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江西省景德镇市南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369343891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4.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江西省景德镇市南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2江西省景德镇市南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2江西省景德镇市南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2江西省景德镇市南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2江西省景德镇市南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江西省景德镇市南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江西省景德镇市南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江西省景德镇市南安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 3 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 1 3 题。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学派有三儒家道家、墨家。其中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位的哲学,道家则以“道”为本位,墨 家“尊天事鬼”,保留了关于是鬼的宗教信仰。明显地以人为本位的学说是儒家之学。所谓以人为本位即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身终极关怀。论语记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务民之义”即重视道德教化;“敬鬼神而远之”即对鬼神持存疑态度,虽没有否定鬼神但不求助于鬼神。这是儒家学说的根本宗旨。后来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孟子倡言“无鬼神”,就否认鬼神的存在

2、了。儒家以人为本位,肯定人的价值,又承认文化的价值。孝经记述孔子之言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荀子宣扬“人之所以为人者”。这所谓人所以为人者,在于有道德。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所谓有义,即有道德观念。这与孔子所谓“务民之义”是一脉相承的。孔子以宣扬文化为己任,论话记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所谓“文”,即今日所谓文化。周 易 彖 传 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3、”这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文明 人文”名词的初次出现。天文指自然现象,人文指人类的精神生活的各种形式。儒家高度肯定了文化的价值。儒家以人为本位,这是与宗教家以神为本位的思想相对立的。宗教宣扬以神为本、鼓吹上帝创造世界,更要求皈依上帝。佛教更将佛置于天帝之上,宣传三世轮回。这些宗教信仰都鄙视人,不承认人本身的价值。儒家承认人类是天地所生的,而肯定人本身具有优异的价值。这是儒家学说的一个特点。儒家这种以人为本位的思想观点可以称之为具有人文精神。儒家宣扬人的价值,其理论基础是承认人具有独立意志,因而具有独立人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人都有较三军之帅更为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4、。因为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具有独立的人格。孔子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其所以要辟世、辟地、辟色、辟言,即为了保持独立的人格。孔子不忍辟世,而采取了辟地、辟色、辟言的态度。孟子提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 所 谓“所欲有甚于生者”,即指人格尊严;所 谓“所恶有甚于死者”即指人格的屈辱。孟 子 称“所皱有甚于生者”为“义”,其 所 谓“义”即指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亦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孟子更提出“以德抗位”的主张,强调道德人格的崇高价值,认为人应提高道德的自觉而不屈服于权势。这是对于人格尊严的高度肯定。礼记儒行提出了士“可杀不可辱”的论断。儒行云,“儒有可

5、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争也,其刚毅有如此者。”可杀而不可辱,宁死不屈,这是对于独立人格的强烈坚持。(节选自张岱年 中围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1.结合原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 项 是(3分)A.中国古代儒、道、墨三家对鬼神各有主张,但是儒家则更加重视“人”的价值。B.荀 子 的“有义”说,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道德,与“务民之义”一脉相承。C.由于儒家承认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宣扬人的价值,因此奠定了儒家独立的理论基础。D.以人为本位、承认人类由天地所生且具有优异的价值,这些看法与宗教家观点对立。2.下列对文中材料的使用,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 是(3分)A.引 用 孝经“天地之

6、性人为贵”,意在证明儒家肯定人的价值,以人为本位,又承认文化的价值。B.引用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明人有更为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轻易改变的。C.孟 子 的“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指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也尊重别人的独立人格。D.礼记儒行提出士“可杀不可辱”,是对独立人格的强烈坚持,是儒家提倡的不辱权贵的表现。3.结合全文,概括儒家“以人为本位”的思想具体表现。(3分)参考答案:1.(3分)C (因果颠倒,原文表述为“儒家宣扬人的价值,其理论基础是承认人具有独立意志,因而具有独立人格”。)2.(3 分)B(引 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明人是具有独立意志,

7、具有独立人格的。)3.(3 分)重视道德教化,对鬼神持存疑态度;肯定人的价值,同时承认文化的价值;宣扬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一一你要看他的转折。“闲情”意为忧来无方,“我”并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情。所以,“我”曾经挣扎着要把这闲情抛掷。这是第一层意思。而且“我”曾经努力了很久,是抛掷久,这是又一层意思。你再看他开头两个字一 一“谁道”一一谁 说“我”真的就抛掷了?是想要抛掷而没有成功,这是第三层意

8、思。冯 煦 阳春集序评冯延巳说:“郁抑怆怩。”香港学者饶宗颐说:“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就是说他的感情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来的。他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我”以 为“我”的闲情抛弃了,可是当春天回来的时候,“我”就发现那一份惆怅还依旧。“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依旧”,都是笔法的盘郁。他所写的闲情和惆怅,都不是具体的感情事件。惆怅者,是仿佛有所追求,又仿佛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落空的感受。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他有一种在痛苦面前执着且不放弃的精神。他说“日日花前”是“常病酒”。为什么呢?因为有花的日子不多,今天

9、能够有花在你眼前,你尽管已经病酒,已经沉醉了,你也不要推辞。就因为对花有这么珍重爱赏的感情,“我”才不忍心看到它的零落,在有花的时候就要欣赏它。他 说“不辞镜里朱颜瘦”,这样的词句表现了几点特色:一 是“不辞”二字,有一种奋斗和挣扎,最后虽然失败了,但 是“我”挣扎奋斗过。还 有“镜里”两字,它有一种自觉和反省,冯延巳的悲剧性格是带着反省色彩的。他 说“我”花前常病酒,为它消瘦憔悴,难 道“我”不知道?“我”知道,在 镜 里“我 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我”有反省,有自觉,你说放下好了,但 他 说 我 不 辞 。饶宗颐评这两句词说:“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因为冯正中是一个命中注定的悲剧人物

10、。他年轻时因父亲的关系,跟南唐的宫廷有密切交往。等到李璟即位,他就官至宰相了。当时南唐国内有党争,冯延巳最终被罢免宰相,做了三年昭武军抚州节度使。冯 煦 阳春集序曾说:“翁俯仰身世,所怀万端,缪悠其辞,若显若晦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抑怆忧之所为。”他的身世与南唐既结合密切,而南唐是一个必亡了的国家,所 以“俯仰身世,所怀万端”,但并不是说“我”是忧国忧民,我”是鞠躬尽瘁,“我”是开济老臣。这是别人看出来这样的感情,冯正中说的是闲情,是惆怅。“郁抑”,是他感情这样深沉盘郁。“怆帆”,而内心这样迷茫悲怆。“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河畔青芜堤上柳”是春天的景色,这

11、句是呼应上片“每到春来”。何 事 使“我”惆怅?是那河边的青草,那堤上的杨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他没有写感情事件,他只说一个愁。这 个“新愁”,就是呼应了上片。是以前就有的,“我”曾经努力想要抛弃,可是春天一来,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垂杨把“我”这一片忧伤又唤起来了,今春的新愁就是过去的旧愁。“河畔青芜堤上柳”既有比的意思,也有兴的意思。愁得不能断绝,正如青草之年年生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是抛弃不掉的“闲情”。这句从他写的“闲情”“惆怅”来说这是比。对于下片来说,正是今年新的青草和杨柳唤起了“我”的新愁,这是兴。他 说“何事”一一为 什 么 我”要如此?这就但有反省,而且有疑问,

12、说 明“我”挣扎过,却仍然不得解脱。所以,最后两句是“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独立小桥”不过写一个人在小桥上站着,他 说“独立小桥风满袖”,因为没有遮蔽,没有屏障,风吹到我”的衣袖之中,满袖都是寒风。“满”字非常有力。你为什么一个人孤独地站立在没有屏障的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的侵袭?饶宗颐先生说这一句词,可能喑示了他在朝廷里所受的各方面的攻击。可是我们不要确指,只是说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之中,内心深处自然有这么一种悲哀的感受,甚至可能他自己的显意识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词的微妙作用,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平林新月人归后”,远远地在地平线那边的丛林,月亮已经升上来了,路上

13、所有的行人都已经回家了,每个人都有一个归宿,每个人都有他的保护,每个人都有他的温暖一一“我”为什么立在这里呢?这首词直到结尾,也没有写明是什么感情,他所写的是感情的一种意境。(选自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 这 首 鹊踏枝中,冯延巳的感情转了一个圈子才说出来。因 为 那“闲情”是他挣扎和努力过很久才拥有的,唯恐再度失去,所以表达得“郁抑怆悦”。B.冯延巳写作这首词笔法盘郁,尤其是表达惆怅之情,那是一种有所追求的同时又有所失落的状态,是精神上没有依傍的一种落空的感受。C.一 句“谁道闲情抛掷久”,词人就表达出三层意思,印证了香港学者饶宗

14、颐认为 鹊踏枝有 一 股“莽莽苍苍”之气的说法,体现出冯延巳词作“沉郁顿挫”的风格。D.与“谁道闲情抛掷久”不同,“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中 的“每到”“依旧”表意直接,写出了词人无法抛却“闲情”的惆怅之感。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赏析文章按照 鹊踏枝的文本顺序,从前往后逐一解读,既详尽完整,又逻辑严谨,丝丝入扣。B.叶嘉莹先生在解析过程中运用了引证法,通过对冯煦、饶宗颐等学者相关论著的引述,拓宽了本文的分析视野。C.在对词作情感的解读中,叶嘉莹先生注意到了“知人论世”,即结合词人身世(与南唐政权的紧密关系)来展开联想分析。D.本文在整体框架上采取了总分结

15、构,先 指 出 鹊踏枝“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再结合诗句逐一展开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写出词人即使感到惆怅、即使意识到痛苦,也仍然要挣扎和不放弃,这当中有一种“悲剧精神”。B.词人虽与南唐宫廷关系密切却命途多舛,这些内心的感慨在其笔下多表现为“闲情”“惆怅”,呈现出一种若显若晦的盘郁迷茫之风格。C.叶嘉莹先生认为“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一句中的那个“满”字非常有力,它暗写出词人在官场中受到各方面攻击的不利处境。D.这 首 鹊踏枝数 处 以“景语”写“情语”,将丰富的情感融于景物之中。不过叶嘉莹认为,这首词直到结尾

16、也都没有点明其情感的实质内涵。参考答案:1.C 2.D 3.C1.试 题 分 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因 为 那 闲情 是他挣扎和努力过很久才拥有的,唯恐再度失去”有误,第一段说的是“我并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情。所以,我 曾经挣扎着要把这闲情 抛 掷 ,可 见“挣扎”“努力”的目的是“抛掷”而 不 是“拥有”“闲情”,故“唯恐失去”亦表述错误。B项,“冯延巳写作这首词笔法盘郁,尤其是表达惆怅之情,那是一种有所追求的同时又有所失落的状态,是精神上没有依傍的一种落空的感受”有误,第二段说的是“他所写的闲情和惆怅,都不是具体的感情事件。惆怅者,是仿佛有所追求,又仿佛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落空的感受”,选项忽略了“仿佛”一词。D项,“每 到 依 旧 表 意 直 接”有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 到 依 旧,都是笔法的盘郁”,可 见“每到”“依旧”,也是笔法的盘郁。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