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鲁教版(五四制)总复习练案-第十讲第2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489355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0.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中考化学鲁教版(五四制)总复习练案-第十讲第2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中考化学鲁教版(五四制)总复习练案-第十讲第2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年中考化学鲁教版(五四制)总复习练案-第十讲第2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年中考化学鲁教版(五四制)总复习练案-第十讲第2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年中考化学鲁教版(五四制)总复习练案-第十讲第2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中考化学鲁教版(五四制)总复习练案-第十讲第2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化学鲁教版(五四制)总复习练案-第十讲第2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讲 金属第2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姓名:_班级:_建议用时:30分钟1(2021常州)如图是人类冶炼金属的时间轴,代表选项中四个时代,其中表示的时代是()A工业时代 B铁器时代C青铜时代 D石器时代2(2021呼伦贝尔)现有铁、铜两种金属,下列哪一种试剂无法判断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A稀盐酸 B硫酸铜溶液C氯化亚铁溶液 D硫酸锌溶液3(2021宿迁)将X、Z两种金属分别放入Y(NO3)2的溶液中,仅X的表面有Y单质析出,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ZXY BXYZCXZY DYXZ4(2021仙桃)黄铜是由铜和锌组成的合金,利用黄铜制造其他物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黄铜渣,主要

2、含有Zn、Cu、ZnO、CuO。现有一种利用黄铜渣获取Cu与ZnSO4的实验流程如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酸溶的目的只是为了将Cu析出B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C滤液a中只有ZnSO4、CuSO4两种溶质D把图中“过量Zn”换成“过量Fe”,也能达到实验目的5(2021玉林)某金属R在化合物中常显1价,R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某同学为了验证R、铝、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取三种金属片,并选用了下列的溶液进行探究,无法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CuSO4溶液B稀硫酸、CuSO4溶液C稀硫酸、Al2(SO4)3溶液DAl(NO3)3溶液、RNO3溶液6(2021衢州)小科为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的

3、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合理的是()7(2022模拟题)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A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锌粉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中B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中C将过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D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滴加等浓度等质量的稀盐酸8(2021河池)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盛有MgSO4和CuSO4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滤渣中一定含有Mg和Cu,可能含有ZnB滤渣中一定含有Zn和Cu,可能含有MgC滤液中一定含有

4、ZnSO4和MgSO4,一定不含CuSO4D滤液中一定含有ZnSO4和MgSO4,可能含有CuSO49(2021鞍山)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有关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A该实验一定能判断出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B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少C滤液中一定含有Fe2和Cu2D滤渣中一定含有Cu10(2021玉林)如图所示,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发生反应,利用数字化设备采集瓶内气压,瓶内气压与时间关系如曲线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结束后,稀盐酸可能有剩余B曲线表示锌粒与稀盐酸的反应C比较b、c两点,说明影响反应速

5、率的因素之一是反应物的接触面积Da、b、c、d四点处的溶质成分相同11(2021抚顺)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三种金属可能分别是铁、铜、银BY一定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CX与稀盐酸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大D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YZ12(2021贵港)现有一包金属粉末,可能是由Al、Mg、Zn、Fe、Ag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该样品2.4 g,向其中加入100 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2

6、 g H2,溶液呈无色,无固体剩余。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该样品的组成仅有两种可能B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6%C该样品中一定含有MgD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总质量为12 g13(2021包头)某电镀厂排放的废液中含有CuSO4、FeSO4和ZnSO4三种溶质,为减少水污染并节约成本,回收硫酸锌、金属铁和铜,设计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流程中四步操作都是过滤B实验方案中X是Zn,Y是CuSO4溶液C滤液b中加适量X有气体产生D最终所得硫酸锌的质量等于原废液中溶质的质量14(2021达州)金属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实验

7、室所用的石棉网中有铁丝,隔着石棉网给容器加热可达到均匀受热的目的,这主要利用了铁的_性。石棉网使用一段时间后,其中的铁丝容易生锈,可用稀盐酸除去,其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_。(2)某化学兴趣小组将一定质量的Fe和Zn的混合粉末加入AgN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如果滤液呈无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_;如果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则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有_种;如果滤液呈浅绿色,则关于该滤渣和滤液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a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b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白色沉淀产生c滤渣中一定含有Agd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一定不含AgNO3,可能含有Z

8、n(NO3)215(2021嘉兴)人类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常需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也是如此。(1)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这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小嘉选用锡、铜、锌三种金属重温实验,则会“消失”的金属有_。(2)1766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性气体,他称之为“可燃空气”,其实该气体就是_。从此为探索金属活动性打开了新思路。(3)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小嘉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溶液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_。16(2021广州)

9、镉(Cd)及其化合物在电镀、电池、颜料等领域中有广泛应用。镉是一种“氢前金属”,金属活动性介于锌和铜之间。镉元素常见化合价为2。(1)将含镉物质进行分类,各举一例填入下图(写化学式)。(2)根据金属化学性质的一般规律,下列预测合理的是_(填标号)。A镉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BH2或CO能将镉的氧化物转化为金属镉C镉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D硫酸镉溶液中的硫酸锌可加入镉粉除去(3)已知硫酸镉易溶于水,设计三种制备硫酸镉的方案(要求含镉原料分别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完成下表:方案预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依据的反应规律_金属活动性顺序里,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_(略)_(略)17.

10、(2021陕西)金属的发现与使用历史体现了人们对其性质的认识和科技发展的水平。(1)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再次出土的文物中,黄金面具残片最为引人瞩目,其历经三千年依旧金光灿灿,这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非常_。(2)唐宋时期流行的“湿法炼铜”的原理是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周礼考工记中有关于将铜、锡以不同比例熔合制成功能各异的青铜器的记载。将铜片和锡片分别伸入稀盐酸中,锡片表面有气泡生成而铜片没有,说明金属活动性锡_(填“”或“RB反应结束后过滤,滤渣中一定有Cu,可能有Zn和RC反应结束后过滤,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一定无色(2)某金属粉末含有Mg、

11、Al、Cu、Ag中的一种或几种,取24 g该金属粉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2 g氢气,则该金属粉末的组成有_种情况。19(2021新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有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a中,金属R表面有银白色固体物质析出,实验b中,锌表面有黑色固体物质析出。比较R、Zn、Ag的活动性强弱_。(2)图c是实验a中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c分析实验a中溶液增加的离子是_,减少的离子是_(填离子符号)。(3)写出实验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用含R的符号表示),该反应类型为_。参考答案1B2.D3.B4.B5.C6.D7.A8.C9B10.A11.B12.D13.C14(1)导热Fe2O36HCl= 2FeCl33H2O(2)铁和银(或Fe和Ag)3c15(1)锡、锌(2)氢气(3)Cu2、Fe216(1)CdOCd(OH)2CdCl2(或CdSO4)(2)BC(3)CdCuSO4= CdSO4Cu(合理即可)CdOH2SO4= CdSO4H2O(合理即可)Cd(OH)2H2SO4= CdSO42H2O(合理即可)17(1)稳定(2)FeCuSO4= FeSO4Cu(3)18(1)BC(2)719(1)ZnRAg(2)R2Ag(3)R2AgNO3= R(NO3)22Ag置换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