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信息模拟卷第三辑第1期卷三(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372166213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信息模拟卷第三辑第1期卷三(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信息模拟卷第三辑第1期卷三(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信息模拟卷第三辑第1期卷三(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信息模拟卷第三辑第1期卷三(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信息模拟卷第三辑第1期卷三(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信息模拟卷第三辑第1期卷三(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信息模拟卷第三辑第1期卷三(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信息卷第三辑第1期卷三(适用于新高考全国卷地区)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

2、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

3、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

4、界,但宇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时,都见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景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诗的欣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比如姜夔的词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就含有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创作这句词时,须

5、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传达出来。在见到那种境界时,他必觉得它有趣,于是创造也就在欣赏中完成了。当然,读者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境界时,也是在欣赏中进行创造。读者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相比姜夔和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其实,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所得到的和明天读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

6、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所以,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朱光潜认为,要所见的境界成为诗的境界,“见”的作用非常关键。它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诗的见必为直觉。”从克罗齐的观点得知,“见”所生的“觉”有两种,一为“知觉”,一为“直觉”。知觉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也就是“名理的知”。正如我们观察一个人,假使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一个学生”“他是某某的儿子”等等,那么见到的便是名理的知觉;如果看到的仅仅是他自身的形象,比如他的笑容、他眼睛里的光芒等等,如同在凝视一幅人物画,无形中割断他的社会关系,这时所见的就是“

7、直觉”了。直觉见出诗的境界,因此诗的境界中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朱光潜认为思考和联想对于诗自然有重要的作用,但思考和联想是直觉前的一种准备和酝酿。在经过思索和联想后,思路于瞬间豁然开朗、畅通无阻。境界通常是突然显现于这种灵感来临的一刹那,使人顿时心怀澄明、别无旁骛。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但不可能同时存在、同时进行,这一点在“见”时犹为重要。“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与它有关系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意义。”在思考和联想时,决不可能同时进入到诗的境界之中,而在此后的凝神观照阶段,必须

8、忘却外在一切,聚集所有的意识将诗的内容看成具体的形象从而烘托出生动的情境,整个人才投入到当中去。“意象的孤立绝缘是美感经验的特征。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摘编自刘晓宁论朱光潜的诗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切所见物的形象几乎都是“见”所主动创造的,尤其是当“见”为直觉时。B. 每首诗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二者相契。C. 人与人性格、情趣和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人对境界的感受有高下之分。D. 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不可能同时存在,也绝

9、不可能同时进入到诗的境界之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辛弃疾贺新郎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自有一种境界,这就是“移情”的作用。B. “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恰能”是情景契合的最理想程度,情景相契无间,才能见出圆满浑整的境界。C. 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而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故欣赏与创造实没有本质区别。D. 若诗人作诗时没有在直觉之前进行思考和联想,就难以捕捉一刹那的灵感,从而生成诗歌的境界。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充分体现关于“诗的境界”论述的一项是( )A.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B. 蚕丛及

10、鱼凫,开国何茫然。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D.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诗的见必为直觉”逐步展开论述的。5.请结合材料一关于“诗的境界产生”的观点谈谈你对以下文字的理解。1938年元月底,诗人艾青由湖北武汉去往山西临汾途中,满目尽是北国战乱的荒凉,人民的悲苦,即写下北方一诗:“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文本一:我的鱼塘【加】斯蒂芬里柯克我的鱼塘在山谷的一片小洼地里,隐映在树木丛中。我最后一次去那儿正好是秋季结束的时

11、候,当时塘边大树的叶子正日益变黄,并沙沙地落到平静黝黑的水面安息。塘岸是那么高峻,岸边的树又是那么古老高大,因此难得有一丝风把塘面吹皱。在鱼塘周围,世界好像陷入了沉寂,而时间也融进了永恒。当时看着那个鱼塘,我再一次意识到,它是一个多么美丽而与世隔绝的地方,它叫钓鱼者着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为了不至于搞得神秘兮兮的,还是让我立即告诉你吧,我的塘里根本就没有鱼。据我所知那里从来就没有过鱼。不过,我从来没发现那有什么区别。不时有些客人从外面的世界来访,旨在来此挥钩一个下午,他们决不会怀疑会没有鱼,他们也决不会问,于是我也就听之任之了。我周围的人都很清楚,我不会随便带人到我的鱼塘去钓鱼。我只喜欢请那些

12、真正懂钓鱼的能挥钩的人也就是钓鱼行家,尤其是那些以前从没见过我的鱼塘并且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的远方来客。他对钓鳟太了解了。他知道,即使在真正棒的鱼塘里都常有一连几天钓不到一条鳟鱼的情况。他本人事先会对你解释一番,在解释完之后,假如结果被他不幸言中,一条鳟鱼都没有钓到,那他会更加高兴。说实话,我只需对我的钓鱼行家朋友说上一句:“怪了,它们居然不吃饵!”他便会滔滔不绝地向我解释半天。关于钓鳟鱼值得学的东西太多了,难怪热衷此道的人们可以一连好几个小时谈论钓鱼理论。我们一般都是一边谈这类理论,一边在塘边做准备工作的。你知道吧,我在那儿有钓鱼所需的各种设施,有一条方头平底船,有一个用香柏搭成的整洁的小

13、码头(香柏能吸引鳟鱼),而最棒的是有一间小小的钓鱼屋它小巧别致,形状像宝塔,主靠在水边,而且有树木荫庇。屋里放的是钓具,各种钓具一应俱全,它们随意地挂在墙上,但并不显得紊乱。“瞧,老兄,”我说,“你要是想试试念珠钓的话,拿这条去好了。”或说:“你见过这种日本式铅线吗?没有吧,它们不是肠状的,而是像丝一样。”“我怀疑我是否能用那玩意儿钓到鱼。”他说。“也许吧。”我回答说。事实上我肯定他钓不到,塘里根本没鱼可钓。钓鱼塔里的木钉上挂着一两件防水雨衣。除了雨衣之外,当然还有个香柏餐橱什么的,里面装满了一瓶又一瓶的酒和姜汁甜饼之类。当我带我的某位朋友出去钓鱼的时候,我总是发现这些纯粹的准备工作,这些钓鱼

14、的前期活动,在整个钓鱼过程中是最开心的。它们常常要花去一个小时。要谈论的东西有很多很多,有钓具的重量问题,有蝇饵的颜色问题,另外还有不少更宽泛的理论问题。我们度过了一个很痛快的下午,我们一条鱼也没钓到。我承认,由于我的鱼塘里没鱼,有时安排起来真需要点手腕。来客有时会变得有点不安。于是我对他说:“你的垂钓技术棒极了,没说的!”他听了之后大为高兴,一门心思地想着把钓越抛越远,以致于把鱼全给忘了。诚然,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会认为他们的确把鱼钓住了,他们会大谈特谈所谓“我弄丢的那条大鱼”。在事后的回顾中,这一话题足以令任何一个钓鱼者感慨万千。“你还记得我去年夏天在你的鱼塘那儿弄丢的那条大鳟鱼吗?”几个

15、月之后有一个伙计在我们城里的俱乐部对我说。“当然记得。”我说。“你后来把它钓上来了吗?”“没有,根本钓不上来。”我回答道。实话实说,我确信我就是钓到死也钓不上来,他或任何其他人也同样如此。然而那种错觉却相当令人惬意。再说你也绝对说不死。说不定塘里真有鳟鱼哩。为什么不呢?无论怎么说,凭什么塘里不该有一条鳟鱼呢?你有那么好的一个塘,那里面应该有鳟鱼!说到钓鱼的众多妙趣,最令人开心和着迷的事之一便是禁期钓鱼。假如刚好在这时候有客人来访,那么我会说:“我知道渔季过去了,但我想你大概还是乐意上那儿去看看鱼塘的吧。”他没法抗拒那种诱惑。我们就会钓上它一个下午。“我真高兴,”客人最后说,“它们没有吃钓。反正

16、我们同样享受到了乐趣,就跟它们吃了饵似的。”就这样幻觉而已!人生与这多相似啊。重要的是对事物的那种意念和期待。现在我要回城去,回我的俱乐部去了,在那里我们整个冬季都会“钓”将下去,钓起那些大大的鱼,但弄丢那些更大的。而对我来说,在这一切后面,对我的鱼塘的回忆正在纷纷坠落下的秋叶下越变越黑不过,至少这一切已给了我的朋友们无限的快乐。(有删改)文本二:在里柯克心目中,幽默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里柯克的幽默是一种淡淡的、含蓄的幽默,他不是靠奇特、滑稽的故事情节来把读者逗得哈哈大笑,而是善于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些为大家司空见惯却又往往熟视无睹的可笑的和不合理的东西,加以放大后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产生共鸣而露出会心的微笑或无奈的苦笑。在里柯克看来,真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