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介林风景区旅游讲解词

上传人:工****全 文档编号:370704049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石介林风景区旅游讲解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灵石介林风景区旅游讲解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灵石介林风景区旅游讲解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灵石介林风景区旅游讲解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灵石介林风景区旅游讲解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灵石介林风景区旅游讲解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灵石介林风景区旅游讲解词(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灵石介林风景区旅游讲解词灵石介林风景区旅游讲解词 欢迎大家来到灵石介林风景区旅游观光,我是景区讲解员某某某,为了便于参观,我先把景区的整体情况给您作个简单介绍。 介林风景区位于灵石县马和乡张嵩村与柏沟村的交界处。这里是以 “割股奉君、功不言禄”著称于世的三晋名贤介子推及其母隐居、遇难、埋葬和祭祀的地方,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35年),后世屡废屡兴,到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这里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祭祀、帝王祭拜的忠孝文化圣地。景区占地余平方米,主要包括忠孝广场、介庙(祠)、介林(墓)和碑林四大部分。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介林的山门广场。山门始建于北宋元丰元年,金、元、明、清均进行过补修

2、或重建,现存建筑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为城堡式拱门结构。长27米,宽12米,高15米,建筑面积270平方米。门匾“介林”为清雍正进士、国子监丞孙扬淦所书。 介林的“林”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成片的树林,而是指特殊人物的墓地。在古代,因墓地主人身份不同,墓地的称谓也各不相同,帝王的墓地称“陵”,如秦始皇陵、十三陵、中山陵等;神、圣的墓地称“林”,除此之外不论一品大员还是平民百姓的墓地均称为“茔”(坟茔的茔)。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除介子推外,只有孔子、孟子、关羽的墓地称“林”。而介林先孔林157年,早孟林347年,比关林早855年,所以说介子推是古今墓地称“林”的第一人。 转身我们看到的门内匾额为“埜

3、趣”,“埜”即“野”,指山野的情趣,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傅山先生所题。傅山先生一生曾多次来介林游历并题诗赋词。 这座牌坊是为介子推而立,为四柱三间式结构,正面为“品洁盖世”,反面为“泽惠千秋”。在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介子推被诏封为洁惠侯。 我们灵石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全县范围内可开发利用的文物景点有十余处(介庙属于其中一处)、自然风景区两处(红崖沟属于其中一处)。近年来,灵石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重点不放松,将旅游业作为我县的新型产业、朝阳产业和重要的接续产业加以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推进。在灵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许多民营企业纷纷投资旅游产业,

4、介林风景区就是完全由民营企业投资开发的。 早在2022年,神林苗木有限公司就投资200余万元,对介林风景区进行开发,遗憾的是在主体建筑初具规模时,因投资者量小力微、财力不济而无法继续进行了。直到2022年,以张建东为法人代表的民营企业成立了“山西介子推故里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投资4亿元人民币对介林风景区和红崖大峡谷景区进行统一开发。目前,介林景区已基本建成并向游人开放,红崖大峡谷景区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预计 也将向游人开放。 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平台以前叫神坛。坛是古代专供祭祀的地方,祭天的坛为圆形,称天坛,祭地的坛为方形,称地坛,用于祭神的坛称神坛,大都比较小。过去这里是大众祭祀介子推的场

5、所,现在改建为忠孝文化广场。两旁立有“忠”、“孝”柱。墙上的浮雕,高2.16米,长46米,雕刻的是关于介子推忠孝的18个故事。 介子推,姓介,名推,字子推,公元前676年,生于晋国绵上(现灵石县旌介村)的一个贵族家庭,其父在朝中为官,家庭富裕,生活殷实。他自幼聪明好学,博通经典,熟悉武艺,被老师称为“超群之才”。 公元前660年,父亲英年早逝,介子推子袭父职,入宫辅佐晋献公。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通达事理、礼貌谦恭,深受晋献公器重,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名望。 公元前657年,晋国皇室发生“骊姬之乱”。骊姬本是骊戎国君的女儿,晋国打败骊戎后,骊戎向晋国求和,为了表示诚意,便将女儿许配给晋献公做王妃,深

6、受晋献公宠幸。后来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取代太子之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为斩草除根,她又嫁祸于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公子,重耳和夷吾,在骊姬的蛊惑下,晋献公便派人去捉拿他们。为避杀生之祸,公子重耳从此踏上了漫漫、心酸的逃亡之路。在晋献公众多公子中,唯有重耳最贤,他品德高尚,懂得尊重朝中大臣,所以介子推等五名贤士追随重耳一路逃亡。在流亡期间,重耳历尽艰辛,经常食不果腹、衣难蔽体。有一年逃到卫国,他们所带的钱、粮被偷光,饥饿难忍的重耳看到路边田里有几个农夫正在吃饭,便令随从去乞食,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弄了一番,重耳大怒,随从大臣见状便开导他说: “此是天意所赐,上

7、天行事必有先兆。百姓把土地奉献给了你,日后你一定可以拥有国土的”。重耳听了这番话,便把土块接过来放在车上,继续前行。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农夫的土块无以充饥,介子推见重耳愈发饥饿,几近丧命,便偷偷走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一起煮成汤为重耳充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重耳狼吞虎咽吃完后,才问从哪里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他,是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来的,重耳感动至极,声称有朝一日自己若为君王,一定要重重报答介子推。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结束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重新回到晋国,并且登上了国君之位,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执政后,对那些流亡期间和他同甘

8、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并没有像别人一样邀功请赏,而是悄然离开了晋文公,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家乡,隐居山林侍奉老母。人们常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但介子推却做到了。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不折不扣;在母亲年老时他毅然舍弃高官厚禄,全心全意侍奉老母。 后来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写了一首诗悬挂在宫门旁:“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看后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授赏封官。可是,派人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愿应诏,于是晋文公便率兵来到介子推携母隐居的绵上,在寻遍山林之后,为迫使介子推出来授封,性急的晋文公做了一件让他遗憾

9、终身的事放火焚林。因为文公知道介子推是有名的孝子,为了母亲不被烧死,一定会携母出山。于是,他命军士从山林的三面点火,留出一面让介子推与母亲逃生。他就在未点火的那一面等候介子推母子。然而,令晋文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大火岂能由他控制?他原本留下让介子推母子逃生的那一面,眨眼间就与别处连成了一片火海。这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众人最终在一块大石板上找到了介子推母子烧焦的遗体。据传介子推临终时还在大石板上留下一首血诗:“割股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把跟前的山赐名为“介山”,“环绵上”的田地赐封为介子推的禄田,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

10、焚林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而把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告诫自己要永世清明。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了。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祭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不禁要问,介子推不是隐居绵山而死吗?怎么又跑到这里了?我给大家解释一下“绵山”和“绵上”的关系,其实,“绵山”是山的名称,我们眼前的这座大山就是绵山,也就是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赐名的“介山”,是太岳山的一部分,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横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地。而“绵上”在春秋时是本地行政区划的名称,眼前的这片平

11、原就是古时的“绵上”。辞海中记载:“绵上,古地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公元前636年介子推隐居于此而死,晋文公以绵上之田作为介子推的祭田。” 绵山因位于绵上地区而得名,与绵上相依相靠同为一体,因此说介子推是隐居“绵山”而死也不算错,只不过不够准确,准确地说应该是隐居“绵上”而死。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群雕广场,这组大型群雕集中体现了介子推忠、孝、清、烈的一生。中间雕刻的是手捧书简、凝视前方的介子推,它表现的是介子推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立志成才的雄心壮志;左边为“割股奉君”,体现了介子推忠君报国、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右边为“携母隐居”,表现的是介子推视功名利禄如草芥,携母隐居山林、为母尽孝的

12、高风亮节;背面是“纵火焚林”,表现的是晋文公求贤心切,为得到介子推,以火相逼,以至于造成千古悲剧,痛定思痛,从心底发出 “以记吾过,且旌善人”的无限感慨。 介子推作为我国忠孝文化的典型代表,世代被敬仰称颂,是中华古今史上唯一以山(介山),以县(介休),以村(旌介),以节(寒食节、清明节)铭记的中华忠孝第一人。为使介子推的忠孝美德世代相传、发扬光大,我们在此铸有中华第一忠鼎和第一孝鼎。 抬头大家看到远处修建的亭子是瞻神亭,亭子对面的山崖叫神头峪,关于神头峪还有这样一段神奇而真实的故事。2022年9月12日,介林修复工程举行奠基仪式,时值正午,山崖突然坍塌,顿时,两千余方巨石随着飞扬的尘土和隆隆的

13、声响纷纷滚落山底,好在离人群较远,没有造成任何事故,人们也就没有对这种自然塌方产生太多的关注。 一年之后,有一人到此拜谒,他发现山崖塌方后所形成的隐影轮廓竟是一位束发带冠、端坐须弥的古代士大夫形象,在像的右侧还隐隐约约出现一个硕大的“神”字。大家仔细看一下,头部发髻,肩膀胸膛,非常形象,消息一传出,老百姓都认为是介神爷为感谢乡亲给他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而显形。大家再看那个“神”字,不论是左边的“示”字旁,还是右边的“申”字,都非常清晰。虽说塌方是件很平常的事,但在特定的时间、区域,再现特定的人物,就显得非同寻常了。神头峪显“神头”、现“神”字,实属千古奇观。 据当地老百姓说,介神爷曾多次显灵。以

14、前介庙的一切开支均由周围十八村负责,如不足,就砍伐一些柏树卖钱补充。有一次,介庙全体人员开完会准备吃饭的时候,有人提议说卖了柏树的钱结了账还有所结余,不如改善一下生活,吃一顿油河捞吧。这一提议得到众人的一致拥护,很快生火的生火,和面的和面,倒油的倒油,就在火旺、油滚正要压河捞时,突然发现灶房檐上横挡着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尽管油烟熏着,蛇却一动不动,顿时人们感觉到可能是介神爷显灵了,他是在阻止浪费吧,于是马上端了油锅,跪下烧香祷告。从此介庙的人们廉洁奉公,节约办事,这件事多年来一直在百姓中流传。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祭祀介子推的洁惠侯祠,它是由国家出资修建的,属官方庙宇,是朝廷和地方官员祭祀之处,非一

15、般人能来。因此,全国除这里外,其余祭祀介子推的地方统称介庙。 这是一座忠孝照壁。照壁也称“影壁”或“风水墙”。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利。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大门前置一堵墙。这座忠孝照壁,原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灵石县最古老、最精致的砖雕照壁,可惜在1942年被日军炸毁了,新修复的这通忠孝壁,长12米,高4米,底座为须弥座。将忠孝二字雕于正反壁心,是在告诫后人“忠孝”是立身之本,应永记“心”中;正面壁心雕刻“鹿鹤同春”,鹿鹤取谐音为“六合”(六合是指天、地、东、西、南、北),寓意河清海宴,国泰民安,六合之内春光共浴;反面壁心雕有以鱼、龙为主的图案,为“苍龙望子”,寓意子孙兴旺,吉庆有余。同时也表现了介子推期望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尊塑像是著名的哼哈二将郑伦和陈奇。郑伦鼻孔一哼,陈奇张嘴一哈皆威力无比。姜子牙封神时将他们封为门神,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在此扶正辟邪,降妖镇魔。门匾额为“昭德”,是宋徽宗别具一格的瘦金体,是他在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亲笔书写。“昭”指昭告;“德”指品行道德,宋徽宗敕封“昭德”二字的用意就是要把介子推的高尚品德昭告天下,使文武百官都能像介子推一样,国家有难时不避生死,挺身而出;国家安定后不争夺权利、居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