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带答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369314466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带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带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带答案)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3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二里头文化的出现让周邻同时期考古学文化显示出万马齐喑的局面,如东方的岳石文化、北方的下七垣文化、东南的马桥文化等,甚至远至长江中游地区,都缺乏二里头文化那样的高级产品,原本发达的制陶业等手工业也呈现出粗鄙化的趋势。这体现出当时的中国A早期文明发展呈现集中态势 B中原地区领先地位日益明显C夏王朝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 D文化多元发展进程遭到阻断2图1为山东济南出土的西汉“负鼎陶鸠”,取的是鸠鸟吃食物不会噎的含义,以祝愿老人吃饭顺畅。该陶器可用于说明汉代

2、图1A生态环保意识在民间萌生 B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 D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3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前期,元氏(拓跋氏)的男子多娶鲜卑各部落贵族和其他胡族贵族女子为妻;5世纪中后期,元氏多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弘农杨氏等汉人大族通婚,多娶汉女。这一变化反映出A鲜卑贵族集团的势力不断衰弱 B北方汉族士族的胡化趋势C北方经济的发展对婚姻的影响 D北魏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4下表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期比例(%)类型核心家庭(23人)主干家庭(68人)联合家庭(10人以上)其他家庭总计710769年户数(户)471391483百分比56.6

3、15.710.417.3100820879年户数(户)3612223百分比132651.29.8100A经济重心南移 B统治政策调整 C小农经济衰退 D北方战乱频繁5唐末五代,士人或“视改面易主为固然,以成其风尚”,或“沉酣倡俳之中”,“士之贱,于此而极”。到了北宋,程颢、程颐、张载等人则强烈批判这些士大夫缺少气节道德,由此,理学渐起。据此可知,理学的兴起A适应了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 B促进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流动C推动了儒家伦理体系的重构 D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6元代,江南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丝织、棉织、榨糖、制茶的手工业者,他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从事的行业世代传习,技术也日益精进。这一现象出现

4、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加速 B粮食生产商品化的发展C市镇经济规模的扩大 D手工业生产方式的革新7明朝名义上废除了行省制,但在省一级裂元代行省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司,分掌行政、财政、司法及军事。到了中后期,又在三司之上设总督、巡抚,布政、按察等隶属其下。这一变化体现出A地方行政效率的降低 B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动态调整C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 D元代行省制的影响根深蒂固8清代的苏州紫阳书院,从康熙末创立到嘉庆初近百年间,诸儒讲学的主题经历了由“讲求心性”到“稽古考文”的变迁。这一变化折射出A儒学官方正统地位确立 B清代民间教育逐渐兴起C科举制度开始走向僵化 D意识形态控制渐趋严密919世纪

5、初以来,外来银元已在徽州地区货币使用中占据相当优势。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徽州地区传统银两的使用却曾一度回升,之后外国银元又在市场重新取得了绝对优势。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农民战争的影响 B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强C自然经济的抵制 D晚清货币主权的旁落10针对张之洞、李鸿章等南方督抚的做派,“朝廷以诏书责刘坤一、张之洞,居南方久袒英,置京师根本,不谅朝廷苦心。”慈禧在西安也表态“言洋人欺我太甚,恨诸臣不能同心攘夷,于纵匪召乱之事迄无悔辞”。这些言论表明当时A南方督抚势力开始上升 B清政府最高权威遭遇挑战C义和团沉重打击了列强 D中央与地方矛盾日益尖锐11进化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

6、生存”,这种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比较盛行。但在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时期,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逐步式微。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社会主流思想已发生变化 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实践的失败C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 D政治环境推动社会改造新探索12民国成立后,短短一年内成立的政党“几近百”,进入议会中也为数不少。有政党宣言指出:“泰西各国知政治良窳,视乎民力强弱。而求民力之强,非广集英才,无以收张弛摙挽之效。遂乃高张党帜,左右维持,引国政于完美,跻国势于安富,党之为用大矣哉。”这反映出当时A国人对政治民主的期许 B政党政治渐趋成熟C议会成为政治斗争核心 D革命党人左右政局131929年4月,针对共产

7、国际和党内某些人担心农村斗争超过城市斗争将不利于中国革命的观点,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的这一论述A旨在坚持工人阶级对革命的领导 B说明农民斗争必须与工人运动相结合C意在强调坚持发展农民斗争的重要性D表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形成14在经过桂、黔、湘等省的苗、瑶族聚居区时,红军政治部意识到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开展“阶级斗争”的条件并不成熟,要同当地民族上层人物“发生亲密的关系”,“同他们订立各种政治的与军事的联盟”。这说明红军A清除了左倾错误的遗毒 B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C放弃了阶级斗争的路线 D

8、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5图2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折线图。据此可以得出的准确结论是图2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较快 B工业布局日趋合理C工业发展受国家战略影响 D官僚资本急剧膨胀16解放战争期间,民间高利率借贷受到阻碍,取而代之的是低利借贷所兴起,并建立新的借贷体系。如冀南银行冀鲁豫区分行1947年上半年的工作总结中提到“贷款自2月份到5月份成立了50个借贷所,半年内进行了440个最贫苦的重点村4个分行贷款金额6.2亿元,贷款金额空前”。据此可知,低利借贷的兴起A清除了高利贷的影响 B旨在打击民间借贷行为C建构了新的金融体系 D促进了解放区经济建

9、设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宋人赵卫彦对银矿的采冶作了详尽的记载:“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以火锻为大片。”白银“计坑冶之盛,实始于宋代”。宋朝中央的制作机构文思院等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更大,而且宋代的“私家制作和买卖金银器皿的作坊行铺更多,也更为广泛。在汴京临安和建康等大城市中都有金银行或金银铺”。北宋初,河北兵已是“岁一遣使赐银鞋”。除鱼袋、鞍辔、束带之外,宋初以银为饰已很少列入禁条。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娶亲用银器、酒店饮食店乃至卖“冰雪”的器皿都用银器的情况。摘编自王文成唐宋之际白银使用的发展材料二史料内容文献史料一朱元

10、璋诏:“徽、饶、宁国等府不通水道,税粮输纳甚艰。今后夏税令以金银钱布代输,以宽民力。”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四月史料二“行在卫所军官俸米,俱在南京支给,缘路远无力运回宜量派江南路远州县税粮内照数估直折收银、布、绢、缎匹,解赴北京,准作军官月俸。”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三月(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史料价值。(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辜榷(今译独占)专利之事,为斯密氏(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所深恶,诚哉其足恶也。然而有时以通国公利而论,专之愈于不专。此如创机著

11、书诸事,各国例许专利,非不知专利之致不平也,然不专利则无以奖劝激励。人莫之为,而国家所失滋多,故宁许之。1901年严复材料二美国允许中国人将其创制之物在美国领取专利牌照云云,此时中国人岂有能创制新机在美国设厂者?不过籍此饵我允保护美人专利耳,真愚我也。所谓保护者,即禁我仿效之谓也。现中国各省局厂仿用外洋新机,仿造专利机件不少,且正欲各处推广制造以挽权利。此款一经允许,各国无不援照此约。一经批准之后,各国洋人纷纷赴南北洋挂号,我不能拒,则不独中国将来不能仿效新机新法,永远不能振兴制造,即现有之各省制造各局枪弹炮药各厂仿效外洋新法新机者,必须立即停工,中国受害实非浅鲜。若准保护美国专利牌照,是自塞

12、其智慧。1903年张之洞针对中美商约谈判给中国谈判代表的电文(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严复与张之洞关于专利保护的不同主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严复与张之洞有关专利保护的主张。(10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1941年9月,延安成立中央研究院,下设中国政治研究室、中国经济研究室、中国历史研究室等机构。1942年历史研究室制定了三年研究计划,如下所示。中国历史研究室研究计划(三年计划)(一)总的方向:(a)目的在培养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历史学者,依据洛甫同志的指示,以一半时间从事日常工作,另一半时间加深理论修养。(b)研究方式:个人独立研究与集体商讨相辅

13、进行,以期逐渐养成独立研究之能力。(c)工作以现有之人力,暂分三组:(1)近代史组;(2)农民土地组;(3)民族组。(d)理论之研究学习,按期进行,暂以一年为一期,每期建立其中心方向:第一年为科学方法之修养;第二年为各种非科学的历史方法论之研究与批判;第三年则从事中国历史轮廓之研究,从实际运用中锻炼已学习之方法。(二)三年工作概算:(a)近代史组:1中国通史简编下册(近代史之部);2苏维埃运动史;3中国近代政治史;4收集东洋史运动材料;5抗战史;6中国经济政治制度史;7中国经学史;8中国文学史(b)农民土地组:1中国土地制度史;2中国法制史;3中国农民战争史(c)民族组:1民族史;2西南少数民族史(三)半年内所拟即予完成之工作(大部为中央指定之工作)1中国国文选(卅万字);2中级中国史课本(廿万字);3中国近代思想史料(仅全书之一部);4中国文学史(廿万字);5中国通史附录图表;6中国史初级教本(十万字)(四)三年学习计划(略)摘编自温济泽等延安中央研究院回忆录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历史研究室研究计划”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