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案范文(六篇)

上传人:1588****170 文档编号:367671579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教案范文(六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德育教案范文(六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德育教案范文(六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德育教案范文(六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德育教案范文(六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教案范文(六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教案范文(六篇)(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育教案范文(六篇)让学生充分发言和讨论,老师引导和整理。 看看学校周围的环境,谈谈你对这些环境条件的看法? 讨论交流。 (学校外面树木葱茏,花团锦簇;茶陵河畔有垃圾堆,河面有垃圾漂浮。河水浑浊或清澈,缓缓向前流动;校门口垃圾成堆,臭气冲天;学校附近有无证流动食品摊贩。) 2、 报告现场调查、联系访问、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汇报: a、 根据自己对学校环境的看法调查,提出自己的看法。 b、 通过拍摄、做实验、实地考察、咨询等方式,充分收集资料。小组一起研究问题,积累调查经验,丰富原因。 2、调查记录 调查对象: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 调查结果: 3.交流:我们学校周围有什么问题?产生的

2、原因是什么? 3、 反馈信息,积极辩论,展示成果 1明确提出意见,报告调查,说明原因。 2出示调查记录,并提出一些人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三。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学校周围的环境? 4、总结交流,达成共识。 我们采取行动保护学校周围的环境:首先,我们应该热爱自然,做一个保护自然的小领导者和宣传员。我们要爱护校内校外的草木,争做园内的小保镖,向学生、社会和家庭宣传爱护自然环境的道理。 其次,从我做起,从现在起,保护好周围的环境。不随地吐痰,不摘花,不损坏树木,不浪费纸张。虽然我们的实力有限,但如果大家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我们的环境是可以改善的。 再次,我们现在认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从小立下

3、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志愿,长大以后,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治理废水、废气、废渣,去治理荒山和沙漠,去改良土壤和水质,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相信我们的家园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4、 设计改进方案,编写环保小报,大力推进环保工作 1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设计学校周边环境建设的改善方案。 2、办一期专题调查成果汇报,编一份“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环保小报,宣传环保知识。 五、活动延伸 1、把整理好的资料用展板展示出来 2、各小组组成“假日绿色小卫士”为美化我们学校的周围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第2篇: 德育教案 后附孝道小故事和情景剧剧本。 1、母亲节的来历 1906年5月9 日,美国费城妇女安娜查维斯

4、的母亲不幸逝世,她悲痛万分,在第二年母亲逝世周年纪念上,安娜倡议每年规定一天来感谢母亲的伟大。后来,她到处演讲,给社会各界写了大量的信,呼吁建立母亲节。最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1914年5月7日,每届国会都通过决议,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美国*于同年5月9日颁布命令实施,并建议在那天全国都要升旗庆祝,美国西雅图长老会带头颂扬母爱活动,并用安娜母亲生前酷爱的石竹花(又名: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象征。 每年5月,康乃馨盛开,仿佛母亲不遗余力地养育孩子。人们普遍佩戴石竹花,戴白花的比作自己的母亲已去世,佩红花的表示母亲还健在。 2、刻木碗的故事 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亲

5、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有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 ”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连忙把自己的父亲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 ,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 3、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 王祥年幼死去了母亲。虽然他的继母不喜欢他,但他仍然尊敬她。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的继母生病了,非常想吃新鲜的鱼。 那时,河面上有一层厚厚的冰。渔民不能去网里钓鱼,也不能买新鲜的鱼。为了满足继母的要求,王祥带着网和棍子来到河边。他脱下外套,重重地敲了敲冰。由于冰太厚,王祥暂

6、时无法将其打碎,因此他赤着双臂躺在冰上,然后用体温溶解固体冰。 几轮之后,终于钻了一个大洞。一网下来,居然钓到了两只大鲤鱼。邻居们得知后,都说他是个孝顺的儿子。 4、缇萦为父伸冤 西汉时期,临淄有一位著名的大夫叫淳于意。一个大商人的小妾生病了,所以他被要求去看病。那女人吃了药不见好转,没几天就死了。 大商人就告他是庸医。地方官把淳于意判为肉刑,押到长安受刑。她有一个小女儿,名叫蒂英,只有10多岁。她还去了长安。 缇萦到了长安,想见见汉文帝。守门的人不让进。她就写了一封信,信上说: “我父亲要受肉刑,我不但替他难过,也替其他受肉刑的人难过。如果一个人死了,他就活不下去了。他割下鼻子和手脚是不能再

7、长大的。以后再要悔过自新,也没办法了。 我愿意当*的仆人,为父亲赎罪,以便父亲有机会进行改革。恳求皇上开恩。”汉文帝看了信,不但同情她的孝心,而且也深感到肉刑的不合理,就下了一道诏书费了肉刑。 小缇萦不仅使父亲免于体罚,而且为世人做了一件大事。 5、闵损替后母求情 古时候,鲁国有一个叫闵损的孩子。孙闵损的生母死得很早,继母经常虐待他。平时,难免吃剩饭、穿烂衣服、挨打挨骂。 这个冬天,天空早已飞起鹅毛大雪,北风咬骨。后母亲生的两个儿子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闵损的“棉衣”里却塞满了芦花絮。一天,闵损的父亲外出打工,请三个儿子帮忙推推车。 敏达明的两个弟弟脸色红润,但她却冷得脸色苍白。父亲认为他懒惰,

8、所以用鞭子抽打他。“棉衣”抽破了,芦花飞了出来。 父亲一看,知道是怎么回事,心里又痛又气,立即带着儿子回家,把妻子赶走。闵损却流着泪,忍着痛,跪到地上给母亲求情:“母亲不走,只是我一个人受点冻;如果你摆脱了你的母亲,我们三个都将是没有母亲的孩子。 ”父亲见他感情真挚,这才作罢。后母听了这番话,羞愧万分。从此以后,她对闵损比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好。 情景剧剧本:一碗馄饨 画外音:在一个无月的寒冷冬夜,外面寒风刺骨,温暖的屋子里母女两人又在为考试成绩的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母亲:你就知道整天的玩,也不知道体谅一下我的苦心,你好好学吧! 女儿:你整天没完没了的絮叨,烦不烦呀!我就这样了 “啪”,还未等

9、女儿的话说完,一个脆生生的耳光打在脸上。 女儿:你打我,好,这个家我没法呆了,我走。 妈妈:好吧,你走吧。有本事就别回来。 画外音:我女儿一句话也没说。她转身冲出房子。女儿走在寒冷的街道上,在风中,力量裹在自己的衣服里。 看着街角热气腾腾的馄饨摊,她正无助地与冷战抗争。 突然,一碗又香又热的馄饨摆在他面前。 一个苍老的声音说:“孩子,吃吧!” 女孩热泪盈眶的说:“谢谢您。” 老婆婆:你怎么了孩子? 女孩擦擦泪说:“没什么,我只是感激。我们不认识,你对我很好。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怎么对我?我和她吵架了,她甚至把我赶出去叫我不要回去!” 奶奶: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一碗馄饨给你吃,

10、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自己的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去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呢? 画外音:女孩惊呆了,想了想。她很快转过身,跑向她家。 远远地女孩看见,在家门口一个人正在翘首张望着。看到女孩回来了,男子跑过去抱住了女孩。 妈妈:你这淘气包,回来了。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凉了! 女孩泪流满面。 画外音:这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你都要好好照顾你的父母! 第3篇: 德育教案 课程名称 小学教育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小学教育 教学 后记 授课章节与题目 小学德育(上)第三节 德育过程 课时 2 教学 目的 1、 明确小学德育过程的规律; 2、 初步学会运用德育过程的规律分析问题。 教

11、学 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德育过程的规律 教学 过程 与 内容 第三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概述 1、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通过其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所期望的政治、思想、品德等素质的教育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1)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2)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过程。首先是活动的范畴不同,前者属教育活动范畴,后者属人的素质发展的范畴;其次是活动的形式不同,前者是后者的外部条件,后者是在外部影

12、响下受教育者内部自身运动的过程。 一般说,德育过程由一个矛盾、两个转化、三个要素构成。 一个矛盾指在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道德规范去影响受教育者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应有的)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基础(现有的)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构成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促进了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 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即内化与外化。内化指受教育者如何接受或排斥外部环境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品德的过程。外化则是指教育者如何根据社会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这

13、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构成完整的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三个要素可概括为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德育活动。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是品德行为的主体。德育活动是教育者用以影响、作用于受教育者的中介手段,包括德育任务的制定、德育内容的确立、德育途径的实施、德育方法的选择等。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特点) (一)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内部结构看,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

14、的四个基本要素。 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将社会思想道德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也就是一个人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几个心理要素构成的,任何一种思想品德都是在知、情、意、行诸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形成和发展的,这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 2、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统一实现的。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转化的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作用。知、情、意、行诸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矛盾运动,够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 (1)知,即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 它是产生思想品德情感和指导思想品德行为的基础,对调节受教育者的行为,加深情感的体验,增强意志和信念都具有较大作用,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产生正确的情感和行为。 (2)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真假、善恶、美丑等所有表示的喜怒哀乐爱憎的情绪体验。 它是伴随着思想品德的认识而产生和发展并且是转化为思想意志、行为的中间环节,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