收缩时形成的。在冷却过程中岩浆表面张力变小产生裂隙,裂隙向下传递形成。下图示意六角岩柱的形成过程和六角岩柱景观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六角岩柱的岩石属于( )A. 花岗岩B. 玄武岩C. 石灰岩D. 大理岩5. 相对于未喷出地表的岩浆岩,六角岩柱的形成过程和岩石特征是( )A. 冷却快,结晶体颗粒小B. 冷却快,结晶体颗粒大C. 冷却慢,结晶体颗粒小D. 冷却慢,结晶体颗粒大【答案】4. B 5. A【解析】【4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

4、可知,六角岩柱是火山喷发冷凝而成的火成岩,火成岩包括花岗岩和玄武岩,花岗岩是岩浆在地表以下凝结形成的火成岩,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类岩石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最可能属于喷出型的玄武岩,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石灰岩是沉积岩,C选项错误。大理岩是变质岩,D选项错误。【5题详解】因六角岩柱属于喷出岩,随岩浆出露于地表,压力和温度的骤减造成玄武岩造岩矿物结晶不完好,所以冷却结晶快,颗粒小,而未喷出地表的侵入岩,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冷却结晶慢,导致颗粒大,因此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点睛】岩石按其成因分类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指就是直接由岩浆形成的岩石,指由地球深处的岩浆侵入地

5、壳内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又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就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指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就是经历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指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应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下图示意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对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的推断,正确的是( )A. B. C. D. 7. 对岩石形成后,地质作用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岩浆喷发地壳下降深海沉积地壳上升水平

6、挤压外力侵蚀B. 岩浆喷发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堆积水平挤压C. 地壳下降沉积作用水平挤压地壳上升外力侵蚀堆积作用D. 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岩浆喷发水平挤压堆积作用外力侵蚀【答案】6. D 7. C【解析】【分析】【6题详解】由图可知,岩层形成之后,岩浆切穿,喷出地面,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玄武岩,玄武岩形成之后,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因此,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为,D正确,ABC错误。故选D。【7题详解】据图可知,上面有很厚的沉积物,说明其形成后曾经历过地壳下沉,沉积物沉积,后来受到水平挤压,岩层褶皱隆起,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到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后来由于堆积作用,形成了松散的沉积物,所以岩石形成后

7、,经历了地壳下降沉积作用水平挤压地壳上升外力侵蚀堆积作用等过程,C正确,排除ABD,故选C。【点睛】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某河流流经滑坡集中分布区,该区域历史上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滑坡,下图示意滑坡发生前后当地河谷地貌演化过程中的3个阶段(未分先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 该河谷地貌按时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

8、 )A. 、B. 、C. 、D. 、9. 如图,I阶段新形成在河流北侧的河漫滩( )A. 在洪水期不会被淹没B. 由河流快速下切而成C. 在河流凹岸侵蚀而成D. 由坡面径流侵蚀而成10. 阶段,该河流部分河段河面变宽的主要原因是( ),并推测河流大体流向是( )A. 滑坡体堵塞河道;自西南向东北B. 滑坡体堵塞河道;自东北向西南C. 河床泥沙淤积增多;自西南向东北D. 河床泥沙淤积增多;自东北向西南【答案】8. D 9. C 10. A【解析】【8题详解】、存在有现代河道和废弃的古河道,只有古河道,说明 时间最早,A、B选项错误。、的区别在于河漫滩的有无和滑坡体上游河道的宽窄,滑坡后可能形成堰

9、塞体阻挡河道,原有河道被废弃,致使上游水位漫涨,滑坡体以上河段河道较为宽阔,随时间变迁,此处渐变为河漫滩,故早于 ,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故选D。【9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到河漫滩原为滑坡体,但因位于位于河流凹岸,流量大、流速快,受流水侵蚀变成了河漫滩,C选项正确。河漫滩在丰水期时可能会被河流淹没,枯水期初露,A选项错误。此处河段一侧为河漫滩,应为侧蚀作用,并非下切作用,B选项错误。此处为河流凹岸侵蚀,并非坡面径流侵蚀,D选项错误。故选C。【10题详解】据上题,滑坡后可能形成堰塞体阻挡河道,原有河道被废弃,致使上游水位漫涨,滑坡体以上河段河道较为宽阔,C、D选项错误。因是滑坡体以上河段河道较为

10、宽阔,故图中左侧应为上游地区,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河漫滩是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位于河床和河谷谷坡之间,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一般高出河面数米,较低的河漫滩可被常年洪水淹没,较高的河漫滩只在特大洪水时才被淹没。山地河谷的河漫滩比高一般较大。影视剧中女主角往往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长发向后飘。下图是某海滨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和某日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 图中,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应该选择拍摄的时间段是( )A. 6时至18时B. 8时至16时C. 18时至次日6时D. 16时至次日8时12. 关于热力

11、环流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 大气运动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B. 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冷热不均C. 气压差异是导致大气垂直运动的直接原因D. 大气运动总的趋势是由高压流向低压13. 若图示为北半球东部沿海季风环流图,则我国上海此季节盛行风向为( )A. 东北风B. 东南风C. 西北风D. 西南风【答案】11. B 12. A 13. B【解析】【分析】【11题详解】女主角面朝大海,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得知应吹海风,此时海洋上气压高于陆地,气温应低于陆地。由图可知,时间段应是8时至16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A正

12、确。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异,B错误。气压差异导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C错误。水平方向上大气运动总的趋势是由高压流向低压,而在垂直方向上不是,D错误。故选A。【13题详解】若图示为季风环流示意图,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温度,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海洋温度冬季高于 陆地温度,夏季低于陆地温度,因此图示季节为夏季,我国东部地区盛行风向为东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1)温压关系: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其对应的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冷却下沉,近

13、地面形成高压,其对应的高空形成低压;(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海水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海水中的氧,其含量变化与海水生物过程及水文条件有密切联系。科考队发现,斯瓦尔巴群岛(如图)的某海域溶解氧含量过于饱和,海水向大气释放氧气,成为北冰洋上的“天然氧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 图中出现“天然氧吧”的水域是( )A. 北部冰区B. 西北部海湾C. 中部海峡D. 南部海域15. 形成该水域“天然氧吧”的主导因素是( )A. 洋流B. 径流C. 海岸线D. 人类活动【答案】14. B 15. A【解析】14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海水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海水中的氧,其含量变化与海水

14、中生物过程及水位条件有密切联系,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西北部海湾受到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水温度较高,浮游生物相对较多,光合作用较强,所以释放的氧气较多,B正确;北部冰区冰层阻挡,中部海峡被周围陆地阻挡,南部海域由于受到北部岛屿的阻挡,受洋流影响相对较小,ACD海域不符合。故选B。15题详解】由上题可知,西北部海湾受到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水温度较高,浮游生物相对较多,光合作用较强,所以释放的氧气较多,A项正确;岛屿面积较小,发育河流较少,四个海域都在岛屿附近,地表径流汇入情况差别不大,与海岸线关系不大、该区域人类活动较少,故BCD不是主导因素。故选A。【点睛】海水中的溶解氧有两个主要

15、来源: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游离氧能够溶入海水;海水中的溶解氧能够逸入大气。在海气界面上的这种交换,通常处于平衡状态 。因此,海水中氧的消耗,可以从大气得到补充。浮游植物在有光的环境里,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海水营养盐,而制造有机体和释放氧;在无光环境里,通过呼吸作用使一些有机体被氧化,消耗氧而释放二氧化碳。第2卷:非选择题(55分)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为南极地区同一时刻不同日期晨昏线图,斜线区域为T1时刻夜半球范围,阴影区域为T1时刻过后的T2时刻新增的夜半球范围。(1)指出T1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2)说出T1时刻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3)说明从T1时刻到T2时刻的过程中,河南省南阳市的昼长变化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