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报任安书》教案6

上传人:优****源 文档编号:371569252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报任安书》教案6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报任安书》教案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报任安书》教案6(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报任安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2、学习1-3段,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过程一、 知识准备1、 作者简介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

2、,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2、背景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

3、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3、字音 头抢地( )伏法受诛( )暴肌肤( )鞭( )圜墙( ) 占卜( )囹圄( )槛( )缧绁( )愠色( )倜傥( ) 二、 文本探究(一)集中学习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

4、其道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特别注意一些重点语句。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刑不上大夫 C、此言士节不可以不勉励也。 D、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 E、且死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F、宁得自引深藏与岩穴邪? (二)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1、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3、结合注释阅读“人固有一死”到“最下腐刑极矣”,概括此段内容。作者受了哪些摧残,写这些事的目的何在?主要采用何手法表现的? 4、结合注释阅读“且西伯”到本段结束,概括此部分内容。说说本部分又是采用何

5、手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5、课文的第二节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三、课后巩固(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魏其(j),大将也,衣(y)赭(zh)衣,关三木。 B.暴(bo)肌肤,受榜箠(chu),幽于圜(yun)墙之中。 C.何至自沉溺(n)缧(li)绁(xi)之辱哉! D.无乃与仆(p)私心剌(l)谬(mi)乎? 2.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不能自免,卒就死耳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则仆偿前辱之责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 B. C. D.

6、 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意气勤勤恳恳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4. 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B.少卿足下 C.仆非敢如此也 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6根据课文填写句子。 (1)人固有一死,_,_,_。 (2)太上不辱先_,_,_,_,_,_,_,_,_,最下腐刑极

7、矣! 7.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2)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 (3)恨私心有所不尽 (二)、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下列语句中“之”的含义正确的一组是 ( ) 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试之以足 A.尺码到达尺码鞋子 B.尺码尺码到达鞋子 C.尺码鞋子尺码到达 D.尺码鞋子到达尺码 9.下列语句中属于定语后置的一句是 ( ) A.吾忘持度 B.郑人有欲 C.无自信也 D.何不试之以足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8、:1、 理解本文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3、 学习4-5节,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学习过程:一、 知识回顾二、 集中学习45节 1、 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辞、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 4、指导学生熟读铺排句和用典句 ,思考:(1)、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什么? (2)、用典有何作用?从文中

9、找出原话回答 5、作者提出怎样的认识? 6、第四五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7、课后小结课后巩固: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报任安书选自_,作者是_时期的_,是我国第一篇_。 (2)司马迁,字_,西汉著名_、_和_。他的作品开创了_的史学体例,对后代的史学产生深远影响,后来的“二十四史”都属于体例。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头枪地() 箠楚() 圜墙() 占卜()囹圄()槛阱() 缧绁()愠色() 倜傥()() 3.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A.滔滔不绝 惊心动魄络绎不绝 B.言而有信入土为安 魂不附体 C.兴高采烈闲情逸志五大三粗 D.仓皇失措

10、 浑身冰凉卿卿我我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曩者辱赐书曩:从前;辱:污辱。 B.其次关木索关:贯,这里指戴上。 C.亦颇识去就之分也去就:舍生就死。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累:积累,经历;垢:污垢,这里指所受的污辱。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断肢体受辱 B.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C.仆窃不逊 D.灌夫受辱于居室 6.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被箠楚受辱B.见狱吏则头枪地 C.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D.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

11、,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7.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稽其成败兴坏之纪。(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8.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重为乡党所笑 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土为牢 D.不足为外人道也 9.对上面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12、的两项是( ) 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 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 C.此段文字中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D.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E.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鲁国孔熙先博学有从横才志,文史星算,无不兼备,为员外散骑侍郎,不为时知,久不得调。初熙先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脏货下廷尉,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保持之,故免。及义康被绌,熙先密怀报效,以晔意志不满,欲引之,无因进说。晔甥谢综雅为晔所知,熙先藉岭南遗财,家甚富足,仍倾身事综。始与综诸弟共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情意稍款。综乃引熙先与晔戏。熙先故不为敌,前后输晔物甚多。晔既利其财物,又爱其文艺,遂与申莫逆之好。熙先始以微言劝晔,晔不回。晔素有闺庭议论,朝野所知,故门胄虽华,而国家不与姻。以此激之曰:“丈人若谓朝廷相待厚者,何故不与丈人婚,为是门户不得邪?人作犬豕相遇,而丈人欲为之死,不亦惑乎?”晔默然不答,其意乃定。 10.对本文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从横才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