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大单元教学设计解读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73241301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大单元教学设计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大单元教学设计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大单元教学设计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大单元教学设计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大单元教学设计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大单元教学设计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大单元教学设计解读(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大单元教学设计解读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一、本单元的内容结构与主要观点本单元由导语、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组成。第一课、第二课各设两框。单元对社会生活的理性阐释,具有统领全册教材的地位。本本单元以“走进社会生活”为主题,有价值导向和行为指向的考虑,意在明确走进、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是中学生成长为负责任公民的必经之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将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社会因人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活动而产生和存在,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是个人的成长课堂,是人由自然的生物

2、个体转变为社会人的必要条件。基于这种理性认识,引导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互联网开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空间,初中学生也是网络社会的公民。为了更好地引领初中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本单元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网络怎样从日常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改变人类社会。网络在丰富日常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不良信息诱惑、沉迷网络、网络安全等,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做守法、理性、负责的信息化时代的公民。二、课标要求1学习主题:生命安全、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2内容要求: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亲社会的行为。辨

3、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合法权益。三 核心素养解读1.道德修养:能够了解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够明辨是非善恶;通过体验、认知和践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法治观念:初步具备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合法权益。3.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处理与社会的关系;热爱社会、热爱生活;在团队合作互动中增强合作精神和领导力。4.责任意识:关心社会,服务社会,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具有奉献精神、担当精神;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目标【道德修养

4、】理解亲社会行为及其重要性,了解社会生活基本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通过体验、认知和践行,养成亲社会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知道社会化的含义;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知道网络给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形成正确的网络观;【责任意识】理解亲社会行为及其重要性,关心社会,服务社会,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自觉践行亲社会行为;具有奉献精神、担当精神;抵制网络谣言,遵守网络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法治观念】知道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了解并学会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2.知识目标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社会化的含义,

5、懂得社会是个人成长的训练场,应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实现个人成长。知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知道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知道网络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贡献。 懂得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知道合理利用网络的具体要求。五、学情分析大部分八年级学生已经形成对社会的正向认识,愿意参与社会生活,能够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乐于服务和奉献社会,其行为表现出良好的亲社会性。部分学生存在社会参与的畏难情绪,有参与愿望,但受交往能力限制和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影响,有各种形式的表现。中学生强大的自我建构需求是其心理成长的迫切需要,需要我们提供专业的引导,帮助其认识和理解“我与社会”的关系

6、,进而知道如何“在社会中成长”。青少年和网络已经是“零距离”接触。青少年对互联网技术给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创新方面带来的影响理解不足,还不能深入认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数据等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虚拟性的网络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多样性文化和价值观削弱了家长和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性。同时,青少年作为网络交往的主体,既参与构建网络文化,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在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社会进步的同时,冗余信息、不良网络文化甚至网络中的违法犯罪,也给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困扰。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合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提高青少年

7、的媒介素养,是教育面对的一个迫在眉睫的时代课题。六、思维导图七、教法的选择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八、课时安排本单元由导语、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组成。第一课、第二课各设两框。第一课每框一课时,第二课第一框一课时,第二框二课时。共设五课时。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本单元的内容结构与主要观点本单元有单元单语,设计了三课内容,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组成。第三课设两框,第四课、第五课各设三框。作为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关于社会生活,安定、文明、有序,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

8、间等建立和谐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每个人认识社会规则、学习社会规则、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社会规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是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各种社会规范,如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守时、诚信、遵守法律等。社会生活中的社会规则主要包括道德、纪律、法律等,这些不同的社会规则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第三课帮助学生从规则的产生、规则的运行、规则的改进等角度深刻认识规则,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规则,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其中,从改进规则的角度认识规则,既能够扩展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又能够培养

9、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四课围绕尊重、文明有礼、诚信等话题展开,这些话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从尊重的含义和功能,从文明有礼的培养,从诚信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等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主要道德规范;教材从一般的礼貌、规范到仪式、礼制,从礼对个人的作用到礼对社会、对国家的意义,逐步提升学生对礼的认识深度;教材从社会生活、企业经营活动、国家诚信体系建设等角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诚信,从而增强诚信意识,提高诚信行为能力。第五课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八年级学生情绪易变,做事容易冲动,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往往“不拘小节”,这样极易产生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和解决

10、,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遵守法律比较熟悉,而一旦他们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或采用极端手段自行解决,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二、课标要求1学习主题: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2内容要求:(1)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恪守诚信,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做文明的社会成员。(2)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恪守诚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诚信的核心理念,做文明的社会成员。(3)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11、,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三、素养目标政治认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的传统美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道德修养: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理解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做到言行一致。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的个人美德和优良品行。法治观念:了解民法典中的诚信原则;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

12、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责任意识: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四、 教学目标1. 核心素养目标解读【道德修养】【责任意识】1.了解社会秩序、社会规则的含义、内容、作用;2.掌握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关系;3.树立秩序意识、规则意识,做到自觉维护秩序、遵守社会规则。【道德修养】【责任意识】1.了解自由与规则的关系;2.知道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规则的要求;3.明白改进规则的原因和要求。4.树立规则意识,生活中自觉践行遵守规则、维护规则、改进规则。【法治观念】1.理解法律的作用;2.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3.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并学会正

13、确判断;4.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责任意识】1.树立法律意识,远离违法行为;2.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2.知识目标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了解社会规则的主要类型,理解社会规则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的。理解社会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了解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环境,需要自觉遵守规则,坚定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生活中各类礼节和礼仪,知道礼貌待人的方法。

14、阐明诚信的含义,知道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理解诚信的价值和意义,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诚信的具体要求。 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懂得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要硬拼,而要智斗。五、学情分析从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来看,初中学生正处在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既能够明白社会规则对自我、他人的约束,同时又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也就是心目中的“我”与实际表现出来的“我”存在差异。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成

15、为规则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维护者、积极改进者。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部分学生对遵守道德规范持消极态度,甚至通过违反道德规范来彰显自己的个性。这种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需要我们加强引导,从尊重道德规范的深层原因和社会价值角度给学生提供帮助,以不断克服和解决成长中面对的问题,在学生道德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引导。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偏差。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法治观念尚未牢固树立。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又对法律、犯罪等知识的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学生对依法维权的认识和行为方面存在偏差。中学生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验,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么忍气吞声,要么私自报复。学生亟须了解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帮助自身维护合法权益,以保证自身的人格尊严等各种权利,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五、 思维导图七、教法的选择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