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上传人:xftxx****9158 文档编号:370666872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高登高是杜甫的广为流传的代表作之一,诗歌表现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教学目标】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深度分析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体会诗歌中意象组建的空间结构,培养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解析意象,感悟景中之情,理解“悲”的内涵。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古诗词的热爱

2、,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培养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解析意象,探讨景与情的关系。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所作,作品凝聚着杜甫对自然风物、人生经历、世道处境的感受,在理解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教学难点】领悟“悲”的内涵,鉴赏诗中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的巧妙结合,认识杜甫“沉郁”诗风的形成。一、 教学导入(一)文题解说,对接登高。“登高”指登上高处,古代文人有“登高必赋”的习惯。韩诗外传云:“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登高赋诗作为古代文人的传统,承载着文人的一方情怀。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的登高佳作,譬如陈

3、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些是诗人们居高望远后的所思所感。登高诗的另一种形态是与节日的结合,重阳登高这一风俗由来已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即为典型。杜甫登高抒怀,纵横情意,他的心境是怎样呢?又发出了什么样的人生慨叹。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杜甫的脚步,与他一同“登高”,感受望远情怀。(二)解读文体,链接律诗。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因其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定而得名,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调平

4、仄。诗句中每个字应用平声还是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相对,宽对则只要求词性相同、意义大体相对。登高在章法上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仗的写法,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胡应麟诗薮)(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作为“古今七律第一”,登高除了在章法上一绝,请同学们大胆猜测这首诗“第一”的原因。(三) 风格认知,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诗作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述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

5、艰难苦恨”四字,饱含着郁积难纾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表达上的迂回含蓄。诗人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内心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肆意宣泄。(杜甫进雕赋表:“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二、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庭的传统。杜甫7岁学诗,15岁扬名,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

6、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的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的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读书与壮游35岁前困居长安35-44岁陷贼和为官45-48岁飘零西南48-59岁官宦之家7岁写诗9岁练字14岁开始壮游各地24岁举进士不第33岁认识李白37岁拜谒权贵43岁长安迁奉先44岁做

7、八品官,幼子饿死(安史之乱爆发)45岁被贼擒至长安46岁左拾遗(八品)48岁感兵祸之苦,曲折至成都49岁靠节度使严武等接济为生50岁多病59岁旅殡岳阳望岳兵车行三吏三别春望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两次登高,一次望岳,一次登高,分别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和最后一个阶段。望岳意气风发,裘马轻狂,那么登高书写了怎样的一个杜甫呢?三、文本研习活动1:疏通文意,朗诵诗歌。参照课下注释,理清字词,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诵。 诵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

8、新停浊酒杯。 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急”二字起始,前四句皆由此而起。秋风急劲,蓝天高远,猿啼凄清。小洲水清沙白,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猿啸”“猿鸣三声泪沾裳。”(凄清哀伤)“渚”指水中小块陆地。“鸟飞回”指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不是鸟往回飞的意思。秋风急劲,鸟向前飞时由于风的阻力退回,又试图重新起飞,如此循环盘旋。(回忆“绕树三匝”,飞鸟的盘旋是一种徘徊、彷徨、无枝可依的情状,与颈联的“独登台”相呼应。)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地飘下,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落木”指落叶。“萧萧”指草木摇落的声音。(“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

9、衰。”)落木与落叶:拓展林庚的说“木叶”,“木”这一形象的艺术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给人以疏朗、寥落、苍凉之感;微黄,有干燥感,具有颜色性。)(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杜甫客亭)3.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漂泊万里远离故乡,更添悲秋愁绪。晚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万里”指远离故乡,“百年”借指晚年。构建巨大的空间与时间结构。“万里”紧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衔接紧密。“作客”与“做客”区别:目的不同。“作客”通常指因求学、谋生等原因而寄居他乡,“做客”则是接受别人的邀请或主动探访他人,目的是沟通感情,交流思想。时间长短不同。前者长,后者短。参照对象不同,前者相

10、对于当地人而言,后者相对于主人而言。4.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因病刚刚戒了酒.“艰难”指生活多艰难,又指国家多难。“新停”指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杜甫曾有“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之语,如今因病戒酒,愁绪更是无法排遣。活动2:诗联赏析,体会情感。诗联赏析角度: 联意阐释(整体概括) 层次分析(高下、远近)写了什么 意象解说(分析特色意象) 画面欣赏(时空、动静、声色、视听、宏微、虚实) 意境探求(人物、景情) 字词品味(形容词、动词等)怎么写的 手法理解(点出手法及效果)为什么写 情感体味(人物、景情)1

11、. 意象解说,意境探求。风、天、猿、渚、沙、鸟。首联写登高所见的六个特写镜头,六个意象、十四个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图,动静相映,气韵生动。“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大有流离失所的凄凉之感。层次分析:诗人先写高处、远处秋风迅疾,蓝天辽阔,猿啸阵阵,再写低处、近处沙洲清晰,岸滩一片白沙,飞鸟盘旋在江面,景象寥落凄清。字词品味:深秋时节,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冷落孤单,所以说“清”;天高霜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台高而觉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飞鸟空中盘旋,所以说“回”。颔联选用落木、长江两个意象,分别用叠字“萧萧”“滚滚”来描写,更显景观宏大,感情悲壮。(描写了秋天萧瑟肃杀、

12、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表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风急秋风急劲天高高远广阔猿猿啸哀猿啼悲秋渚、沙清、白凄冷,冷色调鸟飞回徘徊无所依落木无边、萧萧下绵延无边、短暂长江不尽、滚滚来奔腾不尽、永恒 落木、长江联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有限的个人放到无尽的时空中,写出人面对“无限”时而产生的苍茫感受,凸显了渺小的个体在宇宙中的处境。2. 入情入境,体悟情感。(三秋八悲)“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三秋自然(季节)之秋:秋风迅疾,天空高远,高猿长啸,空谷传哀,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

13、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的凄冷。人生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不由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永恒的江水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壮志难酬。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在这首诗里,作者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你读完诗歌的整体感受,诗歌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悲(诗眼)宋人罗大经评此诗颈联十四字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

14、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这八悲指远离家乡、感伤时令、羁旅漂泊、久旅难归、苍颜暮齿、衰疾缠身、登临伤怀、伶俜无依(孤苦伶仃)之悲。个人功业无成壮志难酬家庭羁旅他乡漂泊无依国家国运衰微国难当头小结:杜甫诗所抒写的虽是“悲秋”之意绪,但正如 秋兴八首的“秋兴”包蕴极为丰富深厚一样, 这里所抒的“悲秋”意蕴亦绝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秋景的感受,而是包含了身世之悲、家国之忧的丰富内涵。因此,所谓“艰难苦恨”也不仅仅是属于诗人一身之境遇,这正是整首诗虽抒悲秋之意,而境界却极高远阔大、雄浑悲壮的内在原因。四、拓展延伸(一) 解读“悲”“独”的内涵。登高中“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两种情怀的?“悲” 自然之秋(首联、颔联) 人生艰难(颈联、尾联)“独” 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 独自承担苦难的情怀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这两种情怀,表达心中的忧思。(二) 人们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晚年的诗歌风格,请结合本诗,分析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坎坷曲折的人生和无比崇高的理想万方多难的时代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三) 课后阅读杜甫的诗歌旅夜书怀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充分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情感风格。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