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教案2(粤教版必修4)

上传人:优****源 文档编号:371565703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善良》教案2(粤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善良》教案2(粤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善良》教案2(粤教版必修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善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2.拓深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3.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教学重点、难点 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教学设想 学生对议论文的接触并不多,认识比较模糊,实际上还不太会读议论文,更别说写了,而本文又有很多地方不是一下能读懂的,所以,我想通过分步阅读的方式,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理解文中的观点;再以补充论据,提出新见解的方式,深化认识。而这同时也是一次对议论文思维过程的体验。教学过程一、 导入一张图片:面对这种情境,你怎样做?为什么? 一种说法:“女人被称

2、善良表示不够漂亮,没有特色;男人被称善良表示没男子气;主管被称善良表示管理不果决,部属被称善良表示冲劲不够。总之,善良不是个好的形容词。”究竟,善良是什么?我们还要不要善良?二、 整体阅读文中,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三、阅读前四个自然段,注意以下问题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否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一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提炼出作者的看法毒蛇和恶狼是有限的;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

3、一切;若一概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非毒蛇和恶狼的人,我们也就成了毒蛇和恶狼。2.小结: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先破后立,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四、速读后半部分,解答以下问题(1)善良有什么价值? 有善良才有幸福,有善良才能天下太平。(2)善良还有哪些让人向往的内涵? “善良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快乐,一种乐观。”(3)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证?对比论证:第五段力量对比:善良稚弱凶恶强大。第八段结果对比:善良被弘扬凶恶被压缩第十一段心态对比: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通过对比,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

4、说服力。五、合作探讨,加深理解,注意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因为“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说“她属于”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者有否作进一步的阐述?第十、十一进行了阐述: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善良者能坦然、

5、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3)怎么理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不再天真无邪,却又未能参透人生与世界,并且滥用权力的人会成为最不善良的人。六、拓展深化(一)作者的主张十分鲜明犀利,让人获益良多,然而文中的论据似乎少了些,能否作些补充?提示:什么可以作为论据;证明可以正向,也可以反向。合作交流:就下面或文中其他观点补充出论据1.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2.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3.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4.滥恶本身就不是正义了。(二)提出新观点本文写作于1995年,是针对

6、当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出现的价值观变化和思想波动而写的,现在,十年过去了,我们以今天的眼光看“善良”,又会提出一些什么见解呢?善良教学设想一、关于善良从时间上看,善良是一个古老的道德话题,从感情色彩来看,善良是一个带有人性光辉的褒义词。但是“善良”在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的时候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因而“善良”又常常被人们所怀疑甚至否定。这就是善良的复杂性。当代作家王蒙的善良,应该说就是这种复杂性所带来的一个作品,文章从现实中人们的善良观(“善良过时”、“善良即愚蠢”)出发,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思考,并试图在思辩上进行“抑恶扬善”,事实上文章也确实表达出了这种价值观念,它没有过多的说教味道,而

7、是借助独有的“王蒙式语言”强有力地弘扬了“善良”的力量、属性、内涵、结果等正义的一面,在这样精彩有力的语言中,读者很容易在阅读之中被其折服。我认为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特点。善良并没有明确地答复“人们是否需要善良”这样的现实问题,但是字里行间无不散发出善良的芬芳,读者可以从中领会到“向善”的旨意,显然这就是作者所要表露的观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一向主张“惩恶扬善”,从这点出发,王蒙的观点并没有多大的突破,然而作为一篇富有时代色彩的议论散文,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社会性。本文写于1995年,正值商品经济大潮涌来之时,可以看出,它是基于人们价值观出现摇摆之时的社会现实而写成的。二、关于学习目标“善良”

8、是一个道德词语,像善良这样具有浓厚道德色彩和人生规劝意义的文章,学生应该学什么呢?换句话说,通过接触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呢?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善良是议论文单元里的基本篇目,我们可以从文体着眼,以文章为范例,以议论文要素为框架,进行议论文教学。我们也可以从思想教育着眼,从文章观点出发,进行“善良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水平。我们还可以从语言学习着眼,理解、欣赏、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我们甚至还可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出发,分列不同的学习目标。语文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一篇文章的教学点是多角度的,然而在有限的40分钟内进

9、行教学,多角只能变成几角,这就存在一个教学取舍的问题,那么,本文应该取什么,舍什么呢?文本是学习之本,阅读教学的基点建立在文章上。善良这篇文章,从接受层面的角度讲,我认为学生通过阅读,应该能明白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做到“读懂”文章,同时,从文学层面看,学生还要感受好作品的语言,做到“欣赏”文章。因此,从文本研习的角度,我由此引申出两个学习目标,设定为:(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2)能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文以载道,从价值观的角度,我们很容易设定另一个学习目标,比如树立正确的善良观念、端正学生的善良态度、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世界和人等等,归结起来就是要学生学会善良和践行善良。很多文章我

10、们几乎都可以这样处理,很多时候我们也希望达到这样的教育意义,但我以为,一节课不足以解决人的价值观等许多精神层面的问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认识的提升要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我们课堂上的努力也许只是使学生“受熏陶”,而不是使学生“能做到”,更何况本文只是思辩上的“崇善论”,(认真研究,会发现作者并没有讲清楚“善良”与“一味善良”的区分点),因此,对读者(学生)而言,本文与其作为一个“善良教育”的作品,还不如作为一个“善良讨论”的作品,换句话说,就是善良的作品真正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宣扬了善良的正面,而在于它启发了读者(学生)对善良的思考。很多人生观、价值观的普遍性内容,我们不是没有价值,

11、缺乏的是主体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因此,我认为文学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此。如果从这样的角度设定学习目标,我想既符合文章实际,也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将第三个学习目标设定为: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只要学生读完这个作品之后,对善良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进而形成比较独立的看法,我想就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了,作为一个高一的学生,已经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分辨一般意义上的善恶,我想无须担心他们会走向异端,他们所要做的是就是思考,以及思考后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上的思考永远比课堂上的结论重要,没有答案的课堂并非一概坏事,反而会更具精神张力和筛选空间,这也许就是作品的“立人”意义

12、。综合来看,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2)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3)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三、关于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因此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在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之后,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呢?怎样学习才能积极欢乐高质高效呢?这其实是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像善良这样具有很大讨论空间(内容、语言、思考等方面)的文章,我打算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进行,在对话中提出问题,在对话中领会文章,在对话中激发思考,在对话中产生疑问,在对话中研究问题。根据这三个学习目标以及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本课的学习涉及到的

13、内容主要就是思路、观点、语言和讨论四大内容,学习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阅读感受理解思考四个程序,阅读与感受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属于感性认识;理解与思考是学习的第二阶段,属于理性认识。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提升,整体上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具体来说,过程如下:首先,学生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这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做好这一点,分两步走:一是上课前让学生各自至少自读文章一两遍,二是讲课前学生再阅读一遍。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三个:(1)文章的结构如何?争取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2)在文中划出作者对善良的一些观点。(3

14、)你是如何看待善良的?争取能用生活实例加以解说。第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把握文章结构,这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一环,是从感知整体到感知局部内在联系的学习转移,这个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予以点评,同时我也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跟学生交流。我的看法是:全文可从“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这一段划开,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谈善良的现象(现状)和自己对善良的叩问(思考),后一部分作者对善良进行阐释和表明自己的态度。从“现象”到“阐释”,从“叩问”到“态度”,可以比较明确地看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比较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当然这样的划分并不太符合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其实本文也

15、大体上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这一逻辑思维),我所考虑的是是否能给学生一个更好的认识过程,是否能有一种更符合文本的解说方式。第三,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对善良的看法。这个内容,也拟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阅读结果,要注意的是作者所批判的观点和作者所表明的观点。第四,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本文语言运用的两大技巧是排比和对比(我更愿意将其说成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不是对比论证的使用,在于从修辞的角度讲解和学习,学生会有更好的体会,而用“对比论证”来分析,虽然扣紧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但削弱了语言欣赏的效果)。当然还有疑问、设问、语言的准确性等欣赏点。第四,跳出文本看文本,引发学生对善良进行思考,重在激活学生思维,答案不必求同,最后向学生推荐阅读王蒙的新著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从作品的解读、目标的设定到过程的设计,整个教学设想体现了我的一些教学主张,应该说大体上是比较完满的,当然课堂始终是个动态的过程,相关的因素众多,具体的教学效果如何,有待教学实践来检测。四、设想后的感想1、议论文的文体教学重在文体知识的学习还是文本内容的探讨?两者兼顾就一定是最好的教学吗?如果不是,轻重问题怎么判定?2、是否可以根据不同的篇目而判定文体知识或作品内容探讨的学习侧重?是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