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713853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析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04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核心考点01 三国两晋南北朝1(2022北京学业水平3)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A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 B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略2(2022广东省佛山市高二上期末考试6)北魏均田令规定,地主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可另外获得土地。奴婢受田同农民一样,耕牛每头受田三十亩。这一规定旨在()A保障贵族地主的利益 B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C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 D提升奴婢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由材料“地主按其拥有奴婢和

2、耕牛的数量可另外获得土地”可知,拥有土地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是参考拥有的奴婢和耕牛的数量,但是普通百姓掌握的奴婢和耕牛很少,因此该项内容主要是在保障贵族和地主的利益,故选A项;土地私有制存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非平均分配,而是按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进行分配,排除C项;奴婢始终是下等人,社会地位一直低下,材料中的均田令并不能提升奴婢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3(2022重庆市永川区高二上期末考试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诏令将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史载: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由此看来,孝文帝改拓跋氏为元的主要

3、原因是()A社会盛行阴阳五行思想 B受华夏认同观念影响C北魏政权重视农业发展 D洛阳城经济文化繁荣【答案】B【解析】据材料“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可知孝文帝改革将皇族姓氏改为“元”的主要依据是北魏皇室源于中华华夏地区的皇帝,体现了鲜卑族对华夏文明的高度认同,故选B项;阴阳五行思想体现的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材料中无法提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排除A项;“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强调的是“元”字的含义与黄土的颜色有关,无法提现北魏政权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主要解释的是孝文帝对皇室姓氏来源的解释,与洛阳的社会发展情况无关,排除D项。4(2021天津市五校

4、联考高二上期中考试8) 黄仁宇在谈到北魏政权时说:“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北魏政权提供的“再统一的契机”主要是指()A扩大了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 B通过改革促进民族大交融C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 D加速了国家制度的封建化【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进行了汉化改革,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故选B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推动民族交融,因此A项与

5、材料主旨逻辑错误,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缓解了民族矛盾,但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即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一直存在,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不是国家制度的封建化,排除D项。5(2021.7贵州学业水平2)下表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表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原因是()A世卿世禄制的影响 B察举制的完善C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略1(2022湖南省岳阳市一模3)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

6、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答案】B【解析】据材料“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联系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可见“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B选项正确;材料提到,“端午节被赋予

7、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无法体现A,A选项错误:荆楚一般指今湖北一带,不属于中原地区,且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广泛认同不代表其它各地否定本地的习俗,C选项错误:佛道合流的局面出现在隋唐时期,且各地采用荆楚之俗不能反映出儒佛道合流对思想状况的影响,D选项错误。2(2022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3月份联合考试2)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称。汉武帝曾复原明堂,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此举意在()A彰显北魏政权的合法性 B加大汉化改革的力度C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D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据“明堂起源

8、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可知,明堂是国家礼制的代表性政治符号,北魏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体现了北魏国家政权要如汉族政权过去那样认祖归宗,既正统又合法,以此巩固统治,故选A项;北魏的汉化改革主要指改姓氏、断北语、易服饰等文化建设和以均田制,官僚制为代表的一系列封建化建设,主要目的是促进北魏社会转型与进步,与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不同,排除B项;北魏建明堂主要目的是学习借鉴其形式,而非经验,排除C项;北魏之前的朝代尽管存在阶级与民族矛盾,但明堂仍旧有设立,因此其设立与阶级、民族矛盾无关,排除D项。3(2022山东省潍坊市高三3月高考模拟考试3)曹操在求贤令中

9、提到吴起“杀妻自信”是不仁,“散金求官”是无节,“母死不归”是不孝,但同时认为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A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B治国理念的调整C对历史经验的借鉴 D现实形势的需要【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曹操认为吴起虽不仁无节不孝,但才能突出,主张唯才是举,体现了弃德唯才的政治风格,可见曹操的求贤令是针对当时天下大乱、人才匮乏的特殊情况的一种机变,故选D项;九品中正制确立于曹操之子曹丕时期,排除A项;求贤令体现的是曹操的人才观,且曹操的以法治军、以法治国的理念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汉代察举制注重孝、廉等品德,而曹操认为道德无用,排除C项。4

10、(2022山东省临沂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3)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答案】B【解析】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较多,政权更迭频繁,币制混乱,因此主要使用谷帛等实物作为交易媒介,反映出受社会环境影响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而南方地区由于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北人南迁等因素影响开发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因此金属货币的使用不断扩大,由此反映出南北方商品经

11、济发展程度不同,故选B项;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始开发,但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北方主要是受战乱的影响,货币的使用较少,不能体现货币本身的功能和价值的下降,排除C项;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弱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否,与货币是否流通关系不大,排除D项。5(2022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期末4)北魏孝文帝改革庙号,推最先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鲜卑贵族部落首领的祖先设庙拜祭。在庙号改定后, “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这些举措()A消除了传统贵族的影响 B宣示了政权的合法性C减少了国家改革的阻力 D开始了政权的封建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不再

12、为鲜卑贵族部落首领的祖先设庙拜祭皆降一等”可知,孝文帝庙号改革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故选C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宣示了政权的合法性,排除B项;孝文帝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体现政权的封建化,但仅凭材料不能判断“开始”,排除D项。6(2022天津市和平区二模2)北魏太和九年颁行地令,共15条。地令第1条前部,第2、4、5、7、8、9、10、13、14诸条款,都有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6条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13、这表明当时()A土地国有与现实存在冲突 B自耕农经济出现了衰退C国家土地政策并不够完备 D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废弃【答案】A【解析】“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体现的均田制即土地国有制,国有土地不得买卖,后面规定的“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却是允许土地买卖的,体现了现实和政策相矛盾的地方,故选A项;“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这些内容从国家授田到允许桑田私有均是为了保护小农的利益,排除B项;从地令的内容来看,主要是适应当时北方大面积田地荒芜的情况,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适合当时的现状的

14、,排除C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是农民的私有财产,但占国家主流的土地形式是均田制,而且对当时作用非常大,直到隋唐一直在沿用,排除D项。7(2022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考模拟3)祝总斌在门阀制度中谈到,中古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据此可知()A政治地位决定了士庶的差别 B士族因免徭役而经济实力强大C婚姻关系固化了当时的阶级 D门阀政治是当时政治的主流【答案】A【解析】题干强调士族的诸多特权源于门第下的政治特权,可知 A 正确。士族本身经济实力就强大,排除 B。C 项,因果倒置,应是“阶层的固化影响了婚姻”,故排除。“中国古代政治的主流”是皇权政治而不是门阀政治,排除 D。8(2022辽宁省锦州市一模2)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B各民族渴望国家统一愿望强烈C民族政权宣扬政治合法性 D传统宗法门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