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某社区实现安居乐业共享幸福生活调研报告

上传人:菲*** 文档编号:369351686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某社区实现安居乐业共享幸福生活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某社区实现安居乐业共享幸福生活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某社区实现安居乐业共享幸福生活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某社区实现安居乐业共享幸福生活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某社区实现安居乐业共享幸福生活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某社区实现安居乐业共享幸福生活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某社区实现安居乐业共享幸福生活调研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某社区实现安居乐业共享幸福生活调研报告某区某社区是某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安置全区18个乡镇4152户14892人,其中18岁以上人群中初中及以下学历11338人,占比76%;搬迁前9084人以务农为主,占比61%;特殊群体对象4593人,占比31%。如何让社区群众适应新环境、习惯新业态、建设新生活,某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关于推进强县工程的相关要求,接续发展香菇袜业两大主导产业,完善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系统推进德治自治法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社区,搬迁群众从最初“不想来”到现在“不想回”。社区先后获评全国“十三五”美丽搬

2、迁安置区、某省易地搬迁“稳得住、能致富”安置区、某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一、主要做法(一)因地制宜,选对产业。坚持搬迁与产业同步谋划,深度研究搬迁群体特征,靶向寻找产业。一是精准分析搬迁群众需求。从人口结构来看,搬迁人数众多,老龄化程度高,特殊群体对象多,文化程度不高,需要劳动强度小、技术门槛低的产业;从生产习惯来看,搬迁前多以务农务工为主,选择产业需要考虑劳作习惯;从搬迁目标来看,脱贫增收任务重,急需周期短、见效快、收入稳的产业。二是充分论证选择香菇产业。分析发现,香菇种植占地少投资小见效快;某气候适宜,有香菇种植传统;社区人力资源充足,机械化制棒劳动强度低。考察发现,香菇深加工附加值高,

3、国际国内市场广阔。检测发现,某香菇品质好,发展香菇产业切实可行。三是抢抓机遇发展袜业。在招商中发现浙江诸暨等地袜业企业用工荒,不少有转移意向。袜业产业链条长,技术门槛不高,市场订单稳定,后道工序能满足留守妇女、弱劳力或半劳力灵活务工需求,特别适合社区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二)优中选优,找准企业。坚持建房先建厂、增收先增岗,反复比选,引育龙头企业。一是引进企业办试点。2017年引进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三板上市企业裕国菇业,在某社区建设香菇种植基地,288户群众当年种植当年成功。2018年聘请某市某镇原党委副书记担任袜业首席顾问,同年4月引进一家袜企落户。二是因时因势促升级。2018年11月,

4、亚洲最大袜业公司上海中昊针织公司看准了某社区,投资1.7亿元建设棉伙棉伴工厂。2019年5月裕国公司经营异常,区属国企成立昌欣香菇公司,投资1.76亿元改建智能香菇大棚、香菇深加工产业园和菇菌园体验馆。三是接续发展强链条。2022年昌欣公司入选某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7.8亿元,目前新上香菇饼干、口服液等深加工项目,建设废菌棒处置车间,打造香菇全产业链。2022年棉伙棉伴公司生产袜子1.5亿双,产值7.4亿元,正在扩建厂房2万平方米,新上设备600台,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三)动态调整,定好政策。根据产业发展阶段和群众关注焦点,动态施策,对症下药。一是兜底政策让群众“无忧干”。

5、群众种植香菇初期无设施、无技术、无资金、怕风险,棚架设施免费供群众使用,为352户发放“香菇贷”1760万元,67名技术员包片入户免费指导;开发香菇综合收入保险,制定最低收购价,保证每棒收入不低于8元。群众最初到袜厂上班无技术工资低、不习惯不稳定,制定前6个月最低工资兜底保障机制,机修工3000元/月、挡车工4000元/月,向务工满三个月的发放稳岗补贴。二是扶持政策让群众“大胆干”。推行香菇棚架产权到户,国企让利、政府补贴、农户分年支付,农户变“大户”,农户“有恒产”,搬迁群众刘单启自主制棒30万棒,吴立强走出社区种植香菇20.12万棒。依托龙头企业订单、袜业贴息贷款和生产车间,4名群众开办4

6、个袜业后道工序加工车间。三是个性政策让群众“都能干”。开发“社区投保、地域为界、人数框定”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60岁以上群众在“零工超市”灵活就业;建设四点半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等,释放530余个劳动力。群众在“双创中心”“云”上带货,拓展渠道就业。(四)着眼融入,建强组织。纵向建立“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网格居民小组+楼栋长”的双层组织架构,横向成立15个群团组织和12个志愿服务组织,让党员生活在群众中、群众生活在组织中。一是精准解决“两头跑”问题,让群众“身入”社区。完成搬迁群众原承包土地山林确权登记、颁证到户,打消顾虑,流转经营,确保收益。集中办

7、理户籍迁移、残疾证等,区直部门下沉办理高频事项,解决居住在社区、办事回老家的“两头跑”问题。二是搭建说事议事管事平台,让群众“行入”社区。扎实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成立居民议事会,制定居民公约,支持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组建社区主导、能人牵头、群众共管的物业公司,物业费由0.5元/平方米降至0.1元/平方米,缴费率从31%升至98%。在楼栋单元口张贴民意直通二维码,群众扫码点单建言献策235条;组建61个香菇种植互助组和社区菌棒运输队,降低用工和运输成本。三是开展“我是党员我当先,我是群众我当家”活动,让群众“心入”社区。经常性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讲活动,86名创业模范、贤惠

8、人家、致富能手、厚道邻居、平安卫士等身边典型现身说法,社区群众人人争先进、家家创“十星”,“十星级文明家庭”比例达到38%。二、取得成效(一)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持续增收。社区依托昌欣公司建成香菇种植基地1250亩、大棚1113个,配建“接二连三”项目,带动2300余人增收。依托棉伙棉伴工厂建设袜业车间4万平米,装备袜机1581台,配套建设后道工序加工车间,带动2036人务工。225人从事小加工、小物流、小买卖,174人参与社区公益性岗位、物业公司和劳务公司。社区人均纯收入由2018年3980元增加到2022年17321元,714户群众购置了小汽车。(二)群众在社区里能享有城区相当的公共服务

9、。基础设施和城区一样,城区水电气路网直达社区,快递、银行网点,新能源充电桩布局齐全。服务水平和城区相当,社区与区实验小学师资共享、教学共研,与区人民医院协作共建医养融合托育中心,60项高频行政审批事项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即申即办。个性化服务优于县城,社区劳动力实名制登记信息平台,常态化提供零工超市岗位,失业人员三天内提供岗位选择;“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实时监测645户特殊群体家庭呼叫报警装置和203名精神障碍人员定位手环。(三)群众融入了新家园。25名群众被推举为社区干部,60名热心居民成为社区义警,164名群众当选楼栋长,715名群众成为志愿者。55名党员被评为先进党员,86名群众被评为贤惠人家

10、、香菇状元、织袜能手等先进典型,1560户家庭被评为十星级文明家庭,首批98户群众自愿将户口迁移到社区,652名群众从外地回社区务工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安幼养老都兼顾;双创中心成为社区“新媒体中心”,群众自发宣传社区好人好事好风景,形成了团结创新、感恩奋进的社区精神。三、几点启示1.坚持党建引领,建强基层组织是保障。成立以区委书记为指挥长的社区管理协调指挥部,建立某社区“大党委”,从区直机关选派两名优秀科级干部担任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形成区级领导坐镇、镇干部包联社区、社区干部包联网格、党员楼栋长负责楼栋的管理格局,设立4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推选105个党员中心户,把党的触延伸到产业链上、延伸

11、到车间大棚、延伸到楼栋家庭。实践证明,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区建设治理全过程,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建强党的基层战斗堡垒,推动实现社区基层党组织全覆盖,社区发展才更有保障。2.坚持因地制宜,选对合适产业是基础。某社区把产业和搬迁同步谋划,充分考虑搬迁社区就业人口数量、群众就业需求、就业能力,最终选定香菇袜业。实践证明,必须立足地方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扎实考察,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才能推动地方经济高社会质量发展。3.坚持跟踪服务,因时因势政策扶持是关键。搬迁安置初期,通过技术兜底、工资兜底、保险兜底、价格兜底,让搬迁群众变身

12、袜业工人、香菇种植户等;产业扩规阶段,推行固定资产产权到户,发放以奖代补激励,让袜业工人变成后道工序加工点“老板”,让香菇种植户变成制棒厂、加工厂、交易市场经营者。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制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才能依靠“有形的手”打通堵点完善配套,持续增强政策有效性、提高群众获得感。4.坚持共同缔造,发动群众参与是法宝。某社区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在社区党委领导下,深入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在社区治理上,由社区成立之初多达22名各相关乡镇派出干部,到现在仅有3名乡镇派出干部,89%的社区两委干部由搬迁群众担任;在社区服务上,从外聘技术、引入公司的外包式服务,到推举社区能人成立物业、技术服务公司群众管共同干的主人式服务;在乡风培育中,由最初的部门送、间歇式、不对称的供给式文化活动,到现在的群众演、常态化、精准化的自给式精神培育;在产业发展上,群众从“政府兜、企业带、干部帮的被动式参与”到“政府搭、大户带、互助干的主动式发展”。实践证明,搬迁群众是社区的主人,只有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一起谋事、一起干事”,才能一起干成事,群众才能稳得住,能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