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481211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怀化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南省怀化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南省怀化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南省怀化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南省怀化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怀化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怀化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怀化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一)(满分150分时量120分钟)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有人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选取词语组成一首赞美白衣天使抗疫的小诗,但诗中出现了汉字字形或加点字注音的错误,请指出完全正确的一项(C)A.疫情肆虐(l)尽惶恐,B.一霎倒气呜咽(yn)中。C.遏止蔓延医不辍(chu),D.深霄督战亦由衷(zhng)。解析:虐n呜咽(y)深宵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项是(B)A.月明风清的夜晚,静悄悄的,一只小船从芦苇丛中撑出来,在湖里,像一片苇叶,向着东南方向驶去。B.每遇烦恼,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躺在草地上,任清风拂面,希望自己也能化作一阵

2、风,在天空中自由地俯仰生姿。C.平凡生活中,常有一些情感不能自己,令我们微笑着俯下身去,细细清点飞珠溅玉般的回忆,诉说对生命的感激。D.如果我们失去了至尊至贵的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会保持距离,保持谨慎的交往,小心翼翼地躲避伤害。解析:俯仰生姿,意思是高矮错落有致,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新时代的中国一起追梦、圆梦。B. 青少年长时间一直玩网络游戏,不利于身心健康。C.疫情期间严格而专业的信息发布制度,第一时间有效地回应了公众关切和社会共识。D.优秀的文学作品会制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解析:B项,长时间与一

3、直重复;C项,“回应”与“社会共识”搭配不当;D项“制造”与“人物形象”搭配不当4.阅读下面的文字,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 )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A.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一句中,“有”是动词,“果实”是名词,“的”是助词。B.“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一句中,“从后窍喷出”是偏正短语,“一阵烟雾”也是偏正短语。C.“何首乌有拥肿的根”一句中“拥肿”是状语。D.“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是假设关系复句。解析:“臃肿”是定语5.下列关于文学

4、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A.鲁迅的散文代表作有孔乙已故乡等。B.李商隐、杜牧、王勃、王维都是唐代的文人。C.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D.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解析:A项孔乙己故乡是小说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骆驼祥子除描写祥子外,还描写了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小福子、抢车的大兵、诱骗祥子的孙侦探等。B.红岩中的小萝卜头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以无瑕的心灵和对敌人的蔑视,感染着囹圈中的人们,最终却惨遭敌人的杀害。C.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

5、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D.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号称“美猴王”“齐天大圣”,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最受人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解析:A项,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是虎妞7.据新闻报道,某国元首针对本国新冠病毒新增病例数量大幅上升的情况说:“数量上升只是因为我们做了太多的检测。如果现在停止检测,我们就会只有很少的病例。”这句话说出之后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了该国许多民众的不满和恐慌。你认为对该国民众来说,身为国家元首这样说话得体吗?为什么?请简述理由。(3 分)答:不得体。作为国家元首,首先应该考虑自身身份,本着对民众生命健

6、康与安全负责任的态度说话8.综合性学习与运用。(12分)材料一筷子是中国的独特餐具,据考证,我们伟大祖先以箸进食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三千多年前。它是东方文明的象征,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人喜欢使用方头圆身的筷子,寓意天圆地方、天长地久。一双筷子,分为两根,中国哲学讲世间万物都有两个对立面,是阴阳之合,这叫合二为一。材料二古人用筷禁忌:吃饭时用嘴嘬筷子发出声音。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翻刨扒拉。用带着自己口水的筷子去公盘夹菜。把筷子插在饭中。故意将筷子摔在地材料三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多地市健促委、文明办、卫健委、健促中心也向民众发出倡议,让每一张餐桌上的公筷公勺(餐桌上,大

7、家夹莱舀汤公用的不入嘴的筷子和勺子)成为健康的新时尚! (见右图)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完成答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3分)答:筷子的历史、禁忌和新时尚(2)在外婆的寿宴上,妹妹用自己的筷子在菜盘里不停地翻找她喜欢的红烧肉。站在文明卫生的角度,作为姐姐或哥哥的你,该怎样劝说妹妹呢? (4 分)示例:妹妹,乖!这么多人的场合,不要用筷子在菜盘里翻找。这是不文明的做法哟!大家也要吃!(3)新风学校组织团员干部开展“公筷公勺使用推广进江阳镇社区”宣传活动,请你以该校团委名义,拟写一份150字以内的简明倡议书。(5分)倡议书社区的叔叔阿姨们:为了防范和减少交叉感染及食源性疾病传播,我

8、校团委决定开展“公筷公勺使用推广进江阳镇社区”宣传活动,现向您及您的家人发出倡议: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和选用分餐制就餐,在公共餐饭场所主动索要公筷公勺。叔叔阿姨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倡导就餐新风,养成健康生活好习惯!新风学校团委年月日9.古诗默写填空。(6分,每空1分)(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3)浩浩同学在做数学题时陷人困境,经王老师略加指点,他豁然开朗,情不自禁地笑着说:“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陆游游山西村)(4)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的句子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9、”二、阅读(51分)(一)诗歌鉴赏(6分)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注望极:极目远望。会:理解。阑:同“栏”。强乐:勉强欢笑。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消得:值得。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3分)A.上片写凭栏望远,以景物描写渲染悲凉气氛,抒发愁思苦绪。B.“拟把”三句,写诗人狂饮高歌,“一醉”而“春愁”尽消。C.最后两句为千古名句,反映出诗人对心上人忠贞执着的感情。D.全词语言新颖工巧、清新流畅,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11. 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

10、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他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由此获得的启示。(3分)示例: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二)文言文阅读(17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

11、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怀民亦未寝:睡、卧(2)波色乍明:刚刚、始(3)土膏微润:肥沃(4)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3 分)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B.欣然起行然徒步则汗出浃背C.相与步于中庭欲有求于我也D.凡

12、曝沙之鸟渔人甚异之解析:A项都是“只是”意;B项第一个“然”是“的样子”,第二个“然”是“但”;C项前者为“在”;后者为“向”;D项前者为“这,这类”,第二个为“它”,代指桃花之景。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取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译:(这)才知道郊野农田以外(的地方)并非没有春天(光临),而是住在城里的人不能去了解这一点而已。1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你各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示例:比喻。如: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把月光比作

13、澄澈的积水,生动形象的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乙文“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水光的明丽。16. 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的感受。试说说你从甲、乙两文中看出两位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4分)示例:甲文既有的美景的快乐,也有内心的淡淡失落;乙文表现的则是春来时的喜悦(三)议论文阅读(11分)涵养几分静气宋威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表就找到了。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

14、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

15、静而生慧。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