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

上传人:lu****9 文档编号:366573746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印证了这句话。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观点相同。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8.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

2、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的观点。9.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10.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劝学中的“青,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11.“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1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3.荀子劝学中“ ”

3、,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14.“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1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1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17.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8.“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逍遥游1

4、.作者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文中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2.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4.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5.文中描写以世俗之见自视出类拔萃,以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其实他们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的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5、: 6.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7.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10.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成语“鹏程万里”“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雍

6、)“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念奴 娇鸟儿问答)这些均源自庄子逍遥游中“ ”,“ ”等内容。 师说1.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

7、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择师的标准是: 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7.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8.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的错误态度。9.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10.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11.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

8、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阿房宫赋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中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2.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

9、作铺垫的句子是: 6.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7.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8.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9.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10.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赤壁赋1.写江上

10、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4.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 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 5.苏轼在赤壁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6.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 7.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是大自然无尽宝藏的句子: 8.文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9.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 10.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

11、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 12.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 13.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 14.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 15.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侧面烘托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16.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17.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 18.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句子是: 19.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20.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21.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的句子是: 22.本文中苏轼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23.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 。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 24.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