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解读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文字)ppt课程

上传人:若*** 文档编号:370666557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解读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文字)ppt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习解读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文字)ppt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习解读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文字)ppt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习解读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文字)ppt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习解读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文字)ppt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解读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文字)ppt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解读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文字)ppt课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 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学习解读国家卫生健康委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讲义)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举措,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提升患者体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决定联合在全国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现将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第一部分:方案的出台背景当前,我国社会

2、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群众对于健康有了更高需求,不仅要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还要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改善医疗服务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自201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以来,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公益性为导向、以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为出发点,将“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列为重点专项工作,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面促进了医疗服务提质增效。为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3、成果,我委在充分调研、总结地方经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上,制定了活动方案。第二部分:方案的主要内容活动方案分为四个部分,明确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工作安排。(一)总体要求。主题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目标,以提升医疗服务全过程中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为举措,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重点任务。主题活动从患者视角出发,围绕看病就医全流程,提出6个方面共20条具体举措。一是创新理念、服务向前,提升患者诊前体验。医疗机构可运用人工智能完善预约诊疗制度,提高预约的精准

4、度;探索复诊病人预就诊模式;鼓励开展“预住院”,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二是简化流程、创新模式,提升患者门诊体验。通过再造门诊流程,缩短患者在门诊的滞留时间;创新门诊服务模式,提高门诊服务内涵;优化门诊环境,提高就诊舒适度。三是高效衔接、分区分级,提升患者急诊急救体验。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加强院前院内衔接,做好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四是巩固拓展、丰富内涵,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通过建立健全日间医疗服务制度、完善临床路径管理、推进检查检验互认、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完善住院医疗服务制度;通过探索疼痛管理新模式,鼓励营养筛查、心理评估和干预来加强住院患者综合服务;通过建立患者

5、入出院服务中心,优化入出院流程来改善入出院服务。五是服务连续、医防协同,提升患者诊后体验。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优化医联体内资源流转与配置;加强诊后管理与随访,为患者诊后提供更好保障;积极探索非急救转运服务,满足患者非急救医疗转运需求。六是改善贯穿医疗服务全程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要求医疗机构要不断丰富优质护理服务、及时转变药学服务模式、创新康复服务模式、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后勤保障、加强医疗机构人文建设,提升医疗服务基础实力和文化内涵。(三)工作安排。主题活动包括了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估总结阶段,并对各阶段时间点进行了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操作手册,开展基线

6、调查、年度评估。(四)组织实施。主题活动要求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政策保障,落实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各项举措,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宣传指导。第三部分:方案的贯彻落实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医疗机构要依据活动方案,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按年度对各地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和通报,同时建立全国的患者体验监测平台,开展持续监测、反馈、监督整改,确保工作实效。第四部分:方案的全文学习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为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改善全过程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果,制

7、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目标,坚持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全面梳理医疗服务流程,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打通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淤点难点。力争用3年的时间,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形成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二、重点任务(一)创新理念、服务向前,提升患者诊前体验。1.完善预约诊疗制度。二级及以

8、上医院应普遍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运用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预约诊疗精准度。一是提供多种途径、多种有效证件的预约,落实分时段预约,推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等多种预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安排号源量,为医患沟通预留充足时间。二是推广诊间、跨科、复诊、诊疗团队内、医联体内等多种预约模式,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开放一定比例号源,发挥家庭医生在预约转诊、预约检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服务连续性。三是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分诊系统,并与门诊电子病历系统对接,形成智能问诊分诊预约病史采集流程。四是优化预约诊疗平台,推行实名制预约,加强退号、失约管理,严厉打击“号贩子”。2.探索建立预就诊模式。对于诊断明确且因相同疾病就诊

9、的复诊患者,医疗机构可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互联网医院或预约诊疗平台,预约复诊所需的检查检验,并根据检查检验出结果时间匹配复诊号源。3.缩短术前等待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医疗机构可对诊断明确、病情相对稳定,经评估符合住院指征、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办理“预住院”,在患者入院前完成术前检查检验,缩短入院后术前等待时间。(二)简化流程、创新模式,提升患者门诊体验。4.再造门诊流程。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设计,缩短患者在门诊的滞留时间。一是压缩门诊取号、缴费、打印报告等环节,缩短患者在门诊的等候时间。二是加强引导,明确当日检查检验结果回报患者的接诊流程,简化需要多次门诊诊疗、护理的流程

10、,减少无序流动。三是提供多种付费渠道,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次就诊一次付费”。5.创新服务模式。医疗机构应运用新技术、新理念,以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创新服务模式。一是建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导诊、咨询、检查检验预约、投诉建议受理、便民设备租借等服务,帮助患者熟悉就医流程。二是完善多学科诊疗(MDT)制度,鼓励医疗机构扩展多学科诊疗覆盖的专科和病种,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设立门诊MDT岗,提供“患者不动医师动”的MDT服务。三是鼓励医疗机构开设麻醉、疼痛、健康管理等新型门诊,提供更加丰富的门诊诊疗服务。四是推广门诊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

11、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中医医疗机构要总结推广中医综合治疗以及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五是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弹性安排门诊时间,满足上班、上学等人群的就诊需求。六是鼓励家庭医生为符合条件的签约人群提供适宜的服务。6.优化就诊环境。优化门诊全流程布局,标识清晰易懂,有效引导和分流患者。加强卫生间、候诊区等重点区域的卫生管理。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孕产妇等特殊群体,做好就诊环境的适老化、无障碍等改造,鼓励配备轮椅、平车、母婴室、尿布台等必要的便民设备设施。树立老年友善服务理念,解决影响老年患者就诊的“数字鸿沟”等问题。(三)高效衔接、分区分级,提升患者急诊急救体验。7.提

12、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优化院前急救服务流程,提升120呼叫定位精度,缩短呼叫反应时间。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常备力量与机动力量建设,积极构建立体化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提高院前医疗急救的能力。8.加强院前院内衔接。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中心建设,建立急诊急救高效衔接的流程,搭建患者数据院前院内实时交互信息系统,提高急诊急救服务效率。9.做好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一是建立健全急诊患者分级救治模式,坚持“就急、就重”原则,根据患者病情(濒危、危重、急症、非急症)建立分级救治流程,急危重症患者“优先救治、后补手续”。二是探索构建院前院内急危重症救治“

13、三通三联”一体化救治模式,形成救护车直通导管室、手术室及重症监护室的流程,联通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之间的抢救绿色通道。以急诊为平台,建立急危重症患者多学科联合救治机制。(四)巩固拓展、丰富内涵,提升患者住院体验。10.完善住院医疗服务制度。一是建立健全日间医疗服务制度,三级医院普遍建立日间手术管理制度,鼓励医疗机构拓展日间医疗服务范围并完善相关制度。二是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丰富临床路径覆盖病种数量及内涵,在医联体内建设一体化临床路径。三是全面推进检查检验结果和相关数据资料的互通共享,加强检查检验相关专业质量控制和管理。四是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医院的中医优势病种应

14、当以中医治疗为主。11.加强住院患者综合服务。一是鼓励三级医院积极探索建立覆盖门急诊和住院全流程服务的疼痛管理新模式。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推广普及分娩镇痛等疼痛管理模式。二是鼓励二级及以上医院为患者提供营养筛查、评估、诊断、宣教、治疗等临床营养服务。三是提升医务人员的患者心理评估意识和能力,积极开展住院患者心理评估,及时识别患者心理风险,推广分级分层的心理干预模式。12.改善入出院服务。二级及以上医院建立患者入出院服务中心,优化入出院流程,提供入院手续办理、医保审核、出院结算、检查检验预约、出院患者健康教育等“一站式”服务。推广住院费用预结算、床旁结算、“当日出院、当日结算”。鼓励医院对闲置床位统

15、一管理,逐步实现全院床位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五)服务连续、医防协同,提升患者诊后体验。13.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以网格化布局的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为载体,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畅通双向转诊渠道,下沉专家、门诊号源和住院床位资源,为网格内居民提供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医联体内诊疗信息共享,探索建立智慧医联体。14.加强诊后管理与随访。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患者随访档案和随访计划,建设基于患者服务为核心的多途径智能随访平台,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便捷专业的院外康复和延续性治疗,并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提供就诊绿色通道,为患者诊后提供更好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随访平台加强与患者

16、的沟通互动。15.积极探索非急救转运服务。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等要率先开展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试点,建立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平台,实现统一呼叫号码、统一受理呼叫、统一指挥调度,对急救与非急救进行分类调派和管理,不断满足患者急救和非急救医疗转运需求。(六)改善贯穿医疗服务全程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16.丰富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强化责任制护理,严格落实分级护理、查对等护理核心制度。扎实做好基础护理,规范实施护理专科技术,提供身心整体护理。鼓励医疗机构为有护理需求的出院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推动大型医院优质护理资源下沉。17.转变药学服务模式。一是二级及以上医院对医联体内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的处方进行审核,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二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应规范开设药学门诊,鼓励其他医疗机构设置用药咨询室(窗口),有条件的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