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镇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490031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镇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镇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镇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镇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镇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镇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镇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题(解析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镇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Cl35.5,Ca40。一. 选择题:每题各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题共16小题,每题1分,共16分)1. 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指化学变化的是( )A. 铁杵磨成针 B. 死灰复燃 C. 木已成舟 D. 积土成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 日常生活中常用到下列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降温用的冰水

2、共存物 B. 做燃料的煤 C. 餐饮用的可口可乐 D. 消毒用的碘酒【答案】A【解析】A、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水,属于纯净物;B、做燃料的煤中含有碳和其它杂质,属于混合物;C、可口可乐中含有碳酸、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D、碘酒中含有碘和酒精。属于混合物。故选A。点睛: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3. 为了防止燃烧和爆炸事故的发生,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加油站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汽,为防止引燃混合气体发生爆炸,要严禁烟火。故选B。4. 现在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型净水剂铁酸钠(Na2FeO4)中

3、,铁的化合价为( )A. +2价 B. +3价 C. +5价 D. +6价【答案】D5. 冬天,人们常用甘油溶液护肤,使皮肤保持湿润。质量分数为80%的甘油溶液护肤效果最佳。配制80%的甘油溶液500g,所需甘油的质量为( )A. 80g B. 40g C. 400g D. 100g【答案】C【解析】配制80%的甘油溶液500g,所需甘油的质量=500g80%=400g。故选C。6. 下列物质如果敞口露置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质量会减少的是( )A. 浓盐酸 B. 浓硫酸 C. 食盐 D. 烧碱【答案】A【解析】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使溶液质量减小,正确;B、浓硫酸能吸收

4、空气中的水蒸气,质量增加,错误;C、食盐暴露在空气中,基本不会发生变化,错误;D、固体烧碱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且能进一步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烧碱固体的质量增加,错误。故选A。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C. 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 D. 分子大,原子小【答案】D【解析】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正确;B、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正确;C、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正确;D、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错误。故选D。8.

5、 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明显降低,你认为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A. 硝酸铵 B. 烧碱 C. 食盐 D. 熟石灰【答案】A【解析】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热量,可以使罐内饮料温度明显降低,故A正确B、烧碱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故B错误C、氯化钠溶于水时无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故C错误D、熟石灰溶于水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A【点评】常见物质溶于水放热的有浓硫酸、烧碱、生石灰;溶于水吸收热量的是硝酸铵9.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A、倾倒液体时,瓶口

6、与试管口紧挨,防止药品流出,标签朝向手心,防止流出的药品腐蚀标签;瓶塞倒放,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正确;B、铁丝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集气瓶底预要放少量的水,正确;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内壁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正确;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错误。故选D。10. 下列现象或操作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A、篮球充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

7、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正确;B、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 mL是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错误;C、在花园里可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正确;D、加热氧化汞,得到汞和氧气,是因为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正确。故选B。点睛: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1. 洪涝地区的灾民用下列几个步骤将河水转化为可饮用水:(1)用明矾沉降; (2)消毒杀菌(

8、用漂白粉); (3)过滤; (4)加热煮沸。以下处理过程顺序合理的是( )A. (3)(2)(1)(4) B. (3)(1)(2)(4)C. (3)(1)(4)(2) D. (1)(3)(2)(4)【答案】D【解析】净化水时,先通过自然沉降使较大的颗粒沉淀,再通过化学沉降使较小的颗粒沉淀,通过过滤把沉淀除去,再用漂白粉对水进行消毒,最后通过加热煮沸再次进行消毒,并且把部分钙离子、镁离子除去。故选D。12. 一些食品和生活中的物质的pH大致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牙膏涂抹被黄蜂的碱性刺液蛰伤处 B. 肥皂水可使石蕊试液变红C. 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吃橘子 D. 西瓜比酱油的酸性强【答案

9、】C【解析】A、牙膏呈碱性,不能用牙膏涂抹被黄蜂的碱性刺液蛰伤处,错误;B、肥皂水呈碱性,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错误;C、胃液呈酸性,而橘子也呈酸性,胃液过多的人吃橘子会使胃液酸性更强,所以不宜多吃橘子,正确;D、西瓜、酱油虽然pH都小于7呈酸性,但酱油的pH更小,酸性更强,错误。故选C。点睛:溶液的酸碱度与酸碱性关系:pH7,溶液呈碱性,数值越大碱性越强;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数值越小酸性越强。13. 工业上制取硫酸的生产过程可分三个步骤。其中第一步为黄铁矿煅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试推断x的化学式为( )A. FeO B. Fe2O3 C

10、. Fe3O4 D. FeSO4【答案】B【解析】在反应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分别为:Fe:4个,O:22个,S:8个,反应后不包括物质X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分别为:S:8个,O:16个,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得:2X中含有个4个Fe和6个O,所以X中含有2个Fe和3个O,化学式为Fe2O3。故选B。点睛:注意X前面有计量数2。14. 向盛有10mL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下列图像能体现溶液的pH变化情况的是( )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盐酸呈酸性,其pH小于7,它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钠溶液,所以当向稀盐酸中逐滴滴加NaOH

11、时,溶液的pH逐渐增大,当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为7,继续滴加NaOH至过量时,溶液的pH大于7,同时溶液pH的变化时一个渐变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是呈直线上升的,分析所给的选项符合条件的为C选项。故选C。点睛:图像题解题关键是读懂图像的含义,一般从五个方面分析,横坐标含义、纵坐标含义、起点位置、变化趋势及终点位置。15. 通过学习化学,要学会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化学的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洗洁净等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对油污有乳化作用 B. 用燃着的火柴检查液化气钢瓶是否漏气C. 进入山洞探险,先做灯火实验 D. 室内起火时不要急于打

12、开所有门窗【答案】B【解析】A、洗洁净中有乳化剂,能把油污变成细小的油滴,即有乳化作用,正确;B、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易爆炸,用燃着的火柴检查可燃的液化气是否泄漏,有爆炸的危险,错误;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易聚集于山洞中,且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浓度过大会窒息死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做灯火实验可知山洞中二氧化碳浓度是否过高,正确。D、室内起火时,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为燃烧提供了大量的氧气,会引起火势蔓延,室内起火时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正确。故选B。16. 从石灰浆抹的墙壁上掉下的一块白色固体,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13、. 一定有CaCO3和Ca(OH)2 B. 一定有Ca(OH)2,可能有CaCO3C. 一定没有CaCO3和Ca(OH)2 D. 一定有CaCO3,可能有Ca(OH)2【答案】A【解析】石灰浆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因此,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掉下的白色固体,可能为碳酸钙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可使用无色酚酞进行检验;碳酸钙中含有碳酸根,可滴加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体进行检验。根据实验(2),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显碱性,可判断白色固体中必然有氢氧化钙;根据实验(3),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成分中含碳酸根离子,则可判断不溶物中一

14、定含有CaCO3;即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和氢氧化钙;故选A。点睛:要熟练掌握碳酸钙、氢氧化钙的相关化学性质,并准确书写相关的方程式,依据方程式判断反应后可能存在的物质。二. 选择题:每题各有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本题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17.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镁带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B. 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后表面变黑C.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 向氯化铜溶液中滴加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答案】D【解析】A、镁带燃烧生成白色固体,放出热量,正确;B、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呈黑色,正确;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正确;D

15、、向氯化铜溶液中滴加石灰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铜,产生蓝色沉淀,而不是白色沉淀,错误。故选D。18. 下列各组连线关系错误的是( ) 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A、氧气可助燃,无可燃性,不可燃烧做燃料,错误;B、银是金属单质,是由银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正确;C、水的电解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碳在氧气中燃烧是有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并有气体生成,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D、各种化学仪器的使用都正确。故选A。点睛:具有可燃性的物质,才能燃烧用作燃料。19. 下列是小红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一些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 反应物的量不同,反应现象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