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课教学计划(合集四篇)

上传人:痞** 文档编号:367665965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科学课教学计划(合集四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年级科学课教学计划(合集四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年级科学课教学计划(合集四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年级科学课教学计划(合集四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年级科学课教学计划(合集四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科学课教学计划(合集四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科学课教学计划(合集四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级科学课教学计划(合集四篇) 【篇一】一年级科学课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

2、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一: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 4、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 (1)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磁铁的正负极磁极的相互

3、作用出现的现象 作业 总结观察现象 课后反思 通过磁极小游戏,吸引孩子们观察磁铁正负极原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篇二】一年级科学课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学期的相处,学生间的团队意识逐渐增强,但学生的科学实验技能和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还需进一步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沉和浮”、“热”、“时

4、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

5、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二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6、。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

7、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8、,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措施 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重视科学

9、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10、;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篇三】一年级科学课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

11、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活动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

12、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呼吸加快)

13、(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猜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

14、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课的延伸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作业 测量跳绳50次心跳的次数,100次心跳次数。板书设计跳动起来会怎样呼吸心跳 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呼吸量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课堂效果很好。 【篇四】一年级科学课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2、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3、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 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