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文化交流与传播(解析版)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716514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88.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文化交流与传播(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文化交流与传播(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文化交流与传播(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文化交流与传播(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文化交流与传播(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文化交流与传播(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4文化交流与传播(解析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24 文化交流与传播一、选择题1小楚同学根据冯天瑜、杨华、任放的中国文化史制作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主要特点是A源远流长B多元包容C泾渭分明D争霸称雄【答案】B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体现的是当时中原文化既相互并立又相互影响,说明的是中原文化圈的特点是多元包容,B项正确;材料与源远流长、泾渭分明及争雄称霸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2古代皇帝冕服上的十二章花纹各有不同的寓意,如,日月星表现三光照耀,一片光明;山是比喻王者威重四方,为众人所仰望;华虫(雉)取其文采,象征文德;彝为宗庙礼器,雕虎猿花纹,表示威猛、智慧和孝行;水藻喻

2、以水清玉洁,品行高尚。据此可知,皇帝的冕服A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B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C宣扬了儒家“仁”的治国理念D反映了农业文明生产方式的落后【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用蕴含丰富寓意的日月星辰、山川虫兽等花纹装饰皇帝(天子)冕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观念,B项正确;装饰皇帝冕服的花纹并非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A项错误;儒家“仁”治国理念只是部分花纹蕴含的寓意,与“日月星表现三光照耀,一片光明”等无关,C项错误;农业文明“生产方式落后”与古代皇帝冕服上花纹蕴含的丰富寓意不符,D项错误。3元大都的宫城、皇城偏于都城南部,市场在皇城北部,宗庙、社稷分列宫城东西两侧,大朝正殿

3、在寝宫之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古代都城的“前朝后寝”“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理念。这反映了元朝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B建筑科技水平高超C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文化理念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大都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都城,是一座比唐宋王朝都城更为“中华民族”化的都城。主要表现在宫城、皇城偏于都城南部,市场在皇城北部,宗庙、社稷分列宫城东西两侧,大朝正殿在寝宫之南,充分体现了元大都遵循周礼考工记的“前朝后寝”“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理念,这一布局形制也是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最接近周礼的。元大都的“中华民族化”还不止于此,其东、西、南三面各设3

4、座城门,都城的池苑“太液池”之名,以及南自外郭城正门丽正门,向北依次的皇城正门棂星门、宫城正门崇天门、大明门、大明殿形成的都城中轴线,都保存着渊源久远的华夏都城文化内涵。因此C正确;A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C。4中、中和理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下体现这一理念的是A“故君子必慎其独也”B“柔弱胜刚强”C“人主之患在于信人”D“一同天下之义”【答案】A材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大意为: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都能适中且有

5、节度叫作“和”。因此“中和”指的是对情绪的调节控制。“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说的是君子即使是一人独处时,也保持谨慎的态度。体现了对自我的调节和控制,故A选项正确;“柔弱胜刚强”反映的是柔和刚的对比,未体现调和与控制,B选项错误;“人主之患在于信人”说的是君主的祸患在于信任别人,与“中和”无关,C选项错误;“一同天下之义”说的是在同一价值观上进行治理的重要性,与“中和”无关,D选项错误。5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B阿

6、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D欧洲文明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答案】A据材料“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可知,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A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是14-17世纪,而材料只是强调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排除B项;阿拉伯人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但未属于其统治范围,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文明的来源,排除D项。故选A项。6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

7、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据此可知A罗马法是以自然法则为依据制定的B罗马法具有永恒的价值C西塞罗的自然法理论影响后世法律D罗马法吸收了希腊法律【答案】C西塞罗的理论是指法律应该根据人类理性所能认识的自然法则制定,应该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这种理论指导了罗马自然法的制定,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C项正确。但不是所有罗马法都是以这种理论为依据制定,比如早期罗马法制定时是依据罗马的道德风俗制定的,所以A项错误。西塞罗希望法律能具有永恒的价值,不代表具体的罗马法拥有永恒的价值,所以B项错误。西塞罗认为法律应该有普遍性,所以希腊和罗马的法

8、律应该具有一致性,这是他的希望.希望法律具有普遍性,不代表具体的罗马法和希腊法完全一致,也不代表罗马法参照希腊法律制定。D项错误。故选C项。7意大利是古罗马的故乡,能够接触到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14-16世纪,一些对基督教会钳制人们思想不满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并进行了新的创造。先进知识分子的这一做法充分说明A欧洲社会的宗教信仰已被民众抛弃B这场运动只是重现古希腊、罗马文化C这场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D人文主义思想来源于欧洲的古典文化【答案】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16世纪意大利先进知识分子不满基督教会钳制人们思想,继承、发展古希腊、罗马文化,发起了文艺

9、复兴运动,充分说明了人文主义思想来源于欧洲的古典文化,D项正确;14到16世纪欧洲民众并未抛弃宗教信仰,A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本质上是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B项错误;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与“(先进知识分子)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发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等不符,C项错误。8康熙年间移民四川开州的唐氏恐“日久紊乱,无从考查”,于乾隆年间派人回老家湖南零陵县抄族谱,后战乱导致族谱丢失,同治十年,复重修:移民万县的余氏后人余文榜常忧谱牒失传,将先代世系拟成草本流传后人。移民重视修谱反映了A族谱承载着移民的原乡情结B移民在迁入地生活困难C移民安重迁观念日渐淡薄D对家族后人的美

10、好期许【答案】A结合材料可知,族谱承载着本宗族的来历和发展历程,有追本溯源的作用,移民重视修谱体现的是对自己宗族来历的重视,承载着移民的原乡情结,故A项正确;修族谱并不能使生活更富足,故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安土重迁和材料移民不符,安土重迁强调的是不移民,对故乡的留恋,排除C项;族谱主要是记录本宗族的发展历程,没有特别强调对家族后人的期许,排除D项。故选A项。9甘蔗的种植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在中世纪蔗糖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造成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A人口增长与医疗设施的完善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

11、贸易便捷C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D工业革命提高民众消费水平【答案】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征服了美洲,在美洲建立了大量甘蔗种植园,使用从非洲贩卖到美洲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降低了生产成本,甘蔗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所以造成材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C项正确;材料与“人口增长与医疗设施的完善”无关,排除A项;蔗糖逐渐普及,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下降,“新航路开辟使东西贸易便捷”和“工业革命提高民众消费水平”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项。故选C项。10下方为1940-1975年由各国流向欧洲的移民示意图,对其解读准确的是移民主要来自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大陆等地

12、区西欧的吸引力在于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恢复需要大量劳动力新劳动力的涌入推动了东欧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ABCD【答案】A根据1940-1975年由各国流向欧洲的移民示意图可知,移民主要来自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大陆等地区;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西欧经历了二战的破坏,急需大量劳动力以促进经济恢复,说法正确,所以A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的吸引力在于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说法错误;根据图示可知,这一时期劳动力的涌入地区主要是西欧。说法错误,所以BCD错误。11据下表可推知()1719一1833年黄埔港往来西方船只统计表起止时间法国船只数量/艘英国船只

13、数量/艘西方国家来往广州船只总量/艘所占百分比法国英国1719-1769年10637776914%49%1770一1778年4515927816%57%1779-1833年56260741121.4%63%A航海条例导致法国船只数量下降B法国国内革命影响海外贸易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世界殖民霸权D贸易成为海外殖民主要方式【答案】B通过观察表格中数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法国来华船只不增反降,反映出国内的大革命影响了其海外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针对的是荷兰,与百年后法国船只数量下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

14、材料不能说明贸易是海外殖民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图是2019年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展出的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生前使用的屏风(第1扇)。此套屏风由日本工匠于754年前后在本土制作完成,学术界均将其视为“唐物”。其屏风、绘画、仕女、服饰、妆容等几乎都被学术界作为研究唐代文化相关内容的范本。这反映了鸟毛立女屏风(第1扇)(局部)A日本绘画艺术超越中国B唐朝工艺水平领先世界C日本社会盛行唐朝文化D唐朝文化国际影响力强【答案】D根据图片内容以及材料“学术界均将其视为唐物。其屏风、绘画、仕女、服饰、妆容等几乎都被学术界作为研究唐代文化相关内容的范本”可知,日本皇室使用的屏风受到了唐朝文化的影响

15、,体现了唐朝文化影响广泛,所以D正确;材料强调日本皇室使用的屏风受到了唐朝文化的影响,并没有与中国绘画艺术作对比,无法得知是否超越,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比较,无法得知是否领先世界,所以B错误;仅凭材料内容,不足以说明“日本社会盛行唐朝文化”,所以C错误。13下表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西方”名称变迁主要反映了名称主要范围汉唐时期的“西域”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宋明时期的“西洋”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明末清初的“西方”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洲。A中外交流的日益扩大B丝绸之路贸易繁荣C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D农耕文明走向衰落【答案】A从材料可以看出,从汉唐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与外界的交往范围更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