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图形的位似大单元教学设计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71490849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7 图形的位似大单元教学设计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4-7 图形的位似大单元教学设计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4-7 图形的位似大单元教学设计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4-7 图形的位似大单元教学设计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4-7 图形的位似大单元教学设计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7 图形的位似大单元教学设计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7 图形的位似大单元教学设计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7 图形的位似 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他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浙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第7节的内容,位似的两个图形具有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位似中心来联系的,位似中心的位置决定了两个位似图形的位置,其关键是抓住对应点的连线都经过位似中心;而相似图形只研究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与这两个图形的位置无关,本节的位似只要求学生理解位似图形、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学习者分析作为九年级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并学会作位似图形的方法,以及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从学生的认知过程角度来看,概念学习是接受一个新事物的起始阶段,

2、也是后期应用的基础阶段,特别是对于图形的概念学习,尤其要注重概念的生成过程和基本含义。教学目标1.理解图形的位似概念,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2.会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把一个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3.经历位似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手脑和谐一致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位似概念,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教学难点会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把一个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知导入教师活动1:教师出示问题:【做一做】将下列各图形的变化与变化的名称用线连起来.观察图片,这些蝴蝶有什么特点?这一组蝴蝶图案除彼此相似外,还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1:学

3、生通过之前学习的知识,完成做一做练习题。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这些蝴蝶有什么特点。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练习题和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引进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环节二:探究位似图形教师活动2:教师出示课本问题:如图,O是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内为任意一点. 连结OA,OB,OC,OD,分别在OA,OB,OC,OD上截取OA,OB,OC,OD,使得连结AB,BC,CD,DA.【议一议】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CD相似吗?它们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过点O任意作一条射线,分别交两个四边形的边于点E ,E,则OE与OE的比是多少?OE:OE=1:2位似图形一般地,如果两个图形

4、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所有经过对应点的直线都相交于同一点;这个交点到两个对应点的距离之比都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叫做位似图形.经过各对应两点的直线的交点叫做位似中心. 位似中心到两个对应点的距离之比叫做位似比.如图,分别经过点A与A,点B与B,点E与E等对应点的各条直线都交于点O,各对应点到点O的距离之比都为(或2),所以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CD是位似图形,点O就是它们的位似中心,位似比为.从下图还可以看到,位似多边形必定是相似多边形,位似比也就是相似比.【思考】下面两幅图片是位似多边形吗?想一想:怎样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位似图形?判断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的方法:1.这两个图形是相似的;2.这两

5、个图形的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 【拓展提高】如果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必是相似图形,但是相似的两个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因此,位似是相似的特殊情况.【思考】位似图形有什么性质?因为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它具有相似图形的所有性质.利用图形的位似可以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若所画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比大于1,则将图形放大;若所画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比小于1,则将原图形缩小.放缩尺是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工具。如图,点O位置固定不变,在A,A处装有画笔。当画笔A沿图形F运动时,画笔A画出图形F,图形F将图形F放大了。反之,图形F是图形F的缩小图形。位似比可通过调节点B,D的位

6、置来确定.学生活动2:学生思考,回答课本中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位似图形的定义。学生探究位似图形的判断方法。学生探究位似图形的性质。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位似图形的定义及性质,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体验教学再创造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科学精神。环节三:例题讲解【例1】如图,请以坐标原点O为位似中心,作ABCD的位似图形,并把ABCD的边长放大3倍.分析:把ABCD的边长放大3倍,即画一个与ABCD的位似比为3:1的平行四边形.作法:如图.1.连结OA,OB,OC,OD.2.分别延长OA,OB,OC,OD 至G,C,E,F,使3.依次连结GC,CE,EF

7、,FG.四边形GCEF 就是所求作的四边形.如果按同样比例,反向延长OA,OB,OC,OD,就得到四边形GCEF,也是所求作的四边形.【总结归纳】画位似图形的步骤:第一步:确定位似中心O(位似中心可以在图形外部,也可以在图形内部,还可以在图形的边上,还可以在某一个顶点上);第二步;画出图形各顶点与位似中心O的连线;第三步:按相似比取点;第四步:顺次连接各点,所得的图形就是所求的图形比较图中各对应点的坐标,我们不难发现以坐标原点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有以下性质:当以坐标原点为位似中心时,若原图形上点的坐标为(x,y),位似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比为k,则位似图形上的对应点的坐标为(kx,ky)或(-k

8、x,-ky).学生活动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本问题。师生共同完成解题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画位似图形的步骤。活动意图说明: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兴趣,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逻辑理解的能力。板书设计课题:4.7 图形的位似一、位似图形的定义二、画位似图形三、例题讲解课堂练习【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1.如图,ABC与ABC是位似图形,且位似比是12,若AB2 cm,则AB的长度为( C )cm.A. 1 B. 2 C. 4 D. 62.以点为位似中心,将五边形ABCDE放大后得到五边形ABCDE,已知OA=10 cm, OA=20 cm,则

9、五边形ABCDE的周长与五边形ABCDE的周长的比值是( A )。A. 1:2 B. 2:1 C. 1:4 D. 4:13.如图,图形甲与图形乙是位似图形,O是位似中心,位似比为23,点A,B的对应点分别为点A,B. 若AB6,则AB的长为(B).A8 B9C10 D154.如图,ABC和A1B1C1是以点O为位似中心的位似三角形,若C1为OC的中点,SA1B1C13,则ABC的面积为(B).A15 B12 C9 D6选做题:5.如图,BCED,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两个三角形是位似图形B点A是两个三角形的位似中心CB与D、C与E是对应点DAEAD是位似比6.如图,以点O为位似中心,把A

10、BC放大为原图形的2倍得到ABC,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A).ABO : BB12BACACCABCABCD点C、点O、点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综合实践类作业】7.如图,ABC与ABC是位似图形,点A,B,A,B,O共线,点O为位似中心(1)AC与AC平行吗?为什么?解:ACAC. 理由如下:ABC与ABC是位似图形,ABCABC.ACAB. ACAC.(2)若AB2AB,OC5,求CC的长解:由(1)知ABCABC,. AB2AB, .又ABC与ABC是位似图形,. OC5,OC10,CCOCOC1055.作业布置【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1.如图是视力表的一部分,图中的“E”均是相似图形,其中不

11、是位似图形的是(B).A和 B和 C和 D和2.如图,在ABC中,O是BC的中点,以点O为位似中心,作ABC的位似图形DEF.若点A的对应点D是ABC的重心,则ABC与DEF的位似比为3:1_选做题:3.如图,ABC中,A、B两个顶点在x轴的上方,点C的坐标是(1,0),以点C为位似中心,在x轴的下方作ABC的位似图形ABC,并把ABC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设点B的横坐标是a,则点B的横坐标是(A).A2a3B2a1C2a2 D2a2【综合实践类作业】4.ABC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如图所示以点C为位似中心,作出ABC的位似图形A1B1C,使其位似比为12,且A1B1C位于点C的异侧,并表

12、示出A1的坐标;解:如图,A1B1C为所作,点A1的坐标为(3,3)课堂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1.如果两个图形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所有经过对应点的直线都相交于同一点;这个交点到两个对应点的距离之比都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叫做位似图形.2.判断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的方法:这两个图形是相似的;这两个图形的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 3.怎样画位似图形.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研究位似图形的特点,并引出位似图形的概念。在学习了位似图形的概念后给出几个图形,让学生运用位似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本节课最重要的是放大或缩小图形,而位似图形的性质是本节知识的关键。设计让学生自己探讨、发现、总结、归纳出位似图形的性质及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