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标准化施工一、一般要求1、应采取隔振、防振措施消除强夯对邻近建筑物的有害影响2、施工前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路段试验区,进行试夯、确定不同地质、不同填料时的最佳夯击能、间歇时间、夯间距等参数每段试验区面积不应小于500m23、试夯参数包括:强夯机具型号、夯锤重量、夯锤落距、单点总夯击能(或夯击次数)、夯入度、夯点间距、间歇时间、夯击遍数、有效加固深度、夯击后土体的承载力标准值、压缩模量值或变形模量值等4、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同时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设计值;夯坑周围不发生过大隆起;不应夯坑过程发生提锤困难现象5、强夯施工前,必须对拟强夯场地进行整平,保证强夯机就位和夯锤落地平稳应清除场地上空和地下障碍物其清除范围为:单击夯击能在800〜2000KN*m时,夯击点距离障碍物水平距离应大于20m,距离地下障碍物的水平距离应大于10m,距离空中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18m当单击夯击能再增大时,上述安全距离应适当增大当需要在高压线下作业时,必须满足电力部门的相关要求,并加强安全生产防护措施6、施工前,必须对强夯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并进行试运转。
7、强夯前,应将施工测量控制点引至不受强夯影响的稳固地点8、塾层材料应采用透水性好的砂、砂碼、碎石土等二、施工工序三、施工要点1、强夯前应检查强穷机型号、锤重和落距2、强夯前应对夯击点位置、处理范围等进行放样,并设置明显的标记严禁边夯击边测量放样3、施工机械应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与夯锤重量相匹配的履带式起重机中、高能级强夯施工时,起重机宜配门架或采取其它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 倾覆脱钩器应保证其强度和耐久性强夯锤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重心在中垂线上,且低于1/2锤高锤底面积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高能级强夯,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80kPa.对于细颗粒土应取较小值,锤的底面应对称设置若千个与顶面贯通的20〜50cm的排气孔强夯置换锤周边应设排气槽夯锤重量应有明显的、永久的标志4、必须按照试夯确定的夯击能、夯击遍数、夯点的夯击次数、间歇时间等参数施工5、强夯法施工工艺应根据地基处理要求、地基土类型、经济技术指标等,可采用点夯、复夯、满夯的工艺组合,点夯可一遍完成,也可以隔行或隔行隔点分遍完成当点夯夯深过大时,应增加一遍复夯,复穷能级可取主夯能级的一半,或按夯坑深度确定。
6、强夯置换或半置换在清理平整场地后,当表土松动时,应铺设1.0〜2.0m厚的硬质粗骨料垫层高水位地基强夯时,地下水位以上必须保持2.5m以上的覆盖层,当不满足要求时,应铺设硬质粗骨料垫层或采取降水措施强夯置换材料应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片)石、碎石、矿渣等坚硬的粗颗粒材料,粒径不大于夯锤底面直径的0. 2倍,含泥量不大于10%,粒径大于300ra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总质量的30%7、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沉量应在夯锤顶测量,严禁在坑内测量8、夯击时要注意安全:驾驶室必须加设防护罩,以防夯击施工中飞石伤人;起锤后现场人员必须远离10m以上并戴好安全帽,严禁在吊臂前站立9、强夯时施工单位必须设专人进行监测10、强夯不宜在冬季施工四、质量控制要点和监理要点1、夯点定位允许偏差±5cra;夯锤就位允许偏差± 15cm,满夯后场地整平平整度允许偏差±10cmP2、检查夯锤质量、落距、单点夯击次数、间歇时间、夯击遍数等3、检测、记录每个夯点的夯沉量,以及最后2下的夯沉量4、在每一遍夯前,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后检查夯坑位置,防止偏夯或漏夯。
5、检查置换深度6、强夯施工结束后,应通过标准贯入、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测量夯后的地基承载能力是否达到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