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上传人:s****6 文档编号:366535868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PPTX 页数:59 大小:3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精品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结合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相关案例,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3.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4.通过对比,说明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整体性的含义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地 形大气岩石生物土壤水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类型

2、: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水循环的意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生物循环的意义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变换、能量传输。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降水降水矿物质水、无机物无机物二氧化碳、降水氧气水水汽尘埃有机物有机物水循环岩石圈循环生物循环自然环境要素间

3、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候与水文降水影响陆地水体的分布水分的蒸发和凝结影响气候土壤气候 地形水文生物(2)气候与地貌湿润的气候条件:流水侵蚀、堆积地貌地表性质影响大气温度 气候影响水文特征地表水富集的地方,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年降水量多少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大小;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冬季均温影响河流结冰期的长短水文状况影响气候特征气候与水文气候影响地貌湿润地区:流水地貌干旱地区:风成地貌不同海拔水热不同地形雨地形影响气候气候与地貌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气候与生物光照、热量、

4、水分影响植物分布及形态生物影响大气的组成,调节气候土壤气候 地形水文生物(4)气候与土壤气候影响土壤的质地、土壤形成速度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土壤的干湿状况影响着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气候影响生物光照、热量、水分影响植物分布及形态森林地区湿度大生物影响气候气候与生物气候影响土壤气候影响土壤的质地、形成速度和有机质含量土壤的干湿状况影响着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土壤影响气候气候与土壤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5)地貌与水文地貌影响水体的形状、大小和分布 水体运动塑造地表形态土壤气候 地形水文生物(6)地貌与土壤坡度、地形部位不同,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不同 土壤经固结成岩作用可以转化为岩石地貌与水文地貌

5、影响水文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塑造地表形态水文影响地貌地貌与土壤地貌影响土壤坡度、地形部位不同,土层厚度、肥力不同黄土地貌,土质疏松土壤影响地貌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7)地貌与生物沙丘地貌与冰川地貌下植被类型迥然不同生物促使岩石风化对地表进行微改造土壤气候 地形水文生物(8)水文与生物水分决定生物的多样性和分布 生物吸收和蒸腾水分地貌与生物雪莲花:冰川地貌山脉阴阳脸生物风化保持水土地貌影响生物生物影响地貌水文与生物缺水:胡杨林水文影响生物水湿:红树林涵养水源桉树致干旱生物影响水文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9)土壤与生物土壤是陆地生物生长的

6、基础生物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土壤气候 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与生物土壤影响生物酸性土壤:茶树土壤有机质的生成生物影响土壤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共同合成有机物的能力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形成过程: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特点:自然环境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光照(有机物)6CO2+6H2OC6H12O6 +6O2叶绿素绿色植物水圈大气圈无机盐(岩石圈)大气圈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共同合成有机物的能力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共同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要素组合的差异影响生产功能的强弱热带雨林露生层树冠层林下层灌木层草本层亚寒带针叶林

7、太阳辐射量、热量、水分、土壤、地貌组合条件越好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生物量越大2.稳定功能: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能力。特征: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是环境整体功能。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是环境整体功能。O O2 2COCO2 2碳酸钙(沉淀)CO2溶解钙COCO2 2光合作用海-气作用碳氧平衡削减CO2最主要途径削减CO2例如:大气中CO2的含量长期保持稳定。稳定功能形成过程碳稳定: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海气相互作用的削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n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稳定功

8、能案例2: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1)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2)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3)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等。坡面土壤表层常常发生流水侵蚀。岩石不断风化,为土壤形成提供原料。流水侵蚀和岩石风化共同控制着土壤厚度。一般来说,如果流水侵蚀强烈,土壤薄,下覆岩石受环境影响加剧,风化加速。相反,如果流水侵蚀较弱,在厚厚的土壤的保护下,岩石就不易风化。表面上看,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比较慢,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

9、明显变化。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及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如何保持的?稳定功能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高寒气候,昼夜温差较大。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较为稀疏,生产力较小。n可可

10、西里自然保护区示意图稳定功能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n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示意图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可可西里地区气候高寒,草类稀疏,食物产量有限且受环境条件影响明显,因此动物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稳定功能 可可

11、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3.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藏羚羊的数量与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12、稳定功能。藏羚羊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环境食物、水源丰沛寒潮少避风处、含盐土壤充足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环境食物、水源、避风处、含盐土壤不足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锐减经典习题经典习题 整体性稳定功能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及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演化过程要素特点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活动:请根据统一变化过程的原理,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由湿润变得干燥 由水生生物变成陆地生物 逐渐由湿变干水面逐渐缩小至消失经过ab

13、cde五个阶段的演化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演化过程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整体响应原理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干扰发生变化改变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响应特点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在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变厚,植被也更为发育,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流水侵蚀进

14、一步侵蚀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青藏高原隆起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1、促进了青藏

15、地区高寒环境的形成 高原隆升后,气温下降,广大高原面上形成高山草甸、草原和寒漠景观,冻土广布,冰川地貌发育。2、加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高原隆升后,阻碍了南部海洋湿润气流西进北上,并且导致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3、对中国气候影响巨大,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南支沿喜马拉雅山脉向东流动,明显加强了西南季风;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向东流动,从而加强了由于海陆分布引起的偏北季风。进入第四纪后,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把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3、对中国气候影响巨大,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由于青藏高原

16、的屏障作用,使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一带在冬季不容易受到暖气流的影响,冷空气因而有机会积聚,形成强盛的冷高压。夏季位于青藏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陆受地形屏障,受不到北方冷空气的影响,热低压因而得以长期保存。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4、形成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喜马拉雅山运动导致秦岭的不断抬升,造就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分异。青藏高原隆升对当地和我国河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河流分布的影响:形成大面积的高山冰川,成为大河的源头。知识巩固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附近地区从渐新世(3400万年前2300万年前)至现代三个不同时期南北向海拔变化剖面。因青藏高原隆升,阻挡了南方海洋湿润气流(夏季风或西南风),使甲区域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大陆性强;因气候干燥,河流稀少,地表水缺乏,植被覆盖率低;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及风力作用强,荒漠、戈壁广布。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甲区域现代地表景观的成因。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修建大坝阻断水生生物联系形成人工湖泊草甸化或盐碱化诱发地震改变下游河流流速和流量时空调控地方气候生物地下水土壤泥沙沉积洪水灾害水资源岩石减少减少地下水位上升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