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昼夜交替现象》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70180578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46.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昼夜交替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昼夜交替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昼夜交替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昼夜交替现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昼夜交替现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昼夜交替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单元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昼夜交替现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教科版(2017)单元(或主题)名称地球的运动单元主题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我们也观察过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变化。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这些现象和地球的运动有关系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地球的运动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呢? 课标要求1.核心概念:宇宙中的地球2.学习内容:(1)9.2地球绕地轴自转 知道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方向,理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测量正午时

2、物体的影长,说明不同季节正午影长的变化情况。3.学业要求:知道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季节变化、正午物体影长变化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宇宙中的地球”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程标准中“地球绕地轴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的大概念。 教材的设计突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地球空间领域的学习特点。学生在学习中,系统而深入地采用模拟实验、查阅资料、实际观测、建构模型等主要探究方法,特别强调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建构和修正自己的解释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模式。 在 “昼夜交替成因” “ 谁先迎来黎明” “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等主题研究中,都强

3、化了这样的学习特点。二是提供了有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学习工具。 在单元学习新知之前,引导学生用概念图对相关的已知进行分析、 整理,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在单元学习结束之后, 引入了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地球运动的认知模型。本单元围绕主题共设计7课。前4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谁先迎来黎明紧紧围绕“地球围绕地轴自转”这个主题;56两课影长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则是围绕“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这个主题;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通过网络查找、 阅读资料,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和四季变化现象对生物产生的影响。总之,教材采取分分总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构

4、建地球运动整体认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中通过建构模型,呈现空间,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很好理解科学概念,激发对地球运动奥秘探索的积极性。单元目标1.科学观念 (1)知道建构模型,可帮助识别、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结构、海陆分布、运动)。(2)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在围绕地轴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3)知道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公转形成了四季。(4)知道同一地点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会随着季节改变呈有规律的变化;了解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

5、文仪器。(5)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2.科学思维(1)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和建构地球运动的认知模型。(2)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性进行假设,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质疑;运用模拟实验、推理论证等方法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认识到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3)用建构模型的方法,认识同一物体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并推理法归纳地球公转的特点以及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4)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区分受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影响的典型生物。3.探究实践:(1)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能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已有认知并进行合理分类;在交流讨论中,能完善思维导图并提岀可探究的问题;在模型

6、制作的过程中,能利用不同材料把抽象的地球知识准确地表达到实物中。(2)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地球自转方向和四季变化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能基于假设,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方案,能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资料查阅、实际测量等形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验证假设,从而建构自己的模型假说。(3)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开展新的研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4.态度责任(1)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对探寻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与探究欲。(2)能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勇于采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设计和制作模型,进行模拟实验。(3)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分享观点;能根据事实,勇于

7、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4)乐于参与调查、查阅、实验等科学活动,有证据意识,知道任何科学观点都需要证据的支持。单元结构化活动提出假设模拟实验:出现4种解释两大观点:地心说日心说模拟验证地球的运动地球模型地球结构模型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地球自转昼夜交替现象解释地球自转描述 方式:围绕地轴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依据:傅科摆、天体东升西落推测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方式:绕太阳转动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一年特点:转动时,地轴倾斜角度和方向不变现象 影长四季变化(夏至冬:逐渐变长冬至夏:逐渐变短)四季变化(春、夏、秋、冬) 生物影响昼夜对生物影响(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四季对生物影响(换毛

8、、冬眠、落叶)达成评价1.围绕课时学习目标(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2)作业设计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3)对地球运动探究的课堂测试性评价2.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1)分层设置单元测试(2)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历法特有的内容二十四节气。单元课时课型规划课时课型课时内容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分配)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一般1-2个)达成评价1实践课我们的地球模型通过制作和观察各种地球模型,识别和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结构、海陆分布、运动),应用模型建构到地球知识的学习。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能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已有认知并进行合理分类。在交流讨论中,能完善思维导图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模型

9、制作的过程中,能利用不同材料把抽象的地球知识准确地表达到实物中。能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会运用模型解释地球知识。2实验课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利用画图方式来表示各种假说,并且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假说。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有多种方案。3实验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通过资料阅读及模拟实验,知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能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信息改进地球模型,并利用

10、模型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发现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4实验课谁先迎来黎明通过模拟实验和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地球的东边比西边早迎来黎明。在模拟实验中能通过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的模拟实验来探究“谁先迎来黎明”。通过“地球椅”、地球模型等模拟实验的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5实验课影长的四季变化通过阅读资料及模拟实验,知道同一地点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会随着季节改变呈有规律的变化。了解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创新性地完成圭表的制作,在模拟实验中能用自制圭表模拟测量同一

11、物体在四季的影长。夏到冬,影子越来越长;冬到夏,影子越来越短。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定节气用的天文仪器,它由圭和表组成,圭面上有刻度,不同的刻度可以代表不同的节气。6实验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通过阅读资料及模拟实验,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认识到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根据地球公转和自转特征,模拟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通过分析研讨,知道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特征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化无关。知道四季的变化是太阳公转形成的,与太阳距离地球远近无关。7讨论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通过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例子的梳理,知道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

12、生活,认识到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能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能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知道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归纳总结本单元学到的地球运动知识。第二课时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2.科学思维 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性进行假设,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质疑。3.探究实践 (1)利用画图方式来表示各种假说,并且进行模拟实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假说4.态度责任 (1)体验科学探究需要大

13、胆假说和细致检验。(2)体验科学推理及模拟实验在解决未知现象中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昼夜交替现象提出假设并进行模拟实验验证。难点:能根据实验补充和排除一些假说的可能性。三、评价任务 1. “形成假设,交流看法”活动评价量规评价标准星等独立思考,提出自己假设,等1星( )星把自己的假设用画图方式表达出来,得2星每多一种假设,加1星( )星能积极交流自己的看法,得1星在交流中能发现我们假设的异同,得2星( )星2.评价标准星等独立思考,能说出交流实验思路,等1星( )星能设计可行实验方案,得1星每多设计一种方案,加1星( )星小组合作协调,完成实验,得2星多做一项实验,加2星( )星认真

14、记录实验现象,得1星( )星积极在班级交流自己实验情况,得2星( )星 3.研讨活动评价方法能在实验基础上,交流研讨问题,及时给予鼓励、引导与矫正。四、教学过程学习活动设计意图效果评价(一)情境导入每天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教师出示昼夜交替现象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1)指出白昼和黑夜部分。(2)什么是昼?什么是夜?(3)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预设学生回答:(1)明亮的部分是白昼,有星星、月亮的部分是黑夜。(2)地球被太阳照亮的一半称为昼;被太阳照亮的一半称为夜。(3)猜测: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通过图片展示了昼和夜的特点,在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后,聚焦主要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二)探究活动评价活动一:形成假设,交流看法教师提出假设: 太阳与地球怎样运动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活动:(1)独立思考,试着在记录单上用画图的方式解释昼夜交替现象。(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3)小组汇总、分析:有多少种假设?我们的假设有什么相同与不同?教师提醒学生:阅读教科书上四种假说图片,可以帮助自己假设的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