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及训练高考

上传人:精****源 文档编号:367981814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及训练高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及训练高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及训练高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及训练高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及训练高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及训练高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及训练高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散文曾多次出现,从长远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也当会以散文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1、修辞手法( 1 )、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2 )、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 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 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一般说来: 描绘类的修辞

2、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 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 强语气, 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 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 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 性、生动性。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 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 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产生强烈的感情, 引起共鸣。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 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

3、便于抒发 某种感情, 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 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

4、密、 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 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 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 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 文中, 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 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

5、果强烈。 如 1998 年第 29 题 即可答为: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 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 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 的主旨。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 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有的: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人鬼);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

6、之强;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 说服力,增加文章文学色彩。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 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 )、确认所用表现手法。(2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 联想,感染力强抑扬: 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 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 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对比:使形象鲜明

7、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 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 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 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等等。这个“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被赋予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题目的作用:及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

8、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 分。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小见大:表现人、事。反语(反讽):有 2 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 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 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 (3 )、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二)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 式命题解题思路: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 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

9、确方同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 品主题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 人物内心世界悬念的设置。(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六)其他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

10、具体生动深化主题,曲折有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晴,点明题旨白描简笔勾勒,插叙丰富内容,叙后议论画龙点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 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 合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 结合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 、侧面(又叫间接) 。 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作比较、下定义、分 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议论

11、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 举例 (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 于接受,增强说明力)、 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 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注意表达的语言: 记叙性语段 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无不紧扣标题“报秋”立意,文末“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委,领取生活罢”,由此便可以断定本文的意旨、声色结合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领取秋,领取冬,

12、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情。 议论性语段 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 过批驳, 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 的表达方式往往是: 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 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 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 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 作用等)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 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

13、;开 门见山; 上下文形成对照; 渲染气氛; 奠定基调; 揭示主题。 B、中间段: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 引起对下文的 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 蓄势;详略结合; 充实内容C 、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 呼应前文; 画龙点晴; 升华感情; 卒章显志; 含蓄有余味; 寄托作者感 情。 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1、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无不紧扣标题“报秋”立意,文末“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委,领取生活罢”,由此便可以断定本文的意旨或者针对称谓的变

14、化命题。解题思路: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 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 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 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 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 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 情,多角度思考。 ( 1 )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 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 悬念的设置。(2 )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