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上传人:xftxx****9158 文档编号:371570633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答司马谏议书一、挖空练习某启:昨日蒙教,窃( )以为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 )不合,所操之术(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 ),故略上报( ),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 )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 )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 )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

2、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 )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 )义( )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 )区区向往( )之至!二.重点句子翻译1.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3、;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3.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三、 理解性默写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_,_。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开篇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的两句是: _,_。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说明上一次回信简略,不多辩解的原因,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理解自己的句子是: _,_。4.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开篇中说道,因和司马光政见不同,恐怕多作解释也不被理解,因此针对司马光反对变法的书信上次只是

4、简略地写了回信。但是又因为“_,_”,所以这次详细说明变法的缘由,希望司马光原谅自己。5. 在的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变法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的句子是:君实所以见教者,_,_。6.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和根本目的的句子是: _,_,不为生事。7.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两句从“征利”的角度对司马光进行了辩驳。8.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不为拒谏。9.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

5、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_,_,不为侵官。10.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1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认为读书人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_”,那么“_”1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迎和世俗表示不满的句子是: _,_。1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众官反对自己变法之“汹汹然”的原因是: 世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媚众,皇上想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而自己“_,_。”14.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表示自己不会在意众人的反对时,

6、举了盘庚迁都之例,“_,_”两句,写盘庚之迁,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15.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两句,是盘庚不在意天下人反对进行迁都的原因,这也可以说是王安石坚持变法决不动摇的决心和信念, 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6.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接表明自己不愿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的语句是:“_,_,则非某之所敢知。”17.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_,_,_,则某知罪矣”这几句话表示,如果司马光指责自己在位时间长,却不能帮助君王福泽百姓,这种罪名他是承认的,用委婉的口吻表示自己坚持变法以助上兴利除弊,体现了王安石为官的责任担当精神。18. 在答司马谏议书

7、中,即使王安石与司马光政见不同,但从始至终,王安石对司马光都是不失礼节的,结尾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_,_。四.作文素材积累1.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王安石与司马光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文学家。两人年龄相仿,同朝为官,且都官至宰相,也曾惺惺相惜。但在变法一事上,王安石与司马光态度截然不同。王安石是改革的先锋官,力图通过改革振兴北宋王朝。而司马光却是保守派领袖,宁可丢掉前途乃至生命,也要反对王安石的新法。王安石在当年不惧内外舆论的巨大压力,执意变法的信心坚定不移。在封建专制社会中,反对墨守陈规,提倡因时而变,孤傲独立和自命清高的行事风格与通俗媚众的社会风气之间的较量,

8、其斗争结果则是被两次罢相,最后不得不离开朝廷退隐民间。由于保守派的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也导致了北宋哲宗与微宗两朝的衰退,甚至发生了微钦二帝被俘的靖康之难。但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一直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不因对方身居位高而改变理想的气节,值得当今每个中国人,尤其是当权者深思与学习!2.继承和发扬先贤们不为名利而折腰的气节目前,许多领导干部表里不一,嘴上天天挂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与自称批评”,心里却容不得任何人提意见与建议,也很少有人敢于在领导在位时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建议。党内民主、党外民主,有法必依、依法治国,仍任重道远!答司马谏议书启示我们炎黄子孙应该继承和发扬先贤们不为名利而折腰的气节

9、。当前,振兴中华方向已明,万事具备,只欠“言必行”这场东风。只要多数国人真实地坚持心中的信仰,不随波逐流,言行一致,勇于承担,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华一定会再次进入“天下朋友皆胶漆,男耕女桑不相失”的长久盛世!3.责任与担当王安石关于为官必须“大有为”、必须“膏泽斯民”的观点反映了为官从政的一种担当精神,非常值得现今各级官员们汲取、借鉴。当前,一些官员在改革举措深入推进、作风整治日益严格的背景下,话里话外时常感叹为官环境“今不如昔”,留恋过去吃喝玩乐、颐指气使、游手好闲、随心所欲的官场氛围,对新规定、新要求牢骚满腹、横加指责,以至于缩手缩脚、畏首畏尾,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

10、理,该履行的法定职责不认真履行,该承担的岗位义务不愿意承担。对这些官员而言,应当从王安石的这封书信中受到启发。答司马谏议书答案一、挖空练习某启:昨日蒙教,窃(谦辞,私下、私自)以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多异故也。虽欲强聒(唠叨不休),终必不蒙见察(被理解 ),故略上报(写回信),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事物的名称、概念)实(事实,名称、概念之实际所指),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用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因而招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盘庚之迁,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者民也,非特(不仅)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计划)义(适宜)而后动,是(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施恩惠)斯民,则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