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大单元整体教学分析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71491046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大单元整体教学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大单元整体教学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大单元整体教学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大单元整体教学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大单元整体教学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大单元整体教学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大单元整体教学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22年课标要求】【导论】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内容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

2、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2022年课标解读】(1)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3、。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知道汉朝与匈奴战与和的关系史实。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3)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学业要求】1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

4、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能结合语文、地理、艺术等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能够通过中国古代的经济、科技成就,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古代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史事,认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

5、国情怀)5能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进行本课程内容讲授时,会更多的采用直观性教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漫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培

6、养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教学提示】学生初学历史,需要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引领、故事讲述和多样化的资源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要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从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教材,概括所学内容入手,进而指导学生解读史料,使学生逐步学会对史事进行分析。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要通过把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相关重要史事,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展开。教师要把历代政权的分立与统一、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理解为从区域到整体、从碰撞到交融的过程,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分析重要史事间的因果关系,初步学会对史事进

7、行评判。中国古代史距离今天极为遥远,却又是学生学习历史最先接触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尽可能以感性的、易于理解的、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开展教学。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尝试创设帮助学生感同身受的历史情境,还应充分利用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历史遗址、古代建筑、古村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城等,尽量发掘和利用网络资源及乡土历史资源。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可通过下列活动提升核心素养。学会计算历史年代,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制作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时间轴,编写简要的历史大事年表。观察并识读中国古代各时期的疆域图,从历史地图中辨识、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并将历史地图中的信息与所学内容建立起

8、联系。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工程,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知道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搜集与所学历史时期相关的图片,将历史图片进行分类,配上文字说明。在此基础上,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以板报、电子信息报、历史图集等方式进行交流。查阅、整理中国古代历史上对社会生产起促进作用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相关材料,组织一场微型的古代科技图片展,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树立科技报国的崇高

9、理想。查阅相关材料,开展绘制历史人物画像、制作历史文物模型和历史文创作品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布置相关的展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评比。查阅、整理中国古代历史上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重大革新,以及屈原、卫青、霍去病、张衡、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杰出人物的相关材料,组织开展故事会。选择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在查阅史料的基础上,编写历史剧的脚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成熟后在班级或校内演出。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溯源”的专题活动,搜集材料,了解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怎样形成并演化的,探讨这些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观念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通过传统节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10、。围绕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综合性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展开讨论,如“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的起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国古代史上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等。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单元概述】1、本单元由七节正课组成。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秦朝推行一系列

11、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秦亡后,项羽、刘邦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西汉时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

12、当,但政局较为混乱,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导致了黄巾起义爆发,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2.时空纵览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3)自主学习,让

13、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5)课堂总结,以时空观念为指引,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明确该知识点在单元、教材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地位。(6)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2至4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调整教学策略。【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秦统一中国,开创

14、了统一的局面,秦始皇实施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概况、结果、影响。3.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西汉的历史及盛世局面的形成。4.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及汉匈的关系发展。5.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东汉兴衰的历史。6.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及两汉对西域的管理。7.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突出成就。8.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片材料等,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单元活动主题】(一)活动主题从秦陵兵马俑看秦的统一与灭亡(二)

15、活动目标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历史、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学会根据历史信息解释历史现象,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感悟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活动过程播放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的片段,了解秦陵兵马俑被发现的过程及概况,认识秦陵兵马俑蕴藏着的历史信息,为当下研究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分析秦陵兵马俑的兵种、军阵布置、武器装备等,感受秦朝的强盛国力,理解秦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分析建造秦陵兵马俑所反映出来的浩大工程量,并结合秦朝百姓承担各种福役、兵役的人数,认识民众的负担沉重,得出秦亡于暴政的结论。分析秦陵兵马俑神态逼真、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引人学者对秦陵兵马俑的赞叹,感受秦陵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第1课时)第9课 秦统一中国(第2课时)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第3课时)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4课时)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5课时)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第6课时)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7课时)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单元跨学科主题学习】古代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图谱古代典籍相关课程内容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史书史记西汉的建立和统治、史学家司迁、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