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节日》教案(沪教版第六册)

上传人:优****源 文档编号:371565948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的节日》教案(沪教版第六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命的节日》教案(沪教版第六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的节日》教案(沪教版第六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命的节日上海市番禺中学 顾维坚教学目标1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咀嚼,感受语境,体味深意;培养信息筛选整合、概括归纳的能力。2 感受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不认命、不放弃的强大精神力量,引领学生认识人生、关注社会,带着悲悯情怀去热爱生命,积极生活。说明:生命的节日一文围绕着一对农村父子,记叙了他们试图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煎熬和奋斗历程。作者运用大量丰富细腻的人物和细节描写,在揭示他们身上的坚忍不屈精神的同时,也把农民这个社会群体所承受的巨大物质和精神的苦难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在被他们的精神感动的同时,还更多地会激起对苦难、对命运的一些思考,对他人,对自己,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思考人生。因此,通过本文教学

2、进行语文知识的认知学习,更让行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对生活有一些真实的感受,体悟一点主人公父子身上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无疑是十分及时、必要和有深远意义的。教学重点与难点1 结合文体特点,以具体词句为载体,在整体把握基础上,落实信息筛选整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目标。2 引领学生对文章所演绎的思想逐层深入理解,在情感上由感动向悲悯层层推进。说明:本文是篇相当典型的记事抒情散文。高三学生正面对高考,以典型文章为范本,进行阅读训练,一贯是高三教材教学的立足点,所以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抓住细节从各个环节突破的能力成为课堂的重点要求。由于本文的主人公为一对父子,而很多的细节读到的都是父亲为儿子承受的苦难,所以很多时

3、候,“父爱”就成为读者的第一感受,而忽略了在这些苦难中所蕴含的更深层的意义,包括对中国农民的坚韧不屈忍辱负重美德的弘扬。文章最震撼人的是对整个中国社会农民生存状态的投影,以及由之而来对二元化行政体制的拷问反思,因此引领学生由正确解读文本向深入解读文本发展,成为本文的艰巨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预习活动1、 提供本文的创作资料结合背景预习课文,思考标题生命的节日中“生命”具体指的是谁的生命,又是怎样的生命,为“生命”加上恰当的修饰语或限制语,并阐述理由。1、阅读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2、结合背景,通读全篇,关注细节。思考:文章表现的主人公是谁?他或他们的生命具有怎

4、样特质?通过预习环节,让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整体认识,也藉此在学生中形成不同的认知冲突,为课堂活动设置阶梯。导入新课由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引入,教师简单介绍画面,提问:在这副画中,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个形象与文中人物一样吗?1、 学生先独立思考2分钟,再进行2分钟左右的小组讨论与交流。2、学生可能出现的结论:完全相同不同(结论可能会有偏差)比较合理的结论:身份同农民生活经历同含辛茹苦个性同勤劳,忍辱负重不同文中的父亲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执着与坚定激活学生对父亲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引出预习中关于“生命”指向的思考交流。设疑导学(一)1、教师根据学生对提问的理解,适

5、时进行质疑点拨,引导学生2、提问:结合文章的细节描写,补充修正自己(或同学)对父亲的认识;学生的认识可能更多的是落在父亲的品格上,教师引导点拨学生3、提问:结合创作背景,思考父亲不屈抗争的原因1、学生默读课文中相关父亲的细节2、圈划细节关键、关键性议论句,写下批注,分析理解其中运用的手法课堂交流,讲读文本细节、分析手法,作出理解阐述。学生读、讲涉及的点(学生忽略的部分,教师以质疑形式启发):“那种目光”、“递钱的手”、“十元钱”、“步履”、“驼着的背”、“如鹰的身姿”,典型的语言,关键议论“种田人的可悲与无奈”“一辈子好强”3、按学生的认识理解层次展开:冲破习惯性认知(父爱);站到更高的平台去

6、发现父亲的坚韧与不屈;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艰难的生存处境(物质、精神);进一步思考根本原因:农村、农民的身份;再进一步思考所有这些的归源:生命个体只有抗争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1、 引导学生运用圈划批注的阅读方法,在初步整体把握后,能通过细节、议论语句和手法分析(前后对比,父子对比)来准确理解整体2、 激发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设疑导学(二)1、推进课堂思考:如果生命的节日中的“生命”指向是父亲,那么我们已经读到了这样的一位父亲,请预习时把“生命”指向定位于儿子的同学进行交流,2、提问:儿子的形象你是怎样解读的?(学生可能只谈到表层的认识,教师质疑引导)3、提问:同为高三的你和他,你们所面对的

7、承受的有何差异?你读出了他最终成功背后的原因吗?学生小组讨论,围绕描写“我”的细节、手法、议论句展开阅读思考,可以结合自我进行对照,交流,思考不同生活处境中巨大的命运落差和承受力:“内心的恐惧”、“叩头”、“我鼓足勇气说,爹,算了,我不念了。”“我对父亲说,爹,你再给我一年时间!”、“第一次打酒”(附:学生应有的认知苦难奋斗失败痛苦成长成功总结:苦难是一笔财富。)结合“我”的前后变化对比,把“我”的命运与学生自己的命运作对比,在强烈的震撼中感受苦难对同龄人“我”的磨砺,体会到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深入研读1、提问:请学生用2、3个词语(比如:喜悦、激动等)表达文本带给自己的感受,或者收获,要求排序

8、,并陈述理由2、在之前的逐层深入基础上,提问:篇名中的“生命”除了指向“父亲”、“我”,还有没有其他指向?若学生还是缺少思考路径,可以提示:由罗中立父亲的命名变化以及展开引导:我的父亲父亲?(答案可以是“父辈”)补充介绍:备课组两位从乡村考进大学留在上海任教的老师的阅读感受。思考:为什他们会有那么强烈地触动?1、 对设疑导学环节中的收获进行梳理,有意识地让自己对思想情感方面的认知能够层次化递进。结合前面的分析和背景,思考、交流问题,学生互相激发思维激情:附: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感动1(父爱)同情(生活艰难)感动2(坚韧不屈)喜悦(成长,成功)2、思考讨论问题,除了父亲和“我”之外,生命指向的不

9、仅是个体,更是“我们”所代表的农民群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认知的延伸:悲悯(更多的人甚至没有“我”这样的幸运;生命为命运、体制所制约的无可奈何,注定要承受巨大的磨难)感恩(苦难是财富;命运对自己的善待)珍惜1、让学生规整已有的信息,梳理自己的思想认知;引导学生在互相碰撞中逐层体悟,思想情感认知是必须层次渐进的;2、引领学生学会深刻地由个体向群体地延伸,学会由点及面地看待现象和认识问题,并从中提升认知能力。拓展总结1、提问:设想一下,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农民,他们的路在哪儿?(农民、农民工,社会最底层的弱势、卑微的人群)他们的现状如何?在读完这篇课文后再来做一篇关于“他们”的作文,你的立意有何变化?

10、2、借助学生的作文立意,请学生归纳:文本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卑微的生命群体的艰难、挣扎和不屈,让我们在为之感动的时候,为苦难对生命的磨砺而感奋,也为这些生命的无奈苦难而悲悯,藉此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心存感恩和珍惜。1、 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获得的认知化入作文的立意中去,动笔写下来,展示交流、探讨,区分立意高下的差别。2、对所有同学以及老师的评点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突显本文对学生的最本质价值:在观照他人、认识思考生命的过程中,做好自己。1、读写结合,以阅读指引写作。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思想认知为自己作文所用,弥补自身思辨能力的不足2、 由课文中的农民群体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弱势群体、卑微生命个体

11、的再认识。引导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卑微生命的态度应当是尊重平等悲悯而绝不是仅仅是高高在上的浅薄的同情作业布置1、作为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请从结构和手法角度,举例鉴赏。再次回归课文思考,在作文本上成文。回归课文,加强文本表现手法鉴赏这一知识技能的训练思路点拨1、运用讲读法,以“节日”、“酒”和“十元钱”为突破,引导学生从内容和结构上对主题逐层深入:以“为什么七月是生命的节日”为线,引出学生对于文本关于生命坚忍的深入思考;以“酒”引出文章的线索的把握,逐层推开文本;以“十元钱”引出对农民苦难命运的思考。2、作为写作立意指导课进行。把整篇文章作为一个社会现象,要求学生从中提取观点,进行立意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缩写,提炼主干,成为一则精短的作文材料;就这则材料,选取认知角度;收集日常生活、社会现象中相关联的材料,对材料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在学生中进行交流、评价,分辨不同的角度和同一个角度不同认知之间的立意高下,进行补充完善,确立自己的观点看法;作业:落笔成文。练习举隅1、 “酒”和“十元钱”在文中多次出现,谈谈它们的表达作用。2、 “节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3、 结合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老王以及本文的思想认知,为行将踏上高考战场的某一个同学写一段生命寄语,利用一节班会课进行演讲并举行赠送仪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