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37KB
约8页
文档ID:366205151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_第1页
1/8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解释赏析 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那么关于这首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该如何学习呢?以下是我打算的一些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解释,仅供参考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家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燕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解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班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班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行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翻译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家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掩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妙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玩耍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 《商山早行》这首诗正确写作年月已不行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家乡。

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由于它通过鲜亮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早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家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详细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平安,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定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观察天上有月,就整理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仿佛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由于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家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家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得意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家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家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亮的对比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善的表现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题及答案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观察天上有月就整理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 答案: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 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家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四周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得意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家乡”照应 5、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 7、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8、“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家乡、野鸭满塘的平坦意境通过这个平坦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9、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 答: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画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

任一点即可) 10、“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答: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玩耍,表现欢快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11“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意对即可) 12、 赏析“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答:这句话排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 13、“客行悲家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那一句/ 答:思念家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4、“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中的“照”字,很多版本写作“明”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些?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照”字比较好,既示意了在早晨“枳花”颜色的雪白,也富有动感的传达了这种白色的“枳花”将在晨光中还显得黑暗的驿墙都照亮了 15.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本诗描绘了羁旅之人早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

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16.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其写景有何特点?试作简要赏析4分) 答:这两句诗写景,纯用名词(或运用“列锦”的手法),连缀成一个意象组合体在这个意象组合体中,有声音,有形体有人物,有动物有仰望之景,有俯视之景描绘诞生动的视觉形象,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