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317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5477553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317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317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317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317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317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317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317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第317期)主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作文指导】【文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指水的本源,“流”指水的支流,“汇”指河流会合在一起。如果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那么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就是河水的源、流、汇。源,是中华文明兴起时的点点星火;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中国智慧的传承;汇,则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2、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本题要求考生根据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名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及关于中华文明的发展的相关描述,进行审题立意解析。考生需要深入理解材料中的比喻意义,结合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从中提炼出具有启示意义的观点。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使事物发展壮大,必须从其根本和源头着手。同样,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我们也应该重视其起源、传承和发展。材料中将中华文明比喻为一条大河,其中源、流、汇分别代表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这一点启示我们,在探讨中华文明的发展时,要关注其起源的点点星火,传

3、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与其他民族文明的交流融合。作为高中生,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都息息相关。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努力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并积极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促进文明的共同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几个观点:重视中华文明的起源,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中华文明,培养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交流,促进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共同发展。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对以上观点进行阐述。同时,注意使用恰当的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佳作赏析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阐述了这样的道理:想要树木长得高,必须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流流得远,必须疏通它的源泉。同样,当我们去了解中华文明这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时,也需要深入探寻它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的黄帝、炎帝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夏商周的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汉唐的雄风壮志、宋元的诗词书画、明清的科技巨著这些都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璀璨的星火,它们熠熠生辉,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传承文明,是中华民族的责任与使命。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宝贵的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正如材料中所说:“源,是中华文

5、明兴起时的点点星火;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中国智慧的传承。”从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再到后来的科举制度、书院教育,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文明,使之得以源远流长。然而,文明的传承并非封闭的,而是需要与其他民族文明交流融合,才能更好地发展。正如材料中所提到的“汇”,它象征着河流会合在一起,代表着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从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到近现代的改革开放、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在传承自身文明的同时,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文明的交融与共进。时至今日,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充满挑战的时代。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浪潮,

6、我们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明。首先,我们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力量。其次,我们要勇于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最后,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传播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总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中华文明,传承并发扬光大。让我们携手同行,沿着这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路,共同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佳作赏析二】疏浚源头,传承发展,汇聚文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这句名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7、。中华文明如同一条长河,从起源、传承到发展,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积累,不断汇聚其他民族的文明,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源,是中华文明兴起时的点点星火。遥想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以炎黄为核心的华夏族。从那时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便开始孕育。从甲骨文、青铜器到诸子百家,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成果,成为世界东方的一颗璀璨明珠。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中国智慧的传承。自先秦时期起,儒家、道家、法家等各种思想流派争奇斗艳,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儒家强调仁爱、忠诚、礼义、孝道等美德,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法家讲究法治、权谋。这些思想传承至

8、今,仍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将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将其发扬光大。汇,则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中华文明的发展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一个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其他民族文明的过程。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为我们带来了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等物种,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佛教、景教等宗教的传入,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正是由于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壮大、发展。然而,面对当今世界的日新月异,我们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中华文明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一些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日渐疏远。此外,网络时代的信息爆

9、炸,使得各种不良信息乘虚而入,对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更要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魏征的名言再次提醒我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中华文明的源头,传承好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不断汇聚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佳作赏析三】培根固本,浚源流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这句话,以水的源、流、汇来比喻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为我们揭示了文明发展的规律。中华文明,这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大河,从源头的星星之火,到奔

10、腾向前的河流,再到汇入其他民族文明的广阔海洋,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智慧。文明的起源,是中华文明兴起时的点点星火。追溯到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从甲骨文、青铜器的出现,到诸子百家、儒释道三教的兴起,中华文明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积累、沉淀,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正是这些源头的星火,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文明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中国智慧的传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孔子、孟子等儒家经典,到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再到金刚经、华严经等佛家经典,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一代代的

11、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同时,中华民族的智慧也在各种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诗词、书画、医学、科技等,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民族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从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再到近现代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在与其他民族文明的交流中,不断吸收、借鉴,取长补短,使中华文明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明不仅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中华文明更加博大精深。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积极倡导文明交

12、流互鉴,让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和进步。要坚持创新,让中华文明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总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培根固本,不断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倡导与世界各民族的文明交流互鉴,坚持创新,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阅读拓展】(一)聆听草原很多年前,我经常跟随父亲在草原上漫无目的地游走。我们乘坐的是一辆老掉牙的吉普车,所有的零件都在与车轮一起摇滚。我们就在这种摇滚中走走停停,迷恋地遥望天和地的尽头,时而有一群遮天蔽日的银鸥叫着飞过,时而有孤独的牧马人月亮似的慢慢在山冈上升起。父亲没有告诉过我这种游走的目的,后来

13、我终于懂得,父亲原本也没有什么目的,他只是觉得在辽阔的空间里比较自在,而身旁有比呼倫湖还要清澈的女儿相伴,他的自在中便多了一份开心。我记得父亲的车里总是带着大肚子玻璃瓶装的酱油,铁皮桶装的白酒,桦树皮篓装的咸盐,还有一些土霉素片和蛤蜊油,这都是牧民需要的东西。我们用不着事先联系,在草原深处,每一座蒙古包里都有我们久违的亲人。那些蒙古包孤零零地坐落在茫茫的绿野上,像一朵朵白色的蘑菇。蒙古包的主人早知道我们即将来临,已经熬好了奶茶,开始杀羊煮肉。这让我好不奇怪:草原深远安谧,难道是天上的云朵给他们报了信?是套马杆在传递草原上的声音。牧人阿爸把手里的套马杆平放在草原上。牧草挺拔茂密,如无数只有力的手

14、臂,托举着那根沉甸甸的柳木套马杆。草浪随着微风轻轻颤动,牧草却并不倒塌。我好奇地把手伸向套马杆下面的草丛,发现那个半尺多高的小空间,仿佛秘而不宣的母体。无数小昆虫、小蓓蕾、小露珠都在里面静静地醒着,无限的季节就在这薄薄的空间里成长。当我把耳朵俯在套马杆上的时候,便听到了一种清晰响亮的声音。那声音难以描述,好像一会儿把我推到了城市的街道上,一会儿把我带到了大海的波涛里,无序,错杂,时断时续,有时细腻,有时浑然。随着这种声音来临,貌似凝固的原野顷刻间变得栩栩如生百草窸窣,群鸟鸣唱,许多莫名的动物在啮噬、在求偶、在狂欢。马群像石头从山上纷纷滚落,云朵推动大地的草浪,甚至还有朝阳拂去露水时的私语,鸿雁

15、的翅膀驱赶浪花的回声这时候,牧人阿爸说:“要下雨了,咱们包里坐。”我抬头看天,天空阳光灿烂,碧蓝如洗。我们进包后,一碗奶茶方尽,暴雨真的来了。雨点打得蒙古包“砰砰”响,像群鸟在弹跳,雨滴时而从天窗射进来,落到肉锅里。草原上有会看天、看年景的人,也有会听天、听地的人。他们长期在人迹罕至的草原上游牧,慢慢地获得了独特的生存智慧。牧人阿爸说,刚才的雨是套马杆告诉他的,他还说他一大早就听见了我们的汽车声,也听到了雨正在远处商量着要往这里来呢。吃肉的时候,阿爸又告诉我,细看大羊肩胛骨片上的纹理,就会发现游牧的足迹羊走过的草场是否茂盛,水是否丰沛,什么草比较多,羊缺乏什么营养,生过什么病,等等,都会通过不

16、同的骨纹显现出来,那么牧人就知道下一年该怎么选择草场,游牧的路线图也就有了。于是,经年累月,一切都变得可以预言。风每天在草原上吹过,岁月都到哪里去了?传统的游牧,是大格局协作式的迂回迁徙,以满足畜群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比如春天接羔,那就要到残雪消融的阳光坡地去;牧草返青时,要给畜群找到大片有营养的牧草;夏天要考虑哪些地方的草适合储藏,留下来待秋天打草,保证牲畜有过冬的食粮;水、温度,哪些牧草能为牲畜提高免疫力,哪些牧草能调节牲畜的胃肠,哪些地方的牧草适合牛吃,哪些地方适合马吃,等等,这是一种生灵与自然共生的大学问,也是值得当代生态科学深入研究的课题。可是人们到底还是忽略了这一切,当然也很快尝到了苦果牲畜被铁丝网囿于家家户户一小块一小块的草场上,食物结构单一,活动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