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716450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规范练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1.(2020河南濮阳入学测试)“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C.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D.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2.西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楚国修建芍陂渠,吴王修建伍堰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B.南方水旱灾害较为严重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吴楚经济实

2、力较为强大3.(2020广东一模)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现象。该现象所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破坏了小农经济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税D.缓和了阶级矛盾4.(2021广东广州阶段训练,3)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A.代田法B.高产农作物C.筒车技术D.稻麦二熟制5.(2021湖南名校联合体联考)先秦时,人们用荪叶(菱白叶)包黍米,因呈牛角状,人们称之为“角黍”。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已将北方的角

3、黍和江南的筒粽统称为“粽”,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A.人民生活水平提升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南北文化习俗交融D.端午节日开始形成6.(2021广东清远摸底)唐律疏议中记载,“近大河及大水有堤防之处,刺史、县令以时检校。若须修理,每秋收讫,量功多少,差人夫修理。若暴水泛滥,损坏堤防,交为人患者,先即修营,不拘时限”。该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唐代()A.地方官有修缮河堤义务B.农业水利工程有待完善C.农业面临自然灾害困扰D.政府对民生工程的重视7.(2020四川乐山三模)陆游渭南文集记载,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苏州、常州)熟,天下足。”上述现

4、象()A.引发经济与政治中心分离B.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反映出区域间贩运业繁荣D.解释了宋朝迁都的原因8.(2020福建泉州一模)唐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土地利用主要以土地开垦、扩大耕地面积为主要特征;明清时期,则从土地开垦转向农田改良,注重多种经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这一变化()A.应对了人口急剧增长的挑战B.导致了小农经济的解体C.启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D.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9.(2020甘肃一模)考工记认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这是对()A.工匠精神的绝佳阐释B.社会产业分工的准确描述C.地域经济的准确

5、记载D.产品制作所需条件的阐述10.(2020湖南郴州二模)西汉在全国设铁官44处,而封国更以冶铁为利。汉武帝时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其理由是“欲及春耕种赡民器”。这说明汉代()A.铁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B.冶铁业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C.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D.农业已普遍实现精耕细作11.(2020福建莆田三模)唐代京兆府(今西安)盛产隔纱,至宋代,“越州(今属浙江)尼皆善织,谓之寺绫者,乃北方隔织耳”。唐代前期的贡品中,彭、汉州(今属四川)有交梭罗,越州有交梭绩,北方不见,而唐代后期绛州(今属山西)也上贡了交梭罗。这说明唐宋时期()A.丝织品生产的地域特色强化B.北方丝织业比南

6、方发达C.丝绸工艺存在南北双向交流D.南北之间长途贸易活跃12.(2021江西名校第二次大联考)宋太祖时,梁周翰监绫锦院,“杖锦工过差,为其所诉”。宋太祖召翰责之曰:“尔岂不知人之肤血与己无异,何乃遽为酷罚!”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A.宋代纺织业技术工人地位相对低下B.以民为本是宋太祖的执政理念C.当时部分官营手工业工匠处境悲惨D.客观上揭露了宋朝统治的黑暗13.(2021山东青岛胶州期中)考古发现,南宋时期通往海外的海港城市已不仅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如以广州为中心的潮州窑、西村窑等,以泉州为中心的德化窑、同安窑、建阳窑等。当时沿海地区制瓷业发展已经远远超过内陆地区

7、。材料表明此时期()A.瓷器生产的市场依赖性增强B.瓷器是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C.北方制瓷业受战乱影响衰退D.朝贡贸易处于繁荣上升时期14.(2020山东济南二模)在北宋初期,造船场多在江西、湖南等地,所造船只多为“纲船”(漕运船)、座船(官员乘坐船)、战船、马船;北宋后期,造船场多分布在闽、浙等地,大多生产抗风浪能力较强、吃水较深的尖底船。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南北经贸发展B.海外贸易兴盛C.经济重心南移D.海防建设加强15.(2020河南南阳六市一模)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

8、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A.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B.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C.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D.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16.(2020河南洛阳二模)明清时期,江南的苏州地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达到了“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丝织业出现了生产绫、绢和罗等纺织品的专门织机。这说明苏州地区()A.经济结构已出现变化B.成为江南地区的工商业中心C.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D.丝织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

9、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湖州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因为有了太湖溇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孕育出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摘编自陈晨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材料二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距今五千年之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曰: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

10、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并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8.(2020山东济宁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监生舒镛、举人何瑞龙、监生吴洪、监生许俊、余种德堂、程桂林堂、王大

11、经堂、胡族义堂(下尚有程、汪等四十家族堂名,兹从略)禀称:黟(今安徽黟县)属僻壤,山高而水迅生于斯者借为保障,葬其中者冢墓如麟,阴阳二墓两相利赖,以故建文峰,造亭阁,非徒以壮观瞻,实为万民培命脉。近有李大坤等,只知拿利肥己,罔顾亿万生灵,招纳外民汪宾等入山凿石烧煤。值前宪公(前任县令)出迫禀捕主,虽蒙训谕,坤等知悔,而宾等尚复逡巡境内,勾诱附近有山之家,重资租赁,冀图冷灰复燃。境内田少山多,贫民惟借樵采,每日负薪易米,以资口食。即妇女挑柴为生者,亦复不少。若烧石灰,尽用煤石,则卖柴者少,贫民生计更绌。据黟县志指出材料中乡族势力、官府对“入山凿石烧煤”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这种态度做出合理的解释

12、。答案与解析课时规范练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1.A由材料可知,从文化的字根来看,文化的起源是跟种植农作物有关,古代中国农业起源于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故选A项;夏朝时农业已经产生,排除B项;商朝时已经使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排除C项;西周时期已有完备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排除D项。2.A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生产力提高,促进了荒地开垦与水利工程建设,与材料中“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边陲之地的诸侯国”不一定是南方,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不符,排除C项;“水利工程开始兴建”不等于经济实力较为强大,排除D项。3.B材料中的现象

13、指的是东汉田庄经济的经营方式,该方式是土地兼并的结果,破坏了小农经济,故选B项;该经营方式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而非提高,排除A项;田庄经济下,田庄主与国家争夺农民与赋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排除C项;豪强地主对于田庄内劳动者的剥削十分沉重,加深了阶级矛盾而非缓和,排除D项。4.D“江淮地区土多稻田”“今悉督种麦”可知当地在推行稻麦二熟制,故选D项;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而题干涉及的是江淮地区,排除A项;小麦不属于高产作物,高产作物是在明清时期推广的,排除B项;小麦是农作物,且题干没有涉及灌溉工具,排除C项。5.C魏晋南北朝时期,北

14、方的角黍与江南的筒粽统称为“粽”,已经没有了称谓的南北区别,这是南北饮食文化习俗交融的体现,故选C项;北方的角黍与江南的筒粽只是不同的称谓而已,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无关,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是在隋唐以后,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端午节,排除D项。6.D“刺史、县令以时检校”“先即修营,不拘时限”反映的是唐代地方官员具有修缮河堤的义务,而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本质上说明唐代重视改善民生,故选D项;A项反映的是现象,并非本质,排除A项;题干属于唐律疏议的预设性规定,并不等同于水利工程有待完善,排除B项;题干属于唐律疏议的预设性规定,并不等同于农业面临自然灾害困扰,排除C项。7.

15、B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国家的财税中心在江南地区,故选B项;根据渭南文集的记载,由于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分离,才使得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东南地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排除C项;宋朝迁都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因素,而不是经济因素,排除D项。8.A明清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赋役制度的改革等,导致人口急剧增长,人地矛盾突出,要求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故选A项;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是从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的,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C项;传统的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并未改变,排除D项。9.D由材料可知产品制作应该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巧,合此四项条件才能制造出精良的器物,故选D项;工匠精神只是材料中提及的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产品制作所需条件,并未提及社会产业分工,排除B项;“准确记载”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10.B设立铁官有利于冶铁业的发展,由材料“欲及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