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版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同步练习题: 第2章 章末综合测评(二)

优****源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5KB
约8页
文档ID:371546067
版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同步练习题: 第2章 章末综合测评(二)_第1页
1/8

章末综合测评(二)(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下列四幅图中,能大致反映自由落体运动图象的是(  )【解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它的v­t图象是一过原点的倾斜直线,a­t图象是一平行时间轴的直线,故D对,A、C错;B图中的图象表示物体匀速下落.故应选D.【答案】 D2.长为5 m的竖直杆下端距离一竖直隧道口5 m,若这个隧道长也为5 m,让这根杆自由下落,它通过隧道的时间为(g取10 m/s2)(  ) 【导学号::57632225】A. s B.(-1)sC.(+1)s D.(+1)s【解析】 画出直杆穿过隧道的图示,Δt=-=s=(-1)s,故选项B正确.【答案】 B3.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7 s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3 s内的平均速度大6 m/s,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A.1 m/s2 B.1.5 m/s2C.3 m/s2 D.4 m/s2【解析】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知,第一个3 s内的平均速度为第1.5 s末的速度;第一个7 s内的平均速度为第3.5 s末的速度;则有:a== m/s=3 m/s2;故选C.【答案】 C4.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运动时速度为36 km/h,司机突然以2 m/s2的加速度刹车,则刹车后8 s汽车滑行的距离为(  )A.25 m B.16 mC.50 m D.144 m【解析】 初速度 v0=36 km/h=10 m/s.选汽车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设汽车由刹车开始到停止运动的时间为t0,则由vt=v0+at=0得:t0== s=5 s故汽车刹车后经5 s停止运动,刹车后8 s内汽车滑行的距离即是5 s内的位移,为s=(v0+vt)t0=(10+0)×5 m=25 m.故选A【答案】 A5.两个质点A、B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从同一位置沿相同方向同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运动的v­t图象如图1所示.对A、B运动情况的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导学号:57632226】图1A.A、B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A、B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1B.在t=3t0时刻,A、B相距最远C.在t=5t0时刻,A、B相距最远D.在t=6t0时刻,A、B相遇【解析】 由v­t图象,通过斜率可计算加速度大小,加速时A、B的加速度大小之比10∶1,减速时A、B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1,所以选项A错误;由A、B运动关系可知,当A、B速度相同时距离最远,所以选项B、C错误;由题意可知A、B是从同一位置同时开始运动的,由速度—时间图象可以算出运动位移,可知6t0时刻,A、B位移相同,因此在此时刻A、B相遇,所以选项D正确.【答案】 D6.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牛顿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B.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伽利略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C.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遇到的困难是无法准确测量加速度D.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遇到的困难是无法准确测量瞬时速度【解析】 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伽利略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故A错误,B正确;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遇到的困难是无法准确测量瞬时速度,故C错误,D正确.【答案】 BD7.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通过位移x1到达A点,接着在时间T内又通过位移x2到达B点,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在A点的速度大小为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C.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D.物体在B点的速度大小为【解析】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知:vA=,故A正确;根据x2-x1=at 2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故B错误,C正确;在该加速运动过程中有:vB=vA+aT=+=,故D正确.【答案】 ACD8.某高速列车沿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2所示,则该列车(  ) 【导学号:57632227】图2A.0~30 s时间内的位移等于9×102 mB.30 s时刻的速度大于30 m/sC.0~60 s时间内做匀加速运动D.90~120 s时间内做匀速运动【解析】 根据图象的“面积”看出0~30 s时间内的位移小于×60×30 m=9×102 m,故A错误;由图看出,30 s时的速度大于30 m/s,故B正确;0~60 s时间内,由于图线切线的斜率是变化的,说明列车的加速度是变化的,则列车做的是变加速运动,故C错误;90 s~120 s时间内列车的速度不变,说明做匀速运动.故D正确.【答案】 B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9.(12分)如图3为接在50 Hz低压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在纸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打出的一条纸带,图中所示的是每打5个点所取的记数点,但第3个记数点没有画出.由图数据可求得:图3(1)该物体的加速度为 m/s2.(2)第3个记数点与第2个记数点的距离约为 cm.(3)打第2个计数点时该物体的速度为 m/s.(4)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51 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导学号:57632228】【解析】 (1)设1、2间的位移为x1,2、3间的位移为x2,3、4间的位移为x3,4、5间的位移为x4;因为周期为T=0.02 s,且每打5个点取一个记数点,所以每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0.1 s;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m-xn=(m-n)at2得:x4-x1=3at2代入数据得:(5.84-3.62)×10-2=3a×0.12解得:a=0.74 m/s2.(2)第3个记数点与第2个记数点的距离即为x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2-x1=at2得x2=x1+at2,带入数据得:x2=3.62×10-2+0.74×0.12=0.0436(m)即为:4.36 cm.(3)由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可知:v2==0.399 m/s.(4)当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51 Hz时,电流的周期变小,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变小,即实际的时间间隔小于0.1 s,但是该同学不知道仍以0.1 s计算,根据x4-x1=3at2,知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小.【答案】 (1)0.74 (2)4.36 (3)0.399 (4)偏小10.(12分)飞机受阅后返回某机场,降落在跑道上减速过程简化为两个匀减速直线运动.飞机以速度v0着陆后立即打开减速阻力伞,加速度大小为a1,运动时间为t1;随后在无阻力伞情况下匀减速直至停下.在平直跑道上减速滑行总路程为s.求:第二个减速阶段飞机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和时间. 【导学号:57632229】【解析】 如图,A为飞机着陆点,AB、BC分别为两个匀减速运动过程,C点停下.A到B过程,依据运动学规律有:s1=v0t1-a1tvB=v0-a1t1B到C过程,依据运动学规律有:s2=vBt2-a2t0=vB-a2t2A到C过程,有:s=s1+s2联立解得:a2=t2=.【答案】  .11.(14分)甲车以加速度3 m/s2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车落后2 s在同一地点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6 m/s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同,求: 【导学号:57632230】(1)在乙车追上甲车之前,两车距离的最大值是多少?(2)乙车出发后经多长时间可追上甲车?此时它们离出发点多远?【解析】 (1)两车距离最大时速度相等,设此时乙车已运动t秒,则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是v1=3×(t+2) m/s,v2=6×t m/s=6t m/s,由v1=v2得:t=2 s,由x=at 2知,两车距离的最大值Δx=a甲(t+2)2-a乙t 2=×3×42 m-×6×22 m=12 m.(2)设乙车出发后经t′秒追上甲车,则x1=a甲(t′+2)2=×3×(t′+2)2 m,x2=a乙t′2=×6×t′2m由x1=x2代入数据,求得t′=(2+2)s.将所求得时间代入位移公式可得x1=x2≈70 m.【答案】 (1)12 m (2)(2+2) s 70 m12.(14分)短跑运动员完成100 m赛跑的过程可简化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两个阶段.一次比赛中,某运动员用11.00 s跑完全程.已知运动员在加速阶段的第2 s内通过的距离为7.5 m,求该运动员的加速度及在加速阶段通过的距离.【解析】 根据题意,在第1 s和第2 s内运动员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运动员在匀加速阶段的加速度为a,在第1 s和第2 s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s1和s2,由运动学规律得s1=ats1+s2=a(2t0)2t0=1 s联立解得a=5 m/s2设运动员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1,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2,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跑完全程的时间为t,全程的距离为s,依题意及运动学规律,得t=t1+t2v=at1s=at+vt2设加速阶段通过的距离为s′,则s′=at求得s′=10 m.【答案】 5 m/s2 10 m。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