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层精练-文言文阅读第16篇醉翁亭记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489842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7.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层精练-文言文阅读第16篇醉翁亭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层精练-文言文阅读第16篇醉翁亭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层精练-文言文阅读第16篇醉翁亭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层精练-文言文阅读第16篇醉翁亭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层精练-文言文阅读第16篇醉翁亭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层精练-文言文阅读第16篇醉翁亭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层精练-文言文阅读第16篇醉翁亭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篇醉翁亭记(统编教材九上第12课)一、精练课下注释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蔚然:茂盛的样子译句: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3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译句: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临:居高面下译句: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5太守自谓也译句: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6意:意趣,情趣7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句: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8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译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9云归而岩穴暝岩穴:山洞,这里指山谷暝:昏暗译句: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10晦明变化译句:意

2、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11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译句: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12佳木秀而繁阴 秀:茂盛译句: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13风霜高洁译句: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14负者:背着东西的人15休于树:在树下休息16伛偻提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译句: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17洌:清18山肴野蔌蔌:菜蔬译句:野味野菜。19陈:陈列,摆开2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译句: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21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

3、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22弈:下棋23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译句: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24苍颜:苍老的容颜25颓然乎其间颓然:倒下的样子译句:醉倒在众人中间。26阴翳 翳:遮盖译句:形容枝叶茂密成荫。27鸣声上下译句: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28乐其乐译句: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2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译句: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30谓:为,是二、一词多义1归2临3秀4寓5开三、重点句子翻译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009河南)【答案】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4、啊。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答案】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3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答案】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答案】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答案】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四、课后积累拓展(统编教材九上P56)(教师用书九上教学重点四: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切实提高文言阅读能力)1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5、。(1)环滁皆山也。(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答案】第1、2、3、4句表示判断,语气更为肯定;第5、6句表示陈述,语气较为和缓。2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答案】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面。(在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水落而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比喻

6、真相大白,简写为“水落石出”)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许多人饮酒的热闹场面,意思没有变化)1从写景的角度,对“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一句进行赏析。【答案】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酿泉推至读者面前。先从听觉角度写“水声潺潺”,又从视觉的角度,写其“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峰的静和水的动相映成趣,突出了滁州山水的幽静美。2作者在乎山水之间,体现在哪些事上?【答案】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3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答案】意在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是为了表现在作者治理下政

7、治清明的社会现实。4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把两者结合起来,点明主旨,说明太守是与众同乐的人。5概括第四段写出几种“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衬托。作者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有“同醉”之乐,又有独省之思。一、(2018河南备考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8、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

9、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二)荷花荡在葑门外,每年六月二十四日,游人最盛。画舫云集,渔刀小艇,顾觅一空。远方游客,至有持数万钱无所得舟,蚁旋岸上者。舟中丽人,皆时装淡服,摩肩蔟舄,汗透重纱如雨。(节选自袁宏道荷花荡)注:葑(fng)门:在苏州市郊。渔刀:一种小船,形如刀。蚁旋:像蚂蚁一样来回走动,表着急之状。舄(x):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A伛偻提携伛偻:鞠躬,恭敬的样子。B觥筹交错觥筹:酒杯和酒筹。C颓然乎其间者颓然:这里形容醉态。D树林阴翳阴翳:枝叶茂密成荫。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答案

10、】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意思对即可。2分)3语段(一)是怎样写“四时”之景的?(2分)【答案】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选取四时的典型景物,(1分)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以精练的语言来写四时之景。(1分)(共2分)4语段(一)的第二段和语段(二)都描写了场面,这两个场面各自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4分)【答案】语段(一):乐。(1分)语段(二):盛。(1分)“乐”体现在:滁人游的悠闲,太守宴上众宾客的欢乐,太守的醉态。(1分)“盛”体现在:游船之多,租不到船的人的焦急,舟中丽人的拥挤。(1分)(共4分)二、(2021东营)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1、13题。(共8分)(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二)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

12、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注:冷光:清亮的光。娟然:美好的样子。(hu)面:洗脸。鬣(li):泛指动物头颈上的毛。罍(li):盛酒的器皿。蹇:跛脚,这里指驽钝的马或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临溪而渔渔:钓鱼(或捕鱼或打鱼)(2)于时冰皮始解 始:才,方才(3)山峦为晴雪所洗 为:被(4)泉而茗者 泉:用泉水(或汲泉水)(每小题0.5分,共

13、2分)2概括语段(一)(二)反映的一种共同心境并分别说明其由来。(3分)【答案】喜悦(或快乐、愉悦、旷达),语段(一)作者具有乐观豁达的情怀,虽被贬滁州,但处之泰然,随遇而安,爱民之心未曾少减。主政滁州,政事宽简,与民休息,具有中庸和美,年丰人足的政治理想,所以,作者在乎“山水之乐”,更享受“乐民之乐”。语段(二)作者经历了一个寒冬的禁锢,在初春时节偕友游满井,乍见满井的山水鸟鱼等景物生机萌动,感到欢欣与愉悦,对早春风光充满了欣赏与赞美之情。(评分:答对得3分,心境占1分,原因占2分。本题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3简要说明语段(一)(二)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答案】示

14、例一:(表达方式方面)语段(一)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记叙的同时融入大量的议论和抒情,融叙事、议论、抒情、说明于一体。语段(二)以描写为主,在景物描写中,融情入景(寓情于景),使情与景、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示例二:(写作技巧方面)语段(一)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早晚有别,四季分明,一句一景,字字不虚。(或巧用虚词“也”“而”,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语段(二)写景以点带面,没有全面地细描密绘,而是抓住水、山、田野这三组镜头,通过冰皮、山峦、麦苗等事务写初春的气息,把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审美感受鲜明、贴切地表达出来。示例三:(修辞手法方面)语段(一)主要运用对偶手法,大量的骈偶句,或两两相对,或句中自对,增强了文章的韵律美。(或“云归而岩穴暝”中的“归”,运用拟人的手法,点出了悠然闲适之情)语段(二)运用比喻、拟人手法,贴切、新奇的比喻写山、写水、写人,生动传神,优美熨帖,形象准确;拟人手法写鸟、写鱼,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示例四:(结构艺术方面)语段(一)先景后人,层次清晰,写景早晚接续,四时递次,前后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