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下)(解析版)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490154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43.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下)(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下)(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下)(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下)(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下)(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下)(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下)(解析版)(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0非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北京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苦心人,天不负”“梅花香自苦寒来”吃苦,是人生必经的历程,所有吃过的苦,都会变成宝贵的财富。当代青年,身处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不仅要肯吃苦、能吃苦,更要_。作为一种价值认知,青年人的“自找苦吃”,既表现为不安于舒适的现状,勇于自我突破;更表现为追求社会价值,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才华,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不满足于课堂学习,把教室和实验室搬到乡野,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安逸工作,到艰苦的农村去,

2、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用自己的苦换来乡亲的甜。为了更远大的目标,他们主动走出“舒适圈”把艰苦作为成长的阶梯,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建功立业。的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加迫切地需要青年人的参与和担当。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时代洪流中,才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北斗卫星团队中的青年人不受外界诱惑,自找苦吃,勇敢面对艰苦环境,承担重任,用靓丽的青春描绘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当然,时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青年人面对的“苦”也不同。过去,人们更多地要忍受外在的艰苦,“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如今,物质条件充裕,很少有筋骨之劳、体肤之饿,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加复杂多变的现实。在面

3、对现实不确定性的焦虑中,在探索未知而遇到的孤独中,青年人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要承受更多精神意志上的考验与磨砺,这样才能为国家的强大做出贡献。之江实验室智能计算研究院智能超算研究中心的成员们,立足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勇闯科技“无人区”,开展前沿性课题的研究,进行了上万次数据验证,终于找到了智能超算的最优解,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持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他们也因此获得了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青年最高荣誉。“自找苦吃”不是做姿态、摆样子。如果只是为吃苦而找苦,身心不修,于家国无益,这个“苦”也就吃得毫无价值。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以突破自我、回报社会为目标,吃求知探索、深入

4、实践之苦,才能让“自找苦吃”既有益身心,又具时代价值。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让我们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捧几次“烫手山芋”,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一步一个台阶向上攀,以青春激荡民族复兴的浪潮,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1根据全文,在第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科技小院”学生和黄文秀的事例侧重阐释“自找苦吃”的表现。B北斗卫星团队中的青年人的事例说明已有青年人主动投身到时代洪流中。C智能超算研究中心成员的事迹诠释了“吃苦”的内涵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D“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捧几次烫手山芋”强调要勇于担起苦、难

5、、重、险。3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是如何推进本文论证的。【参考答案】1 “自找苦吃” 2 C 3示例:文章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分两方面进行了论证,第段画线句起到了联结正面论证和反面认证的作用,同时论证了“自找苦吃不是做姿态、摆样子”,阐述了“为吃苦而找苦”的不利后果,使得文章的论证更加全面、严密。【点津】1该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第段最后一句,结合上下来看,是全文的中心论点。联系第段“作为一种价值认知,青年人的自找苦吃、第段的“自找苦吃不是做姿态、摆样子”可知,全文围绕“青年人要自找苦吃”展开论述,因此第段横线处应填入“自找苦吃”。2该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有误,智能超算研究中心成员的事迹

6、在第段,诠释了“吃苦”的内涵是本段中“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要承受更多精神意志上的考验与磨砺”。根据本段中“过去,人们更多地要忍受外在的艰苦,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如今,物质条件充裕,很少有筋骨之劳、体肤之饿”可知本项说法错误;故选C。3该题考查论证思路。文章第段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当代青年要自找苦吃”;第至段具体阐述了当代青年人“自找苦吃”的具体表现和当代青年“吃苦”的内涵;第段话锋一转,又补充论证了“自找苦吃不是做姿态、摆样子”,“如果只是为吃苦而找苦,身心不修,于家国无益,这个苦也就吃得毫无价值”阐述了“为吃苦而找苦”的不利后果,分析青年人要结合自身实际“自找苦吃”的意义;最后向

7、青年人发出号召,强调青年要勇于担起苦、难、重、险。因此第段画线句起到从分析论证到得到结构的过渡作用,使得文章论证更全面、更严密。【2023青海中考】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湟源排灯刘大伟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据传当初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灯箱,箱内点燃蜡烛,挂在商号大门上,后来,逐渐发展成图案丰富、形式多样的广告排灯,后来演化为排灯。这种排灯首见于道光九年(1829年),当年的元宵节展出了大量过街排灯。光绪后期,古城内的京津洋行从苏杭购回纱灯、宫灯、彩灯,悬挂在洋行里外,为湟源排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到民国初年时,湟源排灯的发展步

8、入鼎盛时期。那时候的元宵之夜,丹噶尔古城内灯笼高悬,彩布蓬街,每隔十米就有一架排灯。所有的排灯被点亮时,整条街道流光溢彩,宛如白昼。好看的排灯从古城西门(拱海门)到东门(迎春门),一路蜿蜒,犹如长龙,一直延伸到万安街、张家泵铺;还有一路排灯直下丰盛街,及至火祖阁。人们拖儿带女,一路赏灯,间或聆听街头的吹拉弹唱,或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在那个年代,四方商旅齐聚丹噶尔古城,用精湛的排灯艺术,表达着生活的内容。对于本土民众而言,排灯是灿烂的生活一角,而对于那些常年旅居高原的客商而言,排灯也许就是他们的乡愁。那么,这种交织着生活与乡愁的民间艺术是如何呈现的呢?据民间艺人讲述,很久以前的排灯大都由长2尺、宽1

9、.5尺的方格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一丈,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现在的排灯制作工序,首先是用上好木料制成框架,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精心雕刻于框架上。框架制成后,上面蒙纱,并根据不同架形,绘制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和名人逸事等画面。最后的步骤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使单个排灯具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百姓非常重视这份代代相传的民间艺术。自2004年始,湟源县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并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采用电、光、声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

10、艺术的论证与革新。特别是在形式上把原先的悬挂式灯箱调整为落地式灯箱,并增加了立柜式、屏风式、中堂式、影壁式和扇形、椭圆形、梅花形等形式;艺术门类上除绘画外又增加了堆绣、刺绣、皮影、剪纸等内容,在保留了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同时,他们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排灯传承人和新一代民间艺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和注册商标,使湟源排灯走上了市场化的经营之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湟源排灯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湟源民间艺人杨增贵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选自凝眸青

11、海道有删改)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5请根据第段内容,将下面关于排灯的制作工艺流程图补充完整。6请你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很久以前的排灯大都由长2尺、宽1.5尺的方格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一丈,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7请根据第段内容,概括归纳为了保护传承湟源排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参考答案】4 示例:湟源排灯/排灯 5示例:首先是用上好木料制成框架,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精心雕刻于框架上。最后的步骤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意思相近均可得满分) 6.示例:“约”表示推测和估计,说明排灯的长度大约有一丈,“约”字体现了

12、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意思相近即可得满分) 7示例:湟源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的论证与革新;他们培养出了大批排灯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树立品牌意识,申报国家专利和注册商标,使湟源排灯走上了市场化的经营之路。(能概括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点津】4该题考查说明对象。结合题目“湟源排灯”及阅读全文可知,文章首先说明了湟源排灯的起源、发展、鼎盛。然后又介绍了湟源排灯的制作工艺流程,最后介绍了当地政府为保护传承湟源排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据此可知,全文围绕“湟源排灯”来写,由此

13、可知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湟源排灯”。5该题考查对文章说明顺序的分析和概括。根据题干可锁定答题区域在第段。结合“现在的排灯制作工序,首先是用上好木料制成框架,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精心雕刻于框架上”可得:制框架,将传统图案雕刻于框架上;结合“最后的步骤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使单个排灯具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可得:内置蜡烛,并按照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进行艺术排列和组装。6该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或作用,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最后强调这个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约”是大约的意思,表示推测和估计,说明“一丈”是一个约数,

14、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也就是说以前的排灯的长度不是准确的一丈,也可能多于一丈,也可能少于一丈。最后强调词语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7该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根据题干可锁定答题区域在第段。结合“自2004年始,湟源县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并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采用电、光、声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的论证与革新”可得:湟源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购置设备,搜集资料,完善档案,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对传统排灯进行艺术的论证与革新;结合“他们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排灯传承人和

15、新一代民间艺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和注册商标,使湟源排灯走上了市场化的经营之路”可得:他们培养出了大批排灯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树立品牌意识。【2023吉林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经历风雨增长才干沈童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经历风雨、增长才干。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如果跌了一跤就打退堂鼓、畏缩不前,就无法从经验教训中获得滋养,成事、成才更无从谈起。而百折不挠的意志,需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浇铸。【甲】从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到千难万险的长征路,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九死一生、千难万险,不但没有阻挡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步伐,反而令我们变得愈益强大。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前行路上的灯塔。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乙】躲在“舒适圈”中坐而论道、驰于空想,是难以收获成长的。到现实中、在奋斗中摸爬滚打,研究现实矛盾,实践胸中所学,才能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