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70209928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PTX 页数:53 大小:5.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竹里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王维初读诗歌初读诗歌竹里馆竹里馆王维王维独独 坐坐 幽幽 篁篁 里里,弹弹 琴琴 复复 长长 啸啸。深深 林林 人人 不不 知知,明明 月月 来来 相相 照照。/hung/竹里馆竹里馆王维王维独坐幽篁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明月来相照。p幽篁:幽深的竹林。p深林:这里指“幽篁”。p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注 释理解诗意理解诗意竹里馆竹里馆王维王维独坐幽篁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明月来相照。p(我)独自

2、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p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诗 意理解诗意理解诗意p请同学们找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请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描 绘 画 面领悟诗情领悟诗情竹里馆竹里馆王维王维独坐幽篁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明月来相照。p幽篁一棵棵修长的竹子或直立、或歪斜,彼此之间枝叶相交,在夜风中轻轻颤抖,窸窸窣窣。p独坐、弹琴复长啸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手中拨弄琴弦,兴尽之时,仰天长啸。p明月漆黑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如水,温柔的洒在竹林中,透过竹林的缝

3、隙一束束月光洒在地上,洒在诗人的身上。画 面领悟诗情领悟诗情竹里馆竹里馆王维王维独坐幽篁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明月来相照。p琴声,诗人的歌唱声。因为诗人告诉我们,他坐在竹林中弹琴且长啸;p虫鸣声。如此美丽的景色,定不止诗人为之着迷,说不定小生物们也在美景中欢唱呢!p风吹动竹子的萧萧声。p流水潺潺声。作者的辋川别业以湖为中心,水要有源头,可能在深林之中还有潺潺的流水声。声 音领悟诗情领悟诗情p景是清幽之景,有景有声还有人,诗人在此独坐、弹琴、长啸,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气质?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来说一说。感 受 形 象领悟诗情领悟诗情n景是清幽

4、之景,人是_之人!p人是孤独孤独之人p人是高雅高雅之人p人是潇洒潇洒之人p人是悠闲悠闲之人p人是抑郁抑郁之人形 象领悟诗情领悟诗情n景是清幽之景背景资料背景资料p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画家,诗画成就都很高。p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 维(701-761)背景资料背景资料王维十五岁只身闯长安,二十岁出头一举夺魁中状元在中央为官。结识綦勿潜、张九龄、孟浩然等知己。但为官不足半年,因在岐王府中观看黄狮子舞而被贬。此后由于朝政及个人原因,多次辞官。因“黄狮子舞”贬官竹里馆竹里馆

5、王维王维独坐幽篁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明月来相照。p世俗的社会全然与诗人不合,诗人有没有因此而深陷忧郁无法自拔呢?领悟诗情领悟诗情p诗人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进一步渲染孤寂的情绪和气氛。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所以,诗人引以为知心的“朋友”。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为一体。此时哪还有“深林人不知”的抑郁,只剩月我两忘的安闲与淡泊!诗歌小结诗歌小结作者写了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以人在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诗人通过“幽”“深”“明”几个形容词来营造出月光普照大地的幽深

6、空旷的审美境界,又通过“坐”“弹”“啸”几个动词来描写人物活动,把诗人脱离尘世、隐居山林所具有的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山居秋瞑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p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降临使人感觉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树的缝隙间洒下清光,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轻轻流淌;竹林喧响洗衣服的姑娘结队回家,莲叶轻轻摇动,是渔舟在莲叶下划行。春日的花草任由它消歇,秋日山中的王孙自

7、可久留。诗 意拓展阅读拓展阅读山居秋瞑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p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从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赏 析拓展阅读拓展阅读p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间)山村(地点)美景和淳朴的民风,表现诗人寄情山水和隐居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情。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散入春风

8、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何人不起故园情。/初读诗歌初读诗歌p玉笛:笛子的美称。p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p故园:故乡,家乡。注 释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何人不起故园情。理解诗意理解诗意p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p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能不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诗 意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

9、中闻折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何人不起故园情。理解诗意理解诗意p怎样理解诗歌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p诗中的“暗”“满”二字应如何理解?p说说诗人听到笛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合 作 探 究领悟诗情领悟诗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背景资料背景资料(701762)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春 夜 洛 城 闻 笛背景资

10、料背景资料p怎样理解诗歌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p诗人因闻笛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赏 析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何人不起故园情。体会情感体会情感p“暗”“满”二字应如何理解?p“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变客体为主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赏 析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李白谁

11、家玉笛谁家玉笛暗暗飞声,飞声,散入春风散入春风满满洛城。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何人不起故园情。体会情感体会情感p“暗”“满”二字应如何理解?p“散”是均匀、遍布之意。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同时写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之心切。赏 析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李白谁家玉笛谁家玉笛暗暗飞声,飞声,散入春风散入春风满满洛城。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何人不起故园情。体会情感体会情感p

12、说说诗人听到笛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情感。p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思乡的情怀。p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诗人听到这首折杨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赏 析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何人不起故园情。体会情感体会情感诗歌小结诗歌小结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岑参逢入京使

13、初读诗歌初读诗歌逢入京使逢入京使岑参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凭君传语报平安。/p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p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p凭:请求,烦劳。p传语:捎口信。注释逢入京使逢入京使岑参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凭君传语报平安。理解诗意理解诗意p离开长安好久了,回头望去,只觉长路漫漫,双袖都被沾湿了,而涔涔的泪水还没有干。p骑着马在路途中与返京使者相逢,没有纸笔(写信),烦劳您帮我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吧。诗意逢入京

14、使逢入京使岑参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凭君传语报平安。理解诗意理解诗意p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p“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p一、二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中“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合 作 探 究领悟诗情领悟诗情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岑参(约715770年)背景资料背景资料此诗作于公

15、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逢 入 京 使p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n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运用夸张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赏析逢入京使逢入京使岑参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凭君传语报平安。体会情感体会情感p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n诗人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思

16、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赏析逢入京使逢入京使岑参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凭君传语报平安。体会情感体会情感p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n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无可寄托,又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赏析逢入京使逢入京使岑参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凭君传语报平安。体会情感体会情感p这两句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p不矛盾。“马上相逢”写出了彼此行色匆匆,因“无纸笔”,所以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这两句诗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赏析逢入京使逢入京使岑参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凭君传语报平安。体会情感体会情感p这两句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p不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