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感悟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71491170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感悟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感悟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感悟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感悟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感悟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感悟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感悟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感悟古人的智慧与胸襟设计人学校年级/册次八年级上册单元第六单元【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并“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在语言的形式上契合“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表达的内容上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

2、。“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学段(7一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并“欣赏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时,“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学段(7一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名篇,“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通过朗诵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并“分析作品表

3、现手法的作用”。 【学情分析】1.诊断测试 请从所掌握的写人古文中选取一篇,为同学疏通文意、讲解写作手法并总结其中所蕴含的人物精神。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一个教学班,共计37位学生)(1)文言梳理:91%的学生可以较为准确地疏通文意,但在特殊文言现象的地方存在错漏。(2)写作手法:70%的学生能关注到其独特的写作手法,但缺少细致的分析。(3)人物形象:80%的学生对所讲古文仅停留在叙述层面,无法全面叙述其中所蕴含的人物精神。【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孟子三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讨论战争强调行仁政、得人心的重要性,体现

4、了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的思想;富贵不能淫记述了孟子与景春关于“何谓大丈夫”问题的探讨,孟子借由对景春的反驳,说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通过举例、归纳、对比等手法,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这几章都是孟子中的名篇,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周亚夫军细柳是史记的选段,讲述了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勾勒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五首古代诗词,有对田园生活、悠然心境的描绘(饮酒

5、),有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沉痛抒写(春望),有对疆场战士浴血奋战的热情赞颂(雁门太守行),有对空有才华、无从施展的无奈慨叹(赤壁),还有对沉闷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境界的热切向往(渔家傲),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可以说,本单元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阅读这样的作品,对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加文化积淀,都有重要的意义。【核心任务】 古代先贤的智慧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体会到这种情感,学校打算以手抄报的形式将这种智慧传承下去,特举办以“我学先贤”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并以班级

6、为代表进行投稿。【课段安排】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为五个课段推进:第一课段:学习诗词五首,熟读、背诵五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诗歌的韵律特点,理解诗歌中寄予的情感;第二课段: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整理并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一词多义字、特殊文言句式、名言警句、古代文化常识;第三课段:理清思路,整理观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每篇文章的写作思路,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第四课段:掌握写法,分析形象,通过对比阅读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把握“愚公”及“周亚夫”的形象,体会对比、衬托的表达效果;第五课段,根据前几节课所学绘制手抄报,并在班级中评选

7、出最佳代表,代表班级投稿。【单元目标】一、语言目标1.熟读、背诵五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2.通过朗读,理解文意,朗读课文,把握文章节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4.多篇勾连整理,对比阅读,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培养自身高尚品格和志趣。二、思维目标1.分析探究,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2.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写人记事的技巧。三、价值目标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情景任务】 古代先贤的智慧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体会到这种情感,学校打算以手抄报的形式将这种智慧传承下去,特举办以“我学先贤”为主题的手抄报

8、比赛,并以班级为代表进行投稿。【单元课时安排】第一课段:三课时“学习诗词五首”第二课段:三课时“理解文章大意”第三课段:二课时“理清思路,整理观点”第四课段:二课时“掌握写法,分析形象”第五课段:一课时“评选手抄报”教学实施第一课段 学习诗词五首课时安排:三课时【学习目标】1. 熟读、背诵五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2. 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课堂学习】第一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任务一:诵读诗歌1.自由诵读,读准确,读通顺。2. 请学生先听录音范读,然后根据诗意读出停顿,用“/”表示。明确:饮酒其五结

9、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如“破”“沒深”“溅泪”“惊心”“三月”“万金”“搔”“不”。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诗歌应该读出悲愤的语气。3.提示:古体诗,形式上以五言为主,朗读时通常按“二三”式来停顿。“三”又可继续分为“一二”或“二一”。4.抽查朗读,全班齐读。5.老师再次范读并指导。任务二:知人论

10、世1. 走近诗人。资料助读:东晋末年,“簪”“乱”交替,时局动荡不安,官场污浊,世风大坏。处在这个时期的陶渊明既不能实现理想,也不愿受制于人,与官场同流合污。相形之下,大自然与田园成为他心中的一方净土。以他的人生经历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前,年少居家,饱读诗书,有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第二时期:29岁到41岁,时仕时隐,处在彷徨挣扎之中。第三时期:42岁到62岁,他毅然归居田园,直至病故。2. 了解背景。资料助读:(1) 饮酒组诗共20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旨在借酒抒怀,以醉语作醒语。(2)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

11、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任务三:读懂诗意1.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大意并质疑。2. 小组交流并释疑。任务四:品读诗韵小组合作探究。(一)饮酒其五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可以“而无车马喧”?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采菊东篱下”和“飞鸟相与还”两句中,“菊”和“飞鸟

12、”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明确:1.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自然会显得偏僻安静,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2.不能。“见”是指在漫不经心中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望”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会破坏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3.“菊”-陶渊明“清风高节”的象征;“飞鸟”-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象征。4.“真意”是指陶渊明领会到了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趣。(二)春望1.“望”眼前之景,感受长安之衰败。(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妙用“破”和“深”,体现春天的长安城

13、因为战乱而呈现一派衰败之景-山河虽在,都城却草木茂盛杂乱,这一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国都本是繁华之地,如今却草木深深。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满目凄然的景象.)(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承上,“花”和“鸟”是春天的象征,也都是美好的象征。此情此景,诗人看到美丽的繁花、听到悦耳的鸟鸣都要“溅泪”和“心惊”,或者说,连花鸟都感觉落泪惊心。这说明国家此时已残破不堪,境况十分凄惨了。“恨别”启下.)2.抓诗眼,“望”诗人之心。【教师导语】面对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诗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明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时局

14、,诗人为当时的时局而感伤,可见其忧国伤时。)(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抵万金”,可见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以致头发变白、变少,难以胜簪的事实,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心忧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任务四:读透情理(一)饮酒其五1. 提问:诗中哪两个词语最直接地表现了诗人的心境?预设:心远-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悠然-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2. 小结:诗歌通过描写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以及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二) 春望阅读本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

15、“诗圣”形象?明确:读出了一个愁绪满怀的“诗圣”形象。读出了一个悲苦忧伤的“诗圣”形象。读出了一个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诗圣”形象。任务五:完成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第二课时:任务一:诵读诗歌1. 小组诵读雁门太守行赤壁2. 小组合作归纳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任务二:知人论世小组合作,探究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李贺:“诗鬼”李贺,是中唐诗人,其时藩镇叛乱此起彼伏。雁门太守行描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杜牧:杜牧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高,喜好谈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用世之心,却处于晚唐这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始终郁郁不得志。任务三,解读诗歌【教师导语】小组合作学习:从意象、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两首诗歌雁门太守行赤壁意象折戟、冬风、铜雀黑云、城墙、甲光、太阳角声、血迹红旗、鼓声、黄金台、玉龙宝剑内容诗人借赤壁之战的成败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战争的场面和将士们的行动、决心手法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