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一部分 第3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371571725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一部分 第3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一部分 第3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一部分 第3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一部分 第3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一部分 第3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点训练一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复习方略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而是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一是强化审题答题规范训练,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训练;二是学会分析概括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注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濂溪老:即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马光,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答:答案一是伤春之情。诗人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飘荡,感叹春光流逝。二是忧国之情。诗人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朝廷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一要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二要注意分析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揣摩与人物有关的事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借此判断人物的感情。诗人在诗中感叹“韶光”“匆匆”而去,“落花”在“风”中飘荡,写出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伤感;再结合注释的内容,可知诗中还有对朝廷风雨飘摇、国势衰弱的伤痛。赏析这首诗

3、的开头,诗人直抒胸臆。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则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的所见所感。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子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的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颈联,是前两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诗人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诗人以“濂溪老”“涑水翁”喻

4、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上句“无赋”,用得果断!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但又怎能从心中彻底消除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幽情”是全诗的主题,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精准审题(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或第句,第联,上片或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2请简要分析诗词(或第句,第联,上片或下片)的情感内涵。3请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过程。(二)审题要点1审清所给材料是局部

5、的(某词、某句、某联、某片)还是全诗的。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把握;如是全诗的,则要分成几个局部看。2审清是要概括还是分析。这两种问法同中有异,“分析”题不仅要概括出,还要结合词句分析。规范答题1情感概括题: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特别注意这里的“感情基调”多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来表示,如惆怅、孤独、悲愤、闲适等。2情感分析题,有两种模式: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再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所谓“分析”,就是结合语言说出情感的依据和来由。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分析,再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答题示例(2014四川)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

6、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赏析此诗所写是秋季,暮色夕阳时分。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写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颔联中“常”“偏”二字用得很妙。“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

7、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了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了诗人的心绪与情感。一、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上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考生答案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问题诊断大而化之,缺乏

8、精准把握。剖析矫正该答案答得似是而非,或者只能答出表面的情感:怀才不遇。而对“独去作江边渔父”一句未作深入细微的分析。“作江边渔父”是什么生活?作者对这种生活状态持什么态度?如果这样多思想一下,则答案就会准确全面多了。满分答案答案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赏析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词中“雕鞍驰射”“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横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

9、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当然要借助常规方法,如审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类别等。但临场时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品“情语”。1品显性情语。所谓“显性情语”,是可

10、以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包含“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要注意的是,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首联,标题中有时也会出现。它有时还藏在“景语”中。2品隐性情语。所谓“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它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一类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一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

11、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显露无遗。1(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答: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答:答案愁独冷、凉(暗含冷寂)孤、独(暗含孤傲)(2)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以此分析该处蕴含的感情。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答:答案一个“送”字

12、,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埋”,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赏析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

13、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者,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爱国与功名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馀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

14、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才使人悲哀,只有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还是“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宋方回蕨拳注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答:答案一个“缓”字,说明诗人荡舟慢行,为的是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诗人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桃花”,属典故语,不仅实写青溪之景,也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赏析首句用拟

15、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三、四两句言浅意深,写诗人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诗人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答:答案“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提供禄米,是自己一家子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因此,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