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69274937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专版2023-2024学年(上)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一)地理试卷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随着生产要素在郊区与中心城区间的流动,城市功能进一步重组,空间上呈现集聚与分散并存的格局,且出现比传

2、统卧城(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更加独立、以综合功能空间营造而非居住为主的集聚区,功能的完善性、独立性使其具备城市特性,这种现象被称为后郊区化。下图示意上海市后郊区化过程中空间发育模式的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在上海市后郊区化过程中,流向远郊区的主要要素是( )A. 居住B. 生产C. 购物D. 娱乐2. 上海市后郊区化过程中空间发育模式的演变反映出( )A. 中心城区商业衰落B. 郊区生产功能减弱C. 中心城区环境改善D. 郊区空闲用地增加3. 上海市后郊区化过程对远郊区的主要影响是( )A. 农业从业者增加B. 受到的辐射带动作用减弱C. 外部投资规模减小D. 功能空间更加

3、多元化【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由图可知,在上海市后郊区化过程中,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和工业卫星城不断增多,表明市中心的工业企业向郊区大量转移,所以流向远郊区的主要要素是生产要素,而非居住、购物或娱乐,故选B。【2题详解】在上海市后郊区化过程中,市中心的部分功能向郊区转移,为市中心商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土地,同时也改善了市中心的环境,中心城区的商业进一步繁荣,A错,C正确;工业企业和人口向郊区转移,增强了郊区的生产功能,且使郊区空闲用地减少,BD错。故选C。【3题详解】上海市后郊区化发展使远郊区农业用地减少,部分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农业从业者减少,A错。郊区与城市

4、的联系加强,受市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同时外部投资增多,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功能空间更加多元化,D正确,BC错。故选D。【点睛】城市化部分容易混淆的概念总结如下: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下图是2023年某日我国某市市民在气

5、象平台上截取的当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 该地的经度大约是( )A. 112EB. 116EC. 120ED. 124E5. 该日当地最可能观测到的月相是( )A. 蛾眉月B. 弦月C. 凸月D. 满月【答案】4. B 5. D【解析】【4题详解】读图可知,该日该地北京时间05:54日出,18:40日落,则该地昼长为12小时46分钟,所以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2:17,该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7分钟,则该地的经度约为116E,故选B。【5题详解】由图可知,该日当太阳从西边地平线落下时,月亮从东边天空升起,出现日落月升现象,月亮被照亮的一面朝向地球,由此可推断该日为农历的十五或十六

6、,月相为满月,蛾眉月在农历初三、初四或农历廿五廿六出现;弦月在农历初七、八或廿一、二出现;凸月出现在满月之前,多在农历十二、十三日前后出现。故选D。【点睛】月相的变化规律:初一前后,月球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地球上看不见月亮,为新月;初七初八前后,地球与月球和太阳的连线呈90夹角,此时月球亮面朝西,为上弦月;十五前后,地球处于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可看见明亮的月半球,为满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前后,地球与月球和太阳的连线呈90夹角,此时月球亮面朝东,为下弦月。古书竹书纪年记载:“(西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天再旦是指同一天接连出现两次天亮。现代天文学家分析,天再旦现象出现的几率为千年一遇。199

7、7年3月9日,新疆北部出现了天再旦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天再旦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日全食B. 月全食C. 日偏食D. 月偏食7. 新疆天再旦发生当天,日出于( )A. 东北方向B. 正东方向C. 东南方向D. 正西方向8. 从新疆发生天再旦当天至春分日( )A. 北京昼渐短B. 悉尼日出时间渐早C. 地球公转速度渐慢D. 天津正午太阳高度渐小【答案】6. A 7. C 8. C【解析】【6题详解】天再旦意味着天亮了两次,即日出后天黑一次再日出,只有日全食符合该特征,故选A。【7题详解】新疆天再旦发生当天为3月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均日出东南,故选

8、C。【8题详解】地球于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离太阳越近,地球公转速度越快。从新疆发生天再旦当天(3月9日)至春分日,地球公转速度渐慢,C正确;自3月9日至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北京昼渐长,天津正午太阳高度渐大,悉尼昼长变短,所以其日出时间渐晚,ABD错。故选C。【点睛】太阳视运动总结: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二分日,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北半球夏半年,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下图示意4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夜弧的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 )A. 甲、丁、乙、丙B. 丙、乙、丁、甲C. 甲、

9、乙、丙、丁D. 丁、丙、乙、甲10. 该日,甲地( )A. 日出东南方向B. 出现极昼现象C. 适宜观测企鹅D. 0时太阳高度为011. 以下日期,昼夜分布状况与该日最接近的是( )A. 2月22日B. 6月22日C. 7月22日D. 8月22日【答案】9. A 10. B 11. D【解析】【9题详解】4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日纬度位置越偏北,昼越长,昼弧所占比例越大,根据四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的比例关系即可判断出四地的南北位置,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甲、丁、乙、丙,故选A。【10题详解】读图可知,4月22日甲地昼长为24小时,出现极昼现象;该地位于北极圈以北,而企鹅是南极特有的动

10、物,极昼区太阳升起的方位为正北,AC错,B正确;只能判断该地出现极昼现象,而不知其确切位置,若是正好发生极昼的纬线,则0时太阳高度为0,因此0时太阳高度不一定为0,D错。故选B。【11题详解】昼夜分布状况相同的两天,其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度,则这两天关于二至日对称分布。四个选项中,8月22日与4月22日大致关于夏至日对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差异不大,昼夜分布状况最相近,故选D。【点睛】由于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回归线之间的某一纬度,一年中太阳有两次直射机会,这两天关于二至日对称,同一个地方会产生一些二至日对称的地理现象,如:同一个地方日出、日落方位关于二至日对称;同一个地方昼长关于二至

11、日对称;极昼(极夜)区域内某地极昼(极夜)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关于二至日对称;同一个地方正午太阳高度关于二至日对称。球状风化是一种岩石破碎的现象,常见于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岩石由表及里呈圆球状层层剥落,棱角逐步圆化。下图为花岗岩球状风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示岩石具有的特征是( )A. 可能含有化石B. 松软、有层理结构C. 硬度相对较高D. 发生过变质作用13. 图示景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 高温高压地壳下沉风力侵蚀B. 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C. 岩浆活动地壳下沉冰川侵蚀D. 岩浆活动地壳抬升风化作用14. 下列地区中,花岗岩球状风化发育最典型的是( )A. 气温日较差较

12、大的干旱地区B. 气候湿润的喀斯特地貌区C. 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多雾地区D. 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寒冷地区【答案】12. C 13. D 14. A【解析】【12题详解】注意材料信息“常见于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其质地较坚硬,C正确;沉积岩有层理结构,且可能含有化石,AB错;变质岩经历过变质作用,D错。故选C。【13题详解】图示景观为球状风化,是花岗岩等岩浆岩先经过岩浆活动形成后,受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后,多个面同时遭受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所以形成过程为岩浆活动地壳抬升风化作用,故选D。【14题详解】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干旱地区,岩石在剧烈的温度变化下,表层和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

13、收缩,容易崩解破碎,花岗岩等易出现这种球状风化,A正确,CD错。气候湿润的喀斯特地貌区易发生流水侵蚀,且岩石多为石灰岩;花岗岩等岩石的球状风化不是很明显,B错。故选A。【点睛】常见的岩石总结:岩浆岩:花岗岩(侵入型岩浆岩)、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流纹岩等;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片麻岩(花岗岩变质)、大理岩(石灰岩变质)、板岩(页岩变质)等。天摩沟是西藏东南部的一个泥石流沟,位于帕隆藏布江左岸,形态似漏斗。流域沟口海拔2460米,最高峰5420米,相对高差2960米。主沟长度为7.1千米,主沟纵比降为417。下图示意不同时期天摩沟泥石流物源的动态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14、5. 导致天摩沟泥石流物源发生动态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B. 气温C. 植被D. 降水16. 天摩沟物源集中带物源来源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冰川搬运作用B. 流水搬运作用C. 风化作用D. 风力搬运作用【答案】15. B 16. A【解析】【15题详解】读图可知,左图为单一物源(雪崩堆积物),右图的物源中增加了雪崩塌陷、下蚀侧蚀、崩滑型物源。这主要是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冰川融化,雪崩塌陷、崩滑增加,沟道内径流量增加,下蚀、侧蚀加强,主要与气温有关,地形、植被、降水等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选B。【16题详解】读图可知,天摩沟物源集中带分布于冰川下方的沟谷上游,物源集中带物源来源所

15、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冰川搬运作用,流水搬运、风化作用、风力搬运作用等均不是天摩沟物源集中带物源来源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故选A。【点睛】风化作用是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岩石遭受破坏,产生裂隙从而形成松散沉积物,侵蚀作用是在冰川、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对岩石或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的作用;搬运作用是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外力(风、流水、冰川等),从一个地方移动至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在搬运的过程中,若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发生沉积,形成堆积地貌,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花朵雍容华贵,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牡丹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为0.52米;根肉质,忌水浸;喜光,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725,花期为4至5月。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洛阳牡丹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