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

上传人:g****z 文档编号:369313505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文章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文学常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

2、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然而不胜者(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水池)3、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3、兵革非不坚利(锋利)之:三里之城(助词,的)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4、其他重点词语解释: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环而攻之而不胜(围)是天时不如地也(这)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委(放弃)而去(离开)之域(限制)民不以(凭、凭借、靠)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寡助之至(极点)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天下顺之(归顺,服从)故(所以)君子(

4、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5、重点语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

5、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失道者寡助。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

6、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用两章中两句话填写)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课文内容理解】一、整体把握: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

7、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本

8、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问题探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

9、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三、具体问题: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

10、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揭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5.“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

11、“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7.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四、开放性试题:1.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五、练习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12、 D )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A. B. C. D. 2.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3.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个句子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