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5477061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5.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论语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精神,也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最直接、最显明的论说。孔子把学习“诗”“乐”放到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地位,认为“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不学诗,无以言”。他把“文”列为“四教”之首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尽管这里的“文”多指“文献”,不完全指文学,但文学、文字、文章、文化的意义也是不能排除的。孔子把“诗”和“礼”并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道德修养、言辞应对等多方面说明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文艺的社会作

2、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孔子主张“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现欢乐和悲哀的感情应该适度,不能过分;反过来,认为无度的郑声“淫”是应该摒弃的,主张“放郑声”,这是孔子思想中庸之道在文艺思想上的反映。他还提出“思无邪”,确立了儒家评诗的标准;倡导“中和”之美,建立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统一的观点,这些,都是开创性的。孔子文学观既尚文,又尚用,“惟其尚文,所以不同于墨家;惟其尚用,所以又不同于道家”(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在春秋纷乱的大时代,孔子

3、既然也希望自己的学说能被国君采纳,“尚用”就是很自然的。孔子文学观和他的总体思想一致,都是以仁爱为核心。“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礼制)的言行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孝悌”为“仁”之本),从品德素养的角度说,“仁”又是恭、宽、信敏、惠这些品德的总称。尽管如此,对人的普遍的关怀,仍然是“仁”的思想中重要的内容。这种关怀和主张,与孔子的时代并不协调,但却超越了他的时代。孔子的文学观与他的教育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紧密相联。孔子在仁爱的基础上,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行为与言谈,作文与学诗,都要守礼。“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4、何?”在美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也强调中和之美、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就是既不是不及,也不是过,而是恰到好处,是中正、平和。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就是一种中庸之关、中和之关,当然乜是一种克制之美。孔子在这里,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文学艺术的真谛,那就是凡是真正约文学艺术,都是一种“受限制”的工作,一种克制的创造。这里面,还强调什么呢?就是与社会规律的协调,与自然规律的协调,与人自身的情感、道德的协调。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首先己方要克制,要理性,不要走极端。孔子文学观中的仁、礼、中庸、和、美善统一等思想核心,事实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

5、理约基本要素,惠及后世,也会对当今世界文明有所贡献。(摘编自祝晓风论语中的人文思想与文明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非常重视“诗”,认为“诗”与“乐”“礼”并列,并将文学列为“文行忠信”四教之首。B孔子确立了儒家“思无邪”的评诗标准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出了文质统一的观点。C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既是符合礼制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D孔子的文学观关联着他的教育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包含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要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孔子论“郑声”,来论述文学的美感、认识和教育这三方面作用要保持平衡,不可

6、偏废。B文章以郭绍虞的评价说明了儒家与墨家、道家的不同,指出了孔子文学观尚文又尚用的特点。C文章论及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以此阐明文学艺术的真谛:真正的文学艺术都是一种克制的创造。D文中在论述时多引用论语,是为了说明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论语有直接的关系。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研究论语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方面内容,也可以了解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精神。B孔子指出了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对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C孔子“仁”的思想包含多种品德,但核心是“克己复礼”,这种关怀和主张,与孔子的时代并不协调,超越了他的时代。

7、D将孔子的“中庸”运用在国际关系中,有助于各国相互克制,保持理性,协调各方利益,在合作中实现共赢。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论语十二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

8、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大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B颜渊

9、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论语十二章采用简洁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通过对比来进行说理,使读者印象鲜明而深刻。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运用对比说理,形象生动地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被读者理解并接受。D本文中的许多名句都富有哲理

10、,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语句内涵深刻,充满智慧,给人以人生的启迪。6翻译句子。(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7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诗经,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等,可见孔子对于诗经的重视,请概括课文中孔子对于诗经的看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论语原文朱熹的解说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大人”不止有位者,是指有位、有齿、有德者。“畏天命”三字好。是理会得道理,便谨去做,不敢违,

11、便是畏之也。如非礼勿视听言动,与夫戒慎恐惧,皆所以畏天命也。要紧全在知上。纔知得(天命),便自不容不畏。乙孟子原文朱熹的解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榱题:屋椽的两端之处。这为世上有人把大人许多崇高富贵当事,有言不敢出口,故孟子云尔。论语说“畏大人”,此却说“藐大人”。大人固当畏,而所谓“藐”者,乃不是藐他,只是藐他许多“堂高数仞,榱题数尺”之类。8下列叙述,不符合数据甲意旨的是()A君子得识天命所归,遂谨于视听言动。B小人处懵然状态,故不知且不畏天命。C君子须知

12、得天命,天命可知遂不可畏。D小人不畏天命,遂轻慢位高权重之人。9下列人物及其言行表现,与孟子所藐的“大人”最接近的是()人物言行表现A郑文公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项羽(樊哙)瞋目视项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C刘备(刘备)每与臣(诸葛亮)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杨素奢贵自奉,礼异人臣。每公卿入言,宾客上谒,未尝不踞床而见AABBCCDD10下列关于数据甲、乙的叙述,最适当的是()A小人所狎,是那些徒有高位,但非齿、德兼备的大人。B彼等小人专为狎大人、侮圣人之事,因此无法知天命。C合于古制的大人,当不为孟子所藐,且同于孔子所畏。D孟子提出藐大人的说法,是因自己本无意于大人之位。阅读

13、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4、。”(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1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知者不惑温故而知新B任重而道远得道者多助C迩之事父不足以事父母D敏于事而慎于言回虽不敏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见贤思齐焉盘盘焉,囷囷焉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